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3 毫秒
1.
英军运用心理作战的历史悠久,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心理作战经验.为了使英军进行国内与跨国的联合作战行动,增进英军的军事效益,第15心理作战群强化国内外联合作战的训练,并界定自身在联合作战任务中属于支援角色,未完全学习、效仿美军相关作为,依据自身国力与部队的需求,配合国防政策方针,在部队编装与训练上,走出属于英国特色的心理作战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联合作战国际合作,经历了由两个国家不同军种之间的协同作战,到多个国家、多个军种的联合作战,再到多国多维联合作战的过程。主要特征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通常是多国合作对付某一国家,力量组成是陆海军两个军种,以陆军为主、海军为辅;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是联盟与联盟、集团与集团之间的对抗,力量组成是陆海空三军,立体联合作战;冷战时期特别是海湾战争向多国多维联合作战方向发展,空袭作战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海湾战争结束后,一体化联合作战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3.
早平 《环球军事》2013,(3):58-60
继2011年6月宣布成立网络局、8月退出北约空中监视体系之后,2012年10月,加拿大国防军(CanadianForces,后文简称加军)宣布正式成立联合作战司令部,应对北极未来作战和海外联合作战,再次引起世人关注,尤其关注其最新发展动向。脱胎于驻加英军众所周知,加拿大曾经是英国殖民地,目前仍是英联邦成员国,因此加军的发展史几乎与驻加英军一样长,在反对法荷等欧洲列强和镇压土著居民反抗的斗争中诞生。  相似文献   

4.
<正>美军认为联合作战筹划是一种方法论,是指挥员运用批判性、创造性思维来理解和解决作战问题的过程。在海湾战争之后,美军逐步建立了以重心理论为基础的联合作战筹划方法,为联合作战指挥员提供了一套可操作性强的逻辑推理机制和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5.
1991年第一次海湾战争期间,英军首次将生物战探测装备投入作战使用。1998年,在伊拉克南部执行“禁飞区”任务中,英军又将其两套著名的生物战探测装置投入战场。一套是车载型生物战探测系统,名为“生物战探测系统样机”,简称PBDS;另一套是舰载型生物战探测系统,名为“海军过渡型生物战探测系统”,简称INBDS。此次伊拉克战争中,英军这两套生物战探测系统同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这两套系统不仅代表了英军现有的生物战探测能力,而且预示着英军生物战探测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英军《联合通信信息系统》是指导其联合作战的核心条令之一,也是英军联合指挥与参谋学院的必修内容.文章详细介绍了不同作战阶段的通信信息系统安全标准,描述了其现有的联合通信信息系统能力,分析了其联合通信信息系统的作战运用.  相似文献   

7.
鉴于网络中心战在阿富汗战争中初见成效,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又进一步检验了这一新的作战样式。网络中心战是美海军作战部长约翰逊上将在1997年4月最早提出来的。美国国防部在2001年7月向国会提交的《网络中心战》报告中,将其提升为信息时代的战争形态。2002年8月,布什政府在向国会提交的《国防报告》中,将网络中心战能力作为军队转型的重点,视为未来联合作战的核心。功能强大的美军网络化作战结构海湾战争中,美军作战理论强调的  相似文献   

8.
信不信由你     
《环球军事》2011,(14):59-59
英军与锥形子弹 1823年,英军陆军上尉约翰·诺顿提出了最早的锥形子弹设计,英军军需部对此不屑一顾,理由是圆形子弹已经沿用300年,实无更替必要。1836年,英国著名发明家威廉·格林纳(他发明的电灯泡比爱迪生的还早33年)也设计了一种使用底火的锥形子弹。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英国“挑战者”主战坦克是世界上技术最先进的坦克之一.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海湾战争中,英军投入了约100辆“挑战者”,这些坦克在海湾战争结束后无一受损,“挑战者”创造了坦克运用史上的一个奇迹,它也被称为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坦克,其装甲被称为是“不可击穿”的。然而,最近这一神话却被打破了。多次装甲被击穿事件挑战“挑战者”安全纪录2007年4月,一辆“挑战者”—2型坦克在袭击中被击穿装甲,英军受损并不大,但感觉很没有面子,同时在心理上受到的震撼将远远大于事件本身,因为“挑战者”在他们的眼中几乎就是“安全”的代名词。英国国防部也  相似文献   

10.
连鲁军 《国防科技》2004,(11):13-15
世界上参加过实战的步兵战车并不多,而参加过两次海湾战争的,就只有称得上是经典战车的M2“布雷德利”和“武士”步兵战车了。M2于1980年投产,1983年起开始装备美军,其系列战车的装备数量达6882辆。“武士”步兵战车于1987年起装备英军,现装备数量为789辆。在1991年海湾战争中,美军出动的2200辆M2步兵战车,用来攻击伊军的坦克和步兵战车的可靠性达到了90%以上,发挥了与M1主战坦克相同的作用。英军出动的300多辆“武士”步兵战车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的,特别是它超强的机动性和极高的可靠性,在某种意义上讲,“武士”和“挑战者”一道打出了威…  相似文献   

11.
《戈德华特一尼科尔斯国防部改组法》是美军历时40余年的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改革的最终成果。它扫清了建立联合作战指挥体制和联合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的障碍,释放了被旧体制束缚的能量,带来了联合作战能力的大幅提升,不仅为美军在海湾战争的轻松取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为后来在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主体作战行动取胜奠定了基础,成为今天美军强大的源泉,被称为"美国军事史上最伟大的一次根本性巨变",是美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值得深入研究并进行有益地借鉴。  相似文献   

12.
“打击重心”思想是英军联合作战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美军在《联合作战纲要》中明确提出,“战役法的本质是集中兵力攻击敌人的力量重心。以消灭或压制它们”;强调联合部队指挥官运用战斗力,“目的是综合联合部队的能力,集中指向敌人的重心”。“打击重心”已成为美军利用强大的军事优势,以较小代价甚至“零伤亡”实现作战企图的必然选择。在近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中,美军均成功地实施了“打击重心”行动。  相似文献   

13.
伊拉克战争的硝烟渐渐散去,回眸战争发生发展的幅幅画面,不难发现,伊拉克战争是美军对其新一代作战理论的广泛实践和验证。 1991年海湾战争之后,美军为应对未来战争的挑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作战理论。美军各军种以联合作战为指针,相继提出了各自新的理论:美陆军在《21世  相似文献   

14.
太空因其位置和环境上的优势,正在成为军事大国所追求的、新的战争前沿,成为军事争夺的制高点。海湾战争中,美军动用了几乎全部军用卫星系统,整个战争中,战区的通信有90%以上通过卫星传送。美军在总结海湾战争经验时曾提到,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波斯湾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天战”。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在伊战场上空构成强大星网,战场态势感知能力明显提高,侦察监视和精确打击能力显著增强,太空信息支援作战能力走向成熟。在对伊作战期间,美军使用了以精确打击为主的交战网格子系统,基本实现了以精确打击为主的“精确交战”联合作战理念…  相似文献   

15.
随着联合作战条件下后勤保障复杂性的日益增加,以及历次战争中后勤保障暴露出诸多不足,为赢取陆地作战的胜利,着眼于不同的陆地作战类型和作战区域,英军提出后勤保障从线性供应转型为网络化保障构想,并提出一系列具体措施,完成陆地作战后勤保障网络的构建,实现转型。  相似文献   

16.
1990年夏天,刚刚过完55岁生日的英国东南军区司令彼得·德拉比利艾尔(以下简称彼得)将军意识到自己的军旅生涯就要结束了,因而着手在陆军供给部队屠宰场学习退休后的谋生技术,以便日后去经营肉类零售点。 突任海湾战争英军总司令 然而,就在这年的8月2日,萨达姆指挥50多万人的伊拉克军队突然侵占了科威特。根据联合国的有关决议,英国派出了海军、空军和第  相似文献   

17.
美国网络中心战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中心战是美海军作战部长约翰逊上将在1997年4月最早提出来的,目前,美国国防部已将网络中心战能力作为军队转型的重点,并视其为未来联合作战的核心。伊拉克战争就再次表明:网络中心战已成为21世纪的主要作战模式。  相似文献   

18.
海湾战争后,美军总结经验教训,得出结论:现在军事力量的使用主要是非对称的,在控制地面、海上和空中方面,每个军种都起着直接和间接的作用。1991年11月,参联会第一号联合出版物《美国武装部队的联合作战》首次提出“非对称作战”概念。这是继空地一体战、非线式作战、联合作战、精确作战和网络战之后,美军抛出的又一作战理论。空袭南联盟就是一次实践过程。空袭是非对称作战的基本样式美军的非对称作战样式有几十种,例如:空军的战略空袭、空中遮断、远距离空中支援;海军及陆战队、航空兵对地  相似文献   

19.
海湾战争中,英政府为加强其海湾部队的力量,应付可能发生的较大的人员伤亡,在继续加紧部署其正规部队的同时,采取了紧急措施,加强其后勤保障力量.措施之一就是征召预备役人员入伍. (一)英军征召预备役赴海湾的考虑海湾地区军事集结规模大,军兵种复杂,武器装备齐全,杀伤力  相似文献   

20.
美国《陆军》杂志近日报道:海湾战争中,美军和英军的飞行员战俘被伊拉克军民打得鼻青脸肿,被安排在电视台上亮相。当众宣读反美国、反英国宣言,然后又被伊军囚禁在重要的战略目标内当“人体盾牌”。类似的许多报道让不少美国大兵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