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张弛 《环球军事》2009,(2):44-45
二战时,英国精锐部队SAS(英军特别空勤团)的前身刚组建完毕便被投入到北非的战场。当时正值英军第8集团军准备发起对隆美尔非洲军团的总攻,这次战役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十字军行动”。  相似文献   

2.
虽然阿拉曼战役以英军的胜利告终,扭转了北非战争的格局,成为德意法西斯军队在北非覆灭的开端,但在大战之前,这场战役的三个重要人物--"非洲军团"司令隆美尔、英国首相丘吉尔以及英军第8集团军司令蒙哥马利,却有着各自不同寻常的命运.  相似文献   

3.
1942年8月底,在北非的阿拉姆哈勒法战役中,德军将领隆美尔轻信地图,选择的进攻路线已被沙漠覆盖,致使整个战役失利。 1942年8月,隆美尔指挥的非洲军团经补充后,准备对英军坚守的阿拉曼防线再次发动进攻,以便打破战场的僵局。隆美尔分析了英军的防御部署后,认为阿拉  相似文献   

4.
信不信由你     
《环球军事》2013,(13):70-70
蒙哥马利的心理素质 1942年8月末的一天,隆美尔的北非军团趁夜猛烈攻击英军阵地。睡梦中的蒙哥马利被副官叫醒,听完报告,这位名将喃喃自语,“太好了、太好了”,然后倒头又睡着了,弄得副官一时搞不清状况。事后,蒙哥马利解释,隆美尔的装甲部队汽油奇缺,打不了多久,德军主动进攻只能浪费更多宝贵的油料。  相似文献   

5.
“支座”行动是二战中英军为了彻底解除马耳他要塞的物资补给困难,进一步发挥该要塞在破坏德意通往北非的海上运输作用,而实施的一次重要行动。这次行动从一开始就遭到了德意联军的毁灭性打击,一度处于失败的边缘。但就在英军处于绝望的时刻,“支座”行动却“起死回生”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而胜利的关键居然是一个让德意联军和参加行动的英军同感困惑的“离奇”命令。  相似文献   

6.
“飞镝战术”封锁苏伊士运河1941年2月,希特勒任命隆美尔为德国驻北非远征军司令,统一指挥德、意兵团。抵达利比亚的黎波里后,隆美尔从3月24日开始发动向埃及的进攻,准备夺取苏伊士运河,切断英军依赖运河实施的作战保障。为此,隆美尔制订了两套作战方案,一是以坦克装甲部队进攻并夺占苏伊士运河岸,特别是塞得港;二是出动空军部队对英军进行运河运输的“老虎计划”实施打击。因为1940年夏秋时节,德国第10航空军参谋长哈林豪森少校及首席作战参谋科瓦列夫斯基上尉首创了德国新型He-111轰炸机的“飞镝战术”,即  相似文献   

7.
隆美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军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陆军元帅。他曾任德国非洲军的军长,非洲集团军的总司令和在盟军反攻时西线的B集团军总司令。他意志坚定,能刻苦耐劳,有决心与毅力并善用计谋,曾在北非战场上狡猾用兵,并获得“沙漠之狐”的美号。  相似文献   

8.
阿拉曼战役(’Alamein,Battle of EI)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于1942年10月-11月在埃及阿拉曼地区对德、意军发动的进攻战役。1942年6月.隆美尔率德国非洲军团击败英军.迫使其退守亚历山大港以西100余公里的阿拉曼地区。8月底.德意军对英军阿拉曼防线南段进攻失利.转入防御。中旬, B.L.蒙哥马利接任英国第8集团军司令后. 力主以进攻将德意军队赶出北非.并着手补充兵员和装备.进攻发起前.英第8集团军(辖第30、第10、第13军.共7个步兵师. 4个装甲师、5个旅.坦克1029辆、火炮2311 门、飞机750架.总兵力19.5万人)在阿拉曼地区由北向南展开.企图以主力在战线北段实施主要突击.首先由第30军突破对方防线.随后由第10军实施纵深突击,歼德意军主力于滨海地区;由第13军在战线南段实施辅助突击。德意军(8个步兵师、4个装甲师,1个高地师、1个伞兵旅.坦克489 辆.火炮1219门、飞机675架.总兵力10. 4万人)采取纵深梯次配置.企图依托支撑点式环形防御与大面枳布雷相结合的坚固防线,阻滞和粉碎英军进攻。  相似文献   

9.
北非登陆战役是1942年11月英美等同盟国军队在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等地对维希法军、德军实施的登陆作战行动,以同盟国的胜利而告终。该战役是同盟国加强地中海制海权和北非主导权的关键战役,为彻底打败德军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奠定了基础。盟军发动该战役的主要经验教训:注重从大战略高度运筹战争,军事行动服从政治需要;注重保守秘密和战略欺骗,达成战略战役突然性;注重外交攻关和争取内应,保证登陆作战顺利进行;注重统一指挥和联合作战,提升作战指挥效率。但同时,盟军也存在作战准备不够充分,低估了登陆作战实际困难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防务快讯     
《现代军事》2008,(7):20-21
英军为“未来快速奏效系统”通用车辆选定首选车型;英军装备新型“豺”4 ×4巡逻车;DARPA计划2009年试飞两架高超声速飞行验证机;日本众议院通过《宇宙基本法》草案;  相似文献   

11.
邹伟杰  张炜 《国防》2005,(4):71-71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为了掌握坦克大战中的主动权,德国人另辟蹊径,和盟军玩起了“不公平”的游戏,在战场上频频使用88mm高射炮伏击盟军坦克,屡屡得手。特别是1941年6月,德军在88mm高射炮的帮助下成功击退了英军对北非重镇萨卢姆的进攻,英军240辆马蒂尔式重型坦克被击毁123辆,其中2/3是被高射炮击毁的。当一名被俘的英军指挥官发现摧毁英军先进坦克的竟是88mm高射炮时,愤愤地说:“这太不公平了,竟然用打飞机的高射炮来打坦克!”其实,兵家用兵,向来讲究以奇制胜,战争本来就是不公平的游戏。德国人敢于打破常规,把用于打飞机的高射炮拿来打坦克…  相似文献   

12.
第一次入缅作战中,制空权问题是缅甸战场胜负的决定性因素。盟军北非战场获得的制空权是用放弃缅甸战场的制空权换来的;中国远征军以其悲壮的失败换回英军在北非战场的决定性胜利。从整个欧亚战局密切之关系而论,1942年的缅甸战场同北非战场、西西里登陆、库尔斯克会战存在着必然之联系,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大军事贡献正是从这种关系中体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13.
“考文垂”号是1978年服役的英国新型导弹驱逐舰,它装备有“海标枪”导弹,还有鱼雷、2门机关炮和1门115mm主炮,1架“大山猫”直升机,可谓装备精良。一度曾被英军引以为骄傲,在多次的演习中,当先锋,打头阵。就连在出访他国的行列中,英军也有意将  相似文献   

14.
11月12月1939年11月30日,苏联军队以惩罚芬兰军队边境挑衅为由,大举入侵芬兰。苏芬战争爆发。1940年11月11日,英国海军袭击意大利军港塔兰托,重创意大利海军。1940年11月14日,德国空军夜袭英国工业城市考文垂,对该城造成巨大破坏。1941年11月18日,为解图卜鲁克之围,歼灭德意非洲装甲集群,英军于本日发动代号为“十字军战士”的第二次沙漠地攻势。1942年11月8日,根据“火炬”行动计划,美英联军于本日开始在法属北非的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登陆。1943年11月25日,盟军最高统帅部…  相似文献   

15.
二战时期的北非战场,英军的“马蒂尔达”式坦克凭借其厚厚的装甲在德军阵地横冲直撞、东挡西杀,如入无人之境,德军的反坦克兵器根本无法制服它。这使轴心国的指挥官们很是头痛了一阵子。后来,他们突发灵感,目光盯在了一种88毫米的高炮上,异想天开地用高炮打坦克,结果十分有效,给英军造成了重大损失。将防空用的高射炮变戏法似地转变为打击“陆战之王”的“杀手锏”,尽管这是根植于机械化战争土壤的“土办法”,但却是战争历史长河中的一次有意义的创新,对我们仍不无启示。  相似文献   

16.
细节决定成败,已经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论断。无论是在工作生活中,还是在为人处事方面,对细节的把握和处理确实在事情的成败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保密工作尤重细节。阿莱曼战役中的炮兵伪装和我国的"照片泄密案"就是两个典型的例证。1942年9月,英军在北非阿莱曼对德军发起了反攻。在反攻过程中,英军工兵  相似文献   

17.
“哥曼德”是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突击队员的别称。这个名称是颇有来历的。在1899年至1902年的“布尔战争”期间,面对英军25万大军,非洲的的布尔族采用多股小部队进行游击战的方法,在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整整与强敌周旋了两年。这些部队神出鬼没.英勇无比,英军把他们称作“哥曼德”,意思就是突击队。英军后来把自己的特种部队也命名为“哥曼德”大概是想创造出以弱胜强、以寡敌众的奇迹吧。二战时,“哥曼德”部队成为一支令德军闻风丧胆的王牌军。 2002年7月,中国海军陆战队军官李发新和另外一名队友在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学习期间,到英国海军陆战队突击队员训练中心亲身体验了“哥曼德”训练。归国后,他专门为本刊发来了这篇文章。  相似文献   

18.
信不信由你     
《环球军事》2012,(14):70-70
公爵的品味 1940年秋的一个傍晚,落日余辉洒在海面。正在参加英国皇家海军演习的蒙巴顿公爵不知是深醉于这番美景还是因为确实观察细致,据他讲,编队中一艘涂成灰红色的驱逐舰经常与海天混为一色,最不易被人觉察。舰队返回,蒙巴顿就提出了一个粉红色伪装涂色,人称“蒙巴顿红”。皇家贵族的品味就是不一般。1942年5月,挪威海岸,率先使用“蒙巴顿红”的英舰“肯尼亚”号(绰号“粉红女士”)突遭德军炮击,弹幕密集,但英舰未中一弹。说来也巧,德军使用的弹着点指示剂恰好是粉红色,海面上一片粉红色,着实令德军炮手眼晕。“蒙巴顿红”由此一战成名。1942年底,英军所有驱逐舰就都涂成了粉红色。英军在北非的特别空勤队使用的“路虎”吉普也用这个色,确实够花哨的。  相似文献   

19.
张坚 《环球军事》2011,(7):12-13
3月19日18时45分左右,法国战机率先展开对利比亚政府军的空中打击。与此同时,部署在地中海的美军和英军军舰与潜艇也向利境内发射了百余枚“战斧”巡航导弹,袭击了利比亚20多处防空设施。这场代号为“奥德赛黎明”的军事行动标志着利比亚的局势正由一场内战逐步向多国部队和利比亚政府军之间的战争演变。面对强大的西方联军,曾有“北非雄狮”之称的利比亚政府军的实力到底如何?能否经得住美英法持续的猛轰滥炸?  相似文献   

20.
1991年第一次海湾战争期间,英军首次将生物战探测装备投入作战使用。1998年,在伊拉克南部执行“禁飞区”任务中,英军又将其两套著名的生物战探测装置投入战场。一套是车载型生物战探测系统,名为“生物战探测系统样机”,简称PBDS;另一套是舰载型生物战探测系统,名为“海军过渡型生物战探测系统”,简称INBDS。此次伊拉克战争中,英军这两套生物战探测系统同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这两套系统不仅代表了英军现有的生物战探测能力,而且预示着英军生物战探测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