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考察了多种类型甲醇汽油助溶剂对M15甲醇汽油胶质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始状态下在M15甲醇汽油中加入醇类助溶剂对未淋洗胶质和溶剂洗胶质含量无明显影响,而加入分子量较大的助溶剂吐温和司盘时胶质含量急剧增加。在储存期内,空白M15甲醇汽油和各加剂M15甲醇汽油的未淋洗胶质以及溶剂洗胶质含量均随储存时间的延长而增大;从线性拟合直线的斜率可以看出,醇类助溶剂在储存期内会加速甲醇汽油中胶质的生成;各加剂M15甲醇汽油的胶质生成速率与醇类助溶剂分子量的大小有关,且红外光谱结果与胶质试验结论一致。  相似文献   

2.
考察了按照不饱和烃含量不同而芳香烃含量近似、芳香烃含量不同而不饱和烃含量近似的要求配制的3个系列27个0号轻柴油油样在95℃强化氧化条件下实际胶质质量浓度的变化规律。探讨了实际胶质的变化与不饱和烃和芳香烃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95℃强化氧化条件下,0号轻柴油的实际胶质随氧化时间呈直线变化;0号轻柴油中不饱和烃是引起实际胶质变化的主要因素,在其他组成相近时,实际胶质变化率随不饱和烃含量增加呈二次曲线关系增大;0号轻柴油中的芳香烃对实际胶质变化有一定的影响,但是规律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3.
应用伏安法测定了润滑脂中的抗氧剂含量,研究了润滑脂的氧化安定性和储存安定性与抗氧剂含量的关系。发现润滑脂在储存过程中抗氧剂的消耗是有规律的,开始阶段抗氧剂消耗较慢,一定时间后抗氧剂消耗突然加快,这一结果为指导润滑脂储存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对5种柴油在6种不同氧分压(21%,15%,10%,5%,1%,0)条件下进行储存实验,考察其色度变化情况;使用UV-Vis分析柴油变色原因,利用硅胶吸附柴油有色组分,对有色组分进行FT-IR和GC/MS分析。结果表明:储存前期色度变化较快,氧分压低于5%时,色度增加出现减缓现象,氧分压为0时,色度变化最慢;柴油在400~500 nm波长范围内吸光度增强是柴油变色的主要原因;甲醇洗脱胶质为柴油中的主要有色组分;FT-IR和GC/MS分析结果表明,柴油氧化生成含有羰基的氧化物是导致其变色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氧气体积分数对油气爆炸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燃烧和爆炸三要素之一,氧气体积分数的控制对于爆炸事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实验研究了氧气体积分数对汽油蒸气-空气混合物(简称油气)爆炸极限和爆炸压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氧气体积分数的降低,油气爆炸下限呈一阶指数规律缓慢增大,油气爆炸上限呈线性规律迅速减小;爆炸极限范围由0.92%~3.76%缩小为1点,该爆炸极限临界点为1.22%,对应的临界氧气体积分数为11.4%;油气的最大爆炸压力和最大压力上升速率随着氧气体积分数的降低而减小,油气体积分数越大,氧气体积分数影响越显著。  相似文献   

6.
邻苯三酚自氧化法的影响因素较多,如时间、温度、邻苯三酚的浓度、缓冲液PH等。本文着重讨论以上相关因素对自氧化速率的影响,同时,也探讨了不同水质对自氧化速率的影响,从而进一步阐明了掌握好实验条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对不同体积分数油气爆燃超压特性进行研究,发现爆燃超压-时间变化规律可归纳为3种形式;对火焰传播过程进行可视化研究,发现传播过程可分为5个阶段,且出现了tulip火焰;对火焰行为进行研究,得出爆燃升压速率振荡是由火焰与压力波相互作用引起的;对油气爆燃的超压峰值、爆燃时间、平均升压速率和爆燃孕育期进行研究,得到实验工况下由于局部积聚油气爆燃后,未燃气体得到氧气补充发生化学反应,导致最大爆燃超压峰值出现在当量比1.2处,而爆燃时间、爆燃孕育期的最小值和平均升压速率的最大值出现在化学当量比附近。  相似文献   

8.
设计了20 L非均匀容积式受限空间油气爆炸实验系统,完成了油气在其中的爆炸参数测试实验,获得了超压和火焰参数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超压随时间的变化可分为6个阶段,最大超压为791 k Pa;与20 L标准球形容器相比,非均匀受限空间油气爆炸过程中出现强压力振荡,振荡波峰值随时间的变化可用指数函数描述。火焰强度随时间的变化可分为4个阶段,各阶段火焰形态的变化为:球状蓝色层流火焰→亮黄色火焰→暗红色火焰→火焰熄灭。随着油气初始体积分数的增大,最大超压和平均升压速率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最大超压峰值(791 k Pa)和最大平均升压速率(7.4 MPa/s)对应的油气初始体积分数均为1.74%,且最大超压和平均升压速率随油气初始体积分数的变化可分别用二次多项式和三次多项式描述。随着油气初始体积分数的增大,火焰强度也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变化规律,最大火焰强度为7 300 lux,火焰持续时间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规律,最短持续时间为0.317 s,最大火焰强度和最短持续时间对应的油气初始体积分数均为1.74%。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不同温度下的4种喷气燃料储存过程中理化指标和红外谱图考察,探讨了喷气燃料的氧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4种喷气燃料在较低储存温度下,短时间内有很好的储存安定性,在较高温度(试验选取温度为95℃)下,燃料氧化速度很快,不同的燃料呈现出差异较大的氧化安定性。芳环化合物(特别是含有不饱和取代基的芳环化合物)和杂环化合物可能是影响喷气燃料储存安定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使用沙保氏平板培养基对储存喷气燃料进行真菌培养,并在沙保氏液体培养基中纯化特征真菌,观察特征真菌菌落及孢子形态,进行形态学初步鉴定。对特征真菌进行18S rDNA测序,将得到的DNA序列在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网站上进行比对,最终鉴定储存喷气燃料中的特征真菌为芽枝霉属Amorphotheca resinae真菌。建立起燃料-水-菌落体系,在不同水质量分数、氧气体积分数和温度条件,研究Amorphotheca resinae真菌在燃料中的生长特性,并用颗粒计数器检测不同代谢速度下燃料颗粒污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较低的水质量分数、氧气体积分数和温度均能抑制Amorphotheca resinae真菌生长,从而抑制由真菌代谢引起的喷气燃料颗粒污染度变化,提高燃料洁净度。  相似文献   

11.
基于对油罐惰化置换过程的假设和简化,得到惰化置换时间的计算公式,然后通过对计算公式的修正,完成了对油罐惰化置换时间的计算。最后通过对3次不同流量条件下模拟实验数据的非线性拟合,分别计算出3次实验气体扩散系数的取值,得到O2体积分数与置换时间之间的完整表达式。数学计算和实验的方法与结论将为进一步研究油罐油气的惰化置换规律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根据气囊充压压力与复合材料承力筒内径之间的变化关系,给出了成型复合材料承力筒内表面的气囊尺寸计算方程。分析了气囊充压压力增大对承力筒的壁厚、纤维含量和弯曲性能的影响。采用气囊辅助RTM工艺整体制备出复合材料承力筒。试验结果表明,气囊充压压力使复合材料承力筒的壁厚减薄,纤维体积含量增加,弯曲性能提高;选择适当的气囊充压压力可以制备出满足设计要求的复合材料承力筒。  相似文献   

13.
基于自由能理论的统一的相变本构方程可用来预测连续冷却过程中钢材的微观结构和转变体积分数。将该方程镶嵌在商业有限元软件MARC中,对DIN SAE 5140钢在层流冷却过程中的相变过程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与试验数据相吻合。这表明该统一的相变本构方程为预测连续冷却过程中的材料的相变过程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学习,是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的必由之路。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是教师自身发展和适应职业的必由之路。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随时代变迁永无止境的过程。在终身教育趋势下,军校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相似文献   

15.
内聚力单元是进行推进剂“脱湿”损伤研究的重要手段。通过分子动力学方法构建推进剂高填充比几何模型,结合周期几何和周期边界处理方法,构建推进剂细观有限元分析模型。采用内聚力单元结合PPR内聚力模型开展颗粒和基体黏接界面“脱湿”行为模拟。在单轴拉伸和纯剪试验下分析推进剂细观结构的力学响应,开展推进剂“脱湿”损伤机理研究。针对不同的体分比、应变速率以及内聚强度,开展了“脱湿”损伤影响规律分析。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可以为新一代高性能推进剂配方的研制提供有利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理论分析与实验验证表明,纳米金刚石磨料磁流变抛光材料去除机理是塑性剪切去除.在KDMRF-1000F磁流变抛光机床上进行工艺实验,研究抛光轮与工件表面的间隙、抛光轮转速、磁场强度对峰值去除效率和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工艺实验表明,去除函数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2.5h以内峰值去除效率稳定在±0.3%以内,体积去除效率稳定在±0.5%以内.直径202mm(有效口径95%)的HIP SiC平面镜采用子孔径拼接测量方法,经过磁流变粗抛(30h)和精抛(9h)后,面形误差PV值0.13μm,RMS值0.012μm,表面粗糙度RMS值2.439nm.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碳纤维、聚酯纤维对混凝土在自由条件下的约束作用,通过设计对碳纤维混凝土、聚酯纤维混凝土和素混凝土加热放热试验,比较掺入不同纤维体积分数的纤维混凝土在大温差条件下无约束自由变形的差异,并用温度线膨胀系数表达。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体积分数为1%的碳纤维混凝土比素混凝土抗自由变形能力提高了38.8%,在本试验的各种体积分数中效果最好。结果表明碳纤维与混凝土,虽然热力学性能不同,但是二者结合之后碳纤维因其高弹性模量的特性,反而可以更好地抑制混凝土自由变形。试验效果也表明,随着施工工艺的完善,碳纤维体积分数可能会超过1%,碳纤维对混凝土性能的提升仍然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