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谭顺谋 《环球军事》2014,(10):64-65
在美国正式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德国间谍机构“阿勃维尔”就已开始派遣大量间谍渗透进入大洋彼岸的美国,或招募德籍美国公民,从事各种情报搜集及阴谋破坏行动。这种做法一直持续贯穿了整个战争。总的来说,德国间谍的破坏行动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效,特别是在美国卷入战争前,但也曾遭遇重大失败。本文主要介绍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发生在美国本土的十大德国纳粹间谍及其阴谋破坏活动是如何被抓获和侦破的。  相似文献   

2.
傲楚 《环球军事》2011,(8):54-55
二战的背后是一场场高潮迭起的谍战较量,苏联人、美国人、英国人都在其中展示了高超的间谍水准。相比而言,纳粹德国在谍战中的表现实在不敢恭维。在与盟军间谍的多次“暗战”中,失败的—抗总是德国人。以下便是其中一例。  相似文献   

3.
间谍的归宿一直是个令人伤感的话题。离奇死亡或者隐姓埋名是大多数人无可选择的命运。然而,在美国一家顶级私营IT公司,间谍们找到了更为广阔的前途。美国《商业2.0》杂志今年5月号文章《In the Company of Spies》将带我们去看看那些“二次创业”的间谍们。  相似文献   

4.
信不信由你     
《环球军事》2013,(19):70-70
玛琳·黛德丽,德裔著名影星,希特勒为之倾倒,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称她是“第三帝国艺术界标志人物”,但她一生坚定反纳粹。1939年,黛德丽移居美国;二战爆发后热心于巡回劳军。脍炙人口的二战名曲“莉莉玛莲”就是由她唱红,德国人、美国人都爱听爱唱。对此最为狐疑的是联邦调查局,胡佛局长认为这位美女铁定是德国间谍。然而,1945年,黛德丽被美国政府授予“自由勋章”,原来她真正效忠的是美国战略情报局(中央情报局前身),其任务是用德语歌曲削弱德军官兵士气。黛德丽一生都为她曾被两个国家怀疑是间谍而引以为豪。  相似文献   

5.
“我也参加了海湾战争,只不过我的战斗岗位是在德国外交部。”这是海湾战争期间德国重大间谍案件的主角吉特勒在接受德国《明镜》杂志采访时对记者说过的话。 吉特勒1994年出狱后一直居住在非洲的加纳。在谈到他的间谍生涯时,吉特勒对德国的安全部门露出了不屑的神情。“我的间谍生涯早在向伊拉克出卖情报之前就已经开始了。”他向记者透露,自1987年起他就开始向埃及大量出卖德国关于中东和以色列政策的情报。对于自己7年前的行为,他丝毫不感到后悔,并用自豪的语气对记者说了上述的话。  相似文献   

6.
《环球军事》2013,(1):66-67
在当今世界,绝大多数人都曾经看过一部或多部间谍电影,阅读过不少间谍小说,但却很少有人与神秘世界的特工或间谍打过交道。因此,他们并不知道现实中的真正间谍与电影中的间谍“伯恩们”和“邦德们”有多少相近或相似的地方。这就像隔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让人们一直无法接近事实,但却一直想打探清楚这个事实。近日,英国记者彼得·泰勒有幸获准采访军情五处和军情六处,将带着读者一步一步走近现实世界中的“特务”,以一窥真正的间谍世界。  相似文献   

7.
罗雪 《环球军事》2013,(6):64-66
有人怀疑我是中国间谍 对我来说,海军曾经承诺过的“入伍后迅速解决人籍”一直没有实现。不知道这跟我的爸爸曾经来基地看我是不是有关系。那是父亲第一次来美国看我,他知道我在美国当海军不容易,所以行事很谨慎,出去溜达也从来不拿照相机,为了避嫌。我都没敢告诉他,我的老美战友们总是开玩笑说我是中国派来的间谍,怕他更紧张,连门都不敢出了。  相似文献   

8.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德国纳粹党人和日本人关系十分密切。1935年,日本人想雇用一个西方间谍在太平洋上的珍珠港活动,为日本搜集美国在该地区的军事情报。由于日本人和亚洲人在美国活动目标太显眼,容易被美国人识破,因此,日本就想不惜重金从别的国家雇用间谍,自然就想到了自己的友好朋友——德国。日本人把这一想法秘密告诉德国纳粹党的主要头目戈培尔后,立即得到他的赞成。不  相似文献   

9.
朱竟成 《环球军事》2008,(16):15-15
举世瞩目的第29届奥运会正在北京举行。全世界的人们尽情地享受着“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充分体验体育带给我们的激情、活力、友谊和梦想。然而,正如西谚所说的“每一个硬币都有两面”,体育在给我们带来视觉大餐的同时,也可能浑然不觉地被某些间谍机构和情报组织所利用。  相似文献   

10.
于洋 《环球军事》2005,(15):28-29
1940年6月,纳粹德国占领法国。法兰西人民并没有就此屈服。戴高乐将军随即在伦敦成立了法兰西民族委员会和自由法国运动,决心同德国法西斯战斗到底。被解散的法国情报机构也没有束手待毙,大部分军官秘密加入了抵抗运动的行列,遍布各地的情报组织纷纷创立。“房产公司”是其中最秘密、最活跃的情报网。它在著名情报战专家拉福雷少校领导下,取得了十分重大的成绩。“房产公司”拥有许多优秀谍报人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拉福雷的第一助手马尔商。正是他的机智和勇敢,拯救了“房产公司”,使他成为法国沦陷时期最富传奇色彩的间谍。  相似文献   

11.
近日,美国海军“无瑕”号间谍船在我南海水域不光彩的行为曝光后,不禁使人们回想起历史上美国间谍船的种种糗事。在世界军事斗争的大舞台上,美国间谍船就像表演灰色幽默的小丑,经常以人意想不到的方式为世界军事斗争剧情添加笑料。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间谍船,能够像美国间谍船那样以“大无畏”的精神前赴后继,创造着一个又一个雷人的事件。  相似文献   

12.
詹姆斯·霍尔是一名前美国陆军准尉,在德国眼役期间,一直担任针对东德及苏联的信号情报分析员。1983年至1988年间.霍尔被东德情报部门成功策反,之后利用工作之便,向东德和苏联秘密出卖了有关窃听行动和密码破译的大量机密材料。霍尔的叛变给美国信号情报业来带来了非常重大的损失,他因此被认为是“冷战期间,代价最高的、破坏性最大的间谍之一”。  相似文献   

13.
岳小光 《环球军事》2014,(16):64-65
罗宾·史蒂芬斯是二战期间英国军情五处的间谍审讯官,因为右眼总是戴着一副单片眼镜,甚至连睡觉时也不愿取下来,由此得名“鹰眼”。据说电影《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中的“疯眼”穆迪就是参照了史蒂芬斯的形象。不过史蒂芬斯这个现实中的“疯眼”却有着一个在外人看来褒贬不一的“绝活”——他能够不需要任何身体接触就能让落网的德国间谍说出一切。据说,他曾用5年的时间,先后审讯了500余名间谍,这个记录直至今日也没人能够打破。对当时的德国间谍而言,被英国反情报机构抓获只是噩梦的开始,真正惊恐的是接受史蒂芬斯的审讯。  相似文献   

14.
王军  朱竟成 《环球军事》2008,(24):58-59
这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间谍故事。1974年,美国中央情报局招募了23名古巴人和1名住在哈瓦那的意大利商人为它工作。不料这些倒向美国人一边的古巴“大鱼”多数是古巴安全机构人员。直到13年后,中央情报局才知道它上了古巴反间谍机构的当。  相似文献   

15.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情报机关成功地策反了德国派出的多名间谍。在这100多名形形色色的双重间谍中,值得一提的是像“嘉宝”、“布鲁特斯”、“珍宝”等这些间谍明星。正是他们使得“水银”计划得以完美地实施成功。  相似文献   

16.
冷战时期,太空大国美国秘密成立了人类最早的太空间谍机关——国家侦察局。它专门使用太空间谍卫星,进行偷窥活动,为美国政府的决策提供及时而又可靠的依据,成为备受美国政府器重的间谍机关。 应时而生 1960年,美国不得不思考如何另辟搜集他国情报的途径了。这一年的“五一”节,苏联上空的导弹爆炸声炸得美国不得不中止长达4年的U-2高空间谍飞机的对苏侦察活动。 “随着对手防空技术飞速发展,有人驾驶的飞机不能随便进入苏联领空进  相似文献   

17.
最近,在美国中央情报局和以色列情报组织摩萨德联合出版的最新《反恐怖手册》里,阿拉法特私人安全部队——第17卫戍部队被定性为“武装恐怖组织”,它还被认为是以色列境内发生的恐怖爆炸事件的真正幕后指使者。 “巴解军事组织的龙头老大” 第17卫戍部队成立于20世纪70年代初,一直是阿拉法特和巴自治政府高级官员的贴身保镖,是包括美国、以色列在内的国际社  相似文献   

18.
他是波军总参谋部的上校高参,也是美国中情局的“王牌”间谍,在长达10 年时间里,他向美国提供了多达4.5万页的绝密情报,被中情局授予“杰出情报工作奖章”。但在秘密出逃后,他也被波兰缺席判处死刑,并遭到了克格勃多年的追杀——冷战期间,美国中央情报局竭力在华约军事机关中物色间谍。前波兰总参谋部上校库克林斯基就是他们培养的“王牌间谍”之一。在长达10年时间里,这个中情局潜伏在华约内部的“鼹鼠”向美国人提供了长达4.5万页的绝密情报。库克林斯基为此而得到的奖赏和惩罚是中情局“杰出情报工作奖章”和被波兰依法判处的死刑。  相似文献   

19.
1943年12月,同盟国有一个精心策划的间谍网和一个拥有大约1500名(或者他们相信是这样)破坏者的地下组织,在被德国占领的荷兰活动。但实际上,那个向伦敦发回报告的“地下”电台由德国的操作人员工作了近两年之久。英-荷特工机关通过近200次空投送到荷兰来的特工人员和大量的武器炸药均在降落时受到了德国“接收委员会”的“热情接待”。54名伦敦训练出来的秘密间谍人员被投入监狱,而德国反间谍机构却编造这些英国间谍仍在进行活动的神话故事向英国报告。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整场“秘密战争”中使同盟国落入圈套的一个最大的骗局。本文作者H·J·吉斯克司是当时纳粹德国在荷兰的反间谍机构头子,正是他亲自指挥了整个“北极行动”。  相似文献   

20.
于洋 《环球军事》2014,(1):60-61
2013年4月29日,一架美国民用货机在阿富汗巴格拉姆空军基地坠毁。原来,美军在依靠一支“私人空军部队”-民航公司的飞机运送兵力。其实,美军方一直有这个传统,租借民用航空公司的飞机,在全球范围内掩人耳目地秘密运送部队和间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