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黄晓涛  李悦丽 《国防科技》1999,20(3):11-13,14
抑制射频干扰(RFI)技术是超宽带合成孔径雷达(UWB—SAR)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首先分析了RFI信号的来源和特性。基于RFI信号的窄带性质,简要综述了抑制RFI技术的参数化方法。然后,针对RFI信号的调制特性和非平稳性,采用基函数展开形式,分别提出了其调制模型和时变AR模型。此外,还探讨了RFI抑制的自适应滤波算法。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高频雷达射频干扰抑制方案中对目标信号相干积累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天线方向图综合算法,并进一步将其应用到改进的干扰抑制新方案中。新方案兼顾了射频干扰的抑制和目标信号的相干积累。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新方案较大地改善了高频雷达抑制射频干扰的性能。  相似文献   

3.
一个战术导弹半实物仿真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一个战术导弹半实物仿真系统。该仿真系统已商品化,它兼顾红外寻的和射频寻的制导控制系统半实物仿真的需要。红外寻的仿真和射频寻的仿真共用一台三轴飞行转台,节省了投资。目标和环境的仿真分别用目标与环境产生系统和目标运载器来实现。红外目标运载器(两轴转台)和三轴飞行转台又构成了五轴转台。在实验室建设和仿真专用设备的安排方面考虑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4.
针对常规相控阵雷达的馈线网络小型化问题以及由发射高增益定向波束引起雷达信号被截获概率较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相控阵雷达系统。该系统的馈线网络中仅有一个带移相器的收发共用通道,在时序控制模块的控制下贯续接入各收发共用的阵元进行发射信号馈送或信号接收,同一时刻只有一个阵元与通道连接。基于此系统提出了类波束形成的概念与技术,通过各阵元依次发射时间分集的脉冲信号形成类发射波束;各阵元依次接收这些脉冲信号并进行相干脉冲积累以形成类接收波束;并通过控制移相器的相移量以及通道切换时间形成各阵元间发射或接收的相位差进而控制类波束的最大指向。仿真分析证明了该系统能以较小的硬件规模在不形成高增益定向波束的前提下具有与常规相控阵相当的性能。  相似文献   

5.
根据雷达信号仿真和功能仿真各自的优缺点,提出了一种基于信号仿真支撑的雷达角度欺骗干扰功能仿真方法。在介绍了雷达系统仿真的两种基本形式后,提出了雷达欺骗干扰功能仿真的基本思想。以交叉极化角度欺骗干扰为例,提出了雷达欺骗干扰功能仿真关键模型的建立方法,并详细说明了其实现步骤。最后进行了仿真验证,分析了功能仿真和信号仿真精度和仿真用时的差别,结果表明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为实现UWB雷达中的高速数据采集,本文从理论上探讨了中频/射频直接采样和数字正交技术对大带宽信号(≥10MHz)进行相干检波的可行性。对三种数字正交途径进行的计算机仿真表明:正交双路的幅相一致性大大提高了,当信号带宽≤20MHz时,镜频抑制效果优于传统模拟方式(<-30dB)。  相似文献   

7.
超宽带(UWB)雷达信号处理是个多任务、大运算量的过程,必须采用多处理机并行处理技术。本文对UWB雷达实时信号处理系统的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比较各种多处理机系统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可重构的UWB雷达实时信号处理系统结构。将此结构应用于实际系统表明,该结构具有良好的性能,并具有可重构性和扩展性。  相似文献   

8.
为了应对未来信息化战争对坦克装甲平台电子射频系统提出的更高要求,提出将综合射频系统应用在新型装甲平台上。该系统采用综合孔径方式设计,可完成对空目标搜索、精确跟踪、威胁判断、电子对抗、火力指引、毁伤评估等功能,在装甲平台防护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介绍了装甲平台的多功能综合射频系统;其次,详细分析了该系统的组成、功能和特点,简要描述了作战中的应用模式;最后,针对综合射频系统在新型坦克装甲平台的进一步应用提出了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小波变换的探地雷达随机RFI抑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探地雷达(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GPR)与移动通信系统终端存在的频谱共用的电磁兼容性问题,着重分析了GPR接收中随机性射频干扰(Radio Frequency Interference, RFI)的性质,以及该类RFI与GPR目标回波信号在小波多尺度分解中分布的差异性,并基于此分析,提出了基于小波变换域的GPR随机RFI抑制算法,利用两种实测实验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较好地抑制GPR的随机性RFI.  相似文献   

10.
采用实数编码的遗传算法对超宽带(UWB)波形进行了独特设计。以正弦高斯脉冲作为基函数,提出了一种新的适应度函数表示方法,应用此方法设计出了更符合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提出的辐射掩蔽特性要求的脉冲波形,并对设计脉冲进行了链路预算。仿真结果表明:采用实数编码的遗传算法优化设计得到的超宽带波形效果好且仿真时间复杂度低;与随机组合脉冲相比,设计出的脉冲在信号传输性能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1.
针对机载航电系统自身辐射源特性,提出一种不依赖敌方探测设备的机载航电系统射频隐身性能评估方法。分析机载航电系统设备在极化域、波形域、能量域中影响射频隐身性能的因素,构建极化域、能量域、波形域射频隐身指标,打破常规的"辐射-接收"模型的隐身性能评估方法,建立基于机载航电系统自身辐射信号工作状态和工作参数的射频隐身定量评估方法。对机载雷达系统进行仿真评估,结果表明,该评估方法能正确反映机载雷达系统的射频隐身性能。  相似文献   

12.
超宽带随机信号雷达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宽带(UWB)雷达和随机信号雷达是近年来发展的2种新体制雷达.超宽带雷达具有高距离分辨率,目标识别和检测能力强的特点.噪声雷达具有低截获,抗干扰能力和电磁兼容性好的特点.通过结合UWB雷达技术和随机信号雷达技术,提高了雷达系统设计的综合能力.UWB随机信号雷达在未来的民用和军用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3.
为了更准确地实现对导航干扰的性能评估和功能验证,提出了应用矢量信号发生器、卫星导航接收模块和测试软件组成的半实物仿真系统。主要研究了包括针对GPS的几种典型压制干扰信号的样式和产生机理、MATLAB编程语言对其信号的仿真,以及利用矢量信号发生器的SCPI指令和通信接口完成射频信号的产生和控制,最后比较了干扰信号仿真和实测的时频域特性,验证了基于仪表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针对战机射频隐身性能很难评估的现实问题,提出一种射频隐身反隐身实验与验证半实物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方法。该系统不仅能对战机的射频隐身性能进行验证,同时还可以对飞机的隐身波形、辐射策略等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支撑。在分析辐射信号模型以及截获模型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该系统的各功能组成和结构框图。该系统可以开展对于射频隐身的作战需求、管控模型、使用准则等方面的定量研究,对于提高战机的生存能力、突防能力和作战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针对美国FCC关于超宽带传输系统提出的辐射掩蔽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正弦高斯组合的UWB脉冲波形设计新方案。以一组正弦高斯脉冲为基函数,利用最小均方误差准则(LSE)选取加权系数对基函数进行线性组合,通过调整基函数的载波频率和脉冲形成因子,对波形进一步优化。分析了TH-PPM UWB多用户系统的误码率性能。仿真结果表明,与高斯二阶微分脉冲、随机系数组合脉冲相比,基于正弦高斯组合脉冲具有更高的频谱利用率,误码性能更优。  相似文献   

16.
针对美国FCC关于超宽带传输系统提出的辐射掩蔽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正弦高斯组合的UWB脉冲波形设计新方案。以一组正弦高斯脉冲为基函数,利用最小均方误差准则(LSE)选取加权系数对基函数进行线性组合,通过调整基函数的载波频率和脉冲形成因子,对波形进一步优化。分析了TH-PPM UWB多用户系统的误码率性能。仿真结果表明,与高斯二阶微分脉冲、随机系数组合脉冲相比,基于正弦高斯组合脉冲具有更高的频谱利用率,误码性能更优。  相似文献   

17.
机载超宽带合成孔径雷达(UWB SAR)具有大积累角和长合成孔径的特点,这使得这类SAR系统的运动误差变得非常复杂.建立了机载UWB SAR运动误差模型,并基于该模型推导了存在运动误差情况下的回波信号频谱.分析了运动误差影响SAR成像处理的根本原因,以及不同特性运动误差对SAR图像所产生的不同影响.仿真实验结果证明了文...  相似文献   

18.
参数化方法是实现UWB -SAR抑制RFI的重要手段。为评估抑制RFI算法的实际性能 ,利用UWB -SAR实验系统的实测数据 ,从干扰抑制能力和脉冲压缩性能改善两个方面对几种主要算法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 ,在干扰能量抑制比和脉冲压缩指标度量下 ,几种典型的参数化算法都能显著提高接收信号的信干比 ,而基于正弦波模型的算法略优于基于AR模型的算法。  相似文献   

19.
射频仿真系统能够为雷达提供逼真的目标回波与复杂的电磁环境,因此对于新型射频制导武器的研制以及电子对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交叉眼干扰是随着电子技术的进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干扰。能有效干扰雷达角度测量,因此研究交叉眼干扰仿真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对交叉眼干扰的工作原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对射频仿真系统模拟交叉眼干扰的技术难点进行了分析。在深入研究射频仿真系统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一条仿真的工程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20.
分散型控制系统的抗电磁干扰性是关系到整个系统能否可靠运行的关键,本文分析了电磁干扰源及其对系统干扰的机制,指出了应用中必须综合考虑系统的抗干扰性能,特别强调应防止通过给变送器和共用信号仪表供电的配电器引入的干扰,并综述了几种有效的抗干扰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