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在提出可计量性的定义与对可计量性理解的基础上,梳理了可计量性与装备"五性"的关系,分析了可计量性研究对计量保障的作用,以及可计量性在武器装备全系统全寿命周期中的作用,并对如何开展在研和现役武器装备的可计量性研究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2.
在论述装备互用性是信息化条件下的一个重要关键特性的基础上,给出装备互用性概念和能力概念模型,研究了互用性的度量方法,给出了互用实现度和新的连通性度量指标,以期为我军装备信息化建设提供可借鉴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在归纳经济可承受性思想含义的基础上,给出了装备经济可承受性的数学模型,并对其特征和实践指导作用进行了分析。重点研究了经济可承受性在武器装备综合评价和武器装备建设中的应用。本文给出的提高经济可承受性的具体方法,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4.
武器装备的经济可承受性采办是一项符合我国国情、军情的有效的采办方法。文章通过论述武器装备经济可承受性采办的内涵及其采办原则,提出我军应采用这种采办方法并提出了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5.
协议的可追究性为解决电子商务纠纷提供了重要的不可否认的证据,有必要深入分析SET协议的可追究性.Kailar逻辑是一种针对电子商务协议的可追究性而开发的形式化分析工具.先对SET协议进行了形式化的表述,然后利用一种改进的Kailar逻辑对SET协议的可追究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协议只能满足商家和支付网关的可追究性,而不能满足持卡人的可追究性.最后,对协议进行了改进,使其能够满足持卡人的可追究性.  相似文献   

6.
测试性指产品能及时、准确地确定其状态(可工作、不可工作或性能下降)并隔离其内部故障的一种设计特性。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目前我军构件化软件开发的实际情况,在Gao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构件可测试性模型,其分支主要包括构件的可理解性、可观察性、可控制性、可移植性以及测试支撑能力.提出了一个对构件可测试性进行度量的五边形法则,该方法能够直观地体现被测构件的可测试性指标数值,能够使构件开发者清楚地了解构件存在的缺陷,从而指导开发人员设计出高可测试性的构件.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几种已有的可扩性分析模型 ,并对传统的时间受限与存储受限加速比定律作了新的解释。在此基础上 ,概括出了可扩性分析的本质 ,定义了一类一般意义下同构机器与并行算法组成的并行系统的可扩性模型 ,并由此出发 ,提出了三种新的可扩性模型 :等平均I/O需求模型 ,等平均通信需求模型和等利用率模型。最后探讨了工作站机群与并行算法组成的并行系统的可扩性分析。  相似文献   

9.
以战时应用为背景研究了战场通信网络的战时抗毁性定义,分析了影响抗毁性的可能因素,提出了基于干线节点密度变化、网络可通性度量及网络流量变化等的战场通信网络战时抗毁性评价指标,并提出了提高军用通信网络战时抗毁性的可能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不可观测系统的部分状态可观测性对于大系统故障检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了基于部分可观测性的不可观测离散线性系统测点优化配置问题,证明了采用有限次观测值构造一个矩阵,可以给出部分可观测性成立的充分必要条件,并进一步证明了部分可观测性的度量可以用一个矩阵的秩的特性来刻画.最后,给出了离散线性系统部分可观测性测试优化配置的度量指标.算例表明,提出的部分可观测性度量指标具有简单实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目前,纯方位跟踪(BOT)的可观测性分析仍然是重要的学术研究课题。与以前的连续时间分析研究不同,我们的研究依赖于离散时间分析。而且还允许我们直接而有效地使用简单的线性代数公式系。使用直接方法,可观测性分析实际上简化为子空间范围的基本研究。虽然这种方法在概念上是相当直接的,但随着源相遇情况复杂性的增加,它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对于复杂情况,由于直接使用多重线性代数方法,对偶方法可能体现某些基本优点。因此得出关于机动源的BOT可观测性的新结果。继而可将可观测性分析扩展到源速度变化的未知时刻。 尽管可观测性分析使我们能更充分地了解BOT问题的代数结构,但观测者机动的最优化实际上是一个控制问题。基本代数研究证明这种控制问题的相关成本函数是费歇尔信息矩阵(FIM)的行列式。因此大部分工作集中在对这个成本泛函的分析上。使用多重线性代数给出了这个泛函的一般近似。这些近似结果表明最感兴趣的事仅涉及到直接可估计参数,即源方位变化率。用这些近似,可导出最优化观测者轨迹的一般框架,这允许我们近似最优控制序列。值得强调的是我们的方法不需要有关源轨迹参数的知识且对机动源仍然有效。  相似文献   

12.
在装备测试性工程中,总体方案设计与测试任务和指标分解十分重要,但在实践中,一些装备顶层设计不到位,总承制方缺乏有效地监控和管理,导致分承制方的设计各自为政,后续集成设计难以开展;指标分配未能结合总体方案,出现分配指标过高达不到或指标过低没有约束力等尴尬局面。文章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测试性方案与分配一体化设计架构,认为:测试性分配需综合考虑系统集成性以及下级单元的技术特点和能力,予以"视情分配";对一些故障的测试可由总承制方考虑,包括对系统集成故障以及组成单元中难以自测的故障;当测试性方案把这些测试任务明确下来,分配时就只需考虑剩余故障的测试。文章最后给出了考虑系统级测试性方案的测试性分配方法,并用案例检验了方法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纯方位角目标运动分析的可观测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纯方位角目标运动分析的可观测性是纯方位角观测系统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只有解决了系统的可观测性,才能进行有效的目标定位及跟踪.从随机系统的角度分析了纯方位角观测系统的可观测性,引入状态参量的Fisher信息矩阵作为判断系统可观测性的依据,提出了完全不同于判定确定性系统可观测性的随机观测系统可观测性的判定方法.最后给出了一个静止目标纯方位角观测系统的实例,说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概念模型的重用已成为当今仿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主要对作战仿真中概念模型的可重用性评估展开研究。首先建立了概念模型可重用性评估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概念模型可重用性评估算法,对评估中领域专家的权重分配方法和评估结果的表示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静态权重+动态权重”的组合权重分配方法和用Kiviat图表示评估结果的方法。最后对概念模型在“XX作战仿真系统”开发中的重用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概念模型的重用可以有效地缩短概念模型的开发时间,提高开发效率,提高概念模型的可信性。  相似文献   

15.
在武器装备体系方案论证初期,备选方案空间一般是非常巨大的,为了比较不同设计方案的国民经济承受能力和技术研制开发能力,介绍了基于能力的装备发展模式,定义了武器装备体系经济可承受性的概念,分析经济可承受性评估研究现状与存在不足,构建了武器装备体系的经济可承受性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并进行了实例分析,结果表明,提出的评估模型可为体系的方案筛选、确定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目前虚拟人上肢可触及性检查操作烦琐、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一种RRT(Rapidly-exploring RandomTree)算法与逆向运动学算法相结合的路径规划方法,通过检测可行路径是否存在来实现人体上肢可触及性检查。给出了该方法的具体流程和关键问题的解决策略,并基于Jack软件进行了实例验证。  相似文献   

17.
首先分析了完全测量情形下雷达组网系统误差的求解原理,并根据推导的求解公式对其可观测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分析表明,目标和雷达的相对位置关系是影响偏差可观测性的主要因素;进一步,还给出了影响偏差可观测性的若干基本规律。此外,还以两部2D雷达组网为例进行了仿真分析和验证。仿真分析不仅给出了偏差可观测性贡献度的分布特征,还对若干典型航路下的偏差可观测性给出了典型判断。仿真结果验证了上述基本影响规律和典型判断。结果可为雷达组网系统误差估计的有效性评估、雷达组网布局等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装备拆卸的内涵与特征,分析了拆卸工序在装备再制造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面向再制造的可拆卸性设计原则,结合装备拆卸实例分析了可拆卸性设计对再制造的影响.结果表明装备拆卸是实施再制造的前提和关键步骤之一,装备的可拆卸性设计直接影响再制造的可行性和费效比,可拆卸性设计的原则包括非破坏性拆卸设计、模块化设计、耐磨损设计和结构可预测设计.发动机的拆卸实例验证了可拆卸性设计的合理性是衡量装备拆卸效率与再制造可行性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测试性优化分配是在测试性分配中合理配置各项测试资源,以满足测试性分配要求和资源约束条件。一般的遗传算法存在最优解不易求解、初始参数值不易设置等缺陷,因此,为了更加高效合理地进行测试性优化分配,在传统遗传算法中引入迁移技术来优化遗传迭代过程,并运用AHP法对算法初始参数进行调整,从而提出了基于改进的遗传算法的测试性优化分配方法。算例分析表明该方法可快速有效地求得测试性优化分配问题的最优解。  相似文献   

20.
军事通信网是军队现代化信息化的基础网络,其抗毁性研究作为军事通信网设计、规划与优化的重要前提而成为一个关键问题。文章就军事通信网抗毁性研究这一问题,对现有的文献从研究角度分成静态抗毁性分析、动态抗毁性分析、关联抗毁性分析和网络流分析四类,进行分析和综述。然后从不同研究特点比较这四类研究方法,阐述这几类方法的优缺点和应用范围。最后总结了这几类方法的研究进展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