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蔡运华 《国防》2001,(9):35-36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有着绵延1.8万公里的大陆海岸线.近些年,我国在海洋开发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海上力量日渐强大.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海洋意识还不够强,维护海洋权益的力度还不够大,海上力量的建设步伐还不够快,要想在新世纪成为世界海上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2.
《国防》1999,(5)
所谓海洋观,是指濒海国家公民对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所持有的态度和认识。我国是一个拥有300万平方公里“蓝色国土”的海洋大国,在世界海洋权益斗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强化全民族的海洋意识,对于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3.
温宝龙 《国防》2001,(1):8-8
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时候,各国普遍都在规划新世纪的国家和国防发展战略。近些年,各国海洋意识和海洋战略地位都在不断得到提高。这一上升趋势在21世纪将会继续保持。各国对海洋安全环境将越来越重视。总体来讲,与陆上相比,21世纪我国海上方向安全环境将更加复杂,军事安全问题将日显突出,军事斗争将日趋尖锐,爆发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的可能性最大。  相似文献   

4.
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时候,各国普遍都在规划新世纪的国家和国防发展战略。近些年,各国海洋意识和海洋战略地位都在不断得到提高。这一上升趋势在21世纪将会继续保持。各国对海洋安全环境将越来越重视。总体来讲,与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一个濒海大国,海洋意识根植于我国文化的传承之中。但由于我国传统文明的农业性特征及主导性安全威胁的大陆性,我国传统海洋意识的区域性、狭隘性、依附性较重。虽然近现代威胁的主要方向改变为海上方向,但海洋意识的培植还很欠缺,特别是针对普通大众的海洋意识培植更显不足,也就是说,心理和意识形态层面  相似文献   

6.
需求牵引,制定海洋卫星发展规划,完善我国卫星对地观测体系 我国是世界上重要的海洋国家之一。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岛屿岸线14000多公里。按我国主张应划归我国管辖的海域,包括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EEZ)近3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我国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作为海洋大国,有效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切实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实现海洋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勾画了新世纪国家航天事业发展的蓝图,海洋卫星系列作为长期稳定运行的卫星对地观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国际上公认21世纪是“海洋世纪”。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就迎来了“海洋工业文明”的曙光。深海油气田、洋底多金属结核、热液硫化物矿床、海底“可燃冰”,这些沉睡在国际公共海底的战略性资源,即将进入勘探开发的新阶段,其分布之广、品位之高、储量之大,远远超出当今人类的需求。这标志着自“地理大发现”以来的“海洋商业文明”即将转向“海洋工业文明”。因此,在海洋世纪的开端,在海洋工业文明的起跑线上,党的十八大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宏伟构想,这是把握世界海洋经济发展潮流,符合中国国情、海情的睿智决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8.
武祥云 《国防》2006,(5):23-25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的社会和经济活动不断向海洋扩展,对海洋的综合开发能力不断提高,各国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争夺正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展开。进入21世纪后,海洋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了更为深刻的影响。一方面,由于世界人口的剧增,人类在陆地上的生存空间相对减少,陆地上的各种资源日渐匮乏,有些甚至近于枯竭;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对利用和开发海洋既提出了要求,又提供了可能。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党和国家力倡“宽视野”“、大时空”“、高目标”“、全民族”的跨世纪海洋战略意识,适时做出了“实施海洋开发”…  相似文献   

9.
建设海洋强国,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装备先行。这就要求船舶工业勇担历史重任,抢占海洋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为我国广泛开发与利用海洋资源提供立体化的物质保障。新的使命事实表明,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开发都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造船技术、航海技术、海洋工程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深化的。600多年前,我国郑和七下西洋的伟大壮举,就是依托明朝强盛的造船业。没有当时先进的造船技术和雄厚的造船能力作保证,郑和远航就难以保持每次出航编队拥有舟船200艘左右的规模。近代以  相似文献   

10.
“经略”的字面含义是“策划、处理”。“经略海洋”是指在国家的战略层面谋划、控制和开发海洋,即国家运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等手段,对海洋利益和安全进行高层次谋划和全方位管理,属于国家战略的范畴。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是人类向海洋的深度和广度进国的世纪。在新世纪里能否成功地经略海洋,关系到国有的盛衰强弱。因此,从经略海洋的高度审视如何加强海军建设、拓展海军作战领域,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翁俊军  徐高峰 《国防》2014,(3):19-19
正近年来,南京市鼓楼区遵循国家战略部署和江苏省、南京市两级全民国防教育委员会赋予的"在全民国防教育中加强海洋国防教育"的试点任务,紧密结合我国海洋主权和海洋权益面临的严峻形势,立足内陆城市主城区实际,大力推进海洋国防教育"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军营",着力强化全民蓝色国土意识,深入推动全民国防教育创新发展。其主要做法:一是加强教育,激发热情。该区国防教育委员会组织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海洋强国"战略,努力在学习实践中统一思想。利用军民迎春座谈会、联谊会,邀请专家作《我国海洋面临的  相似文献   

12.
树立现代海洋国土意识殷敦平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在20世纪90年代的今天,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也进入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时期。特别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海洋在政治、军事、经济上的重要地位越来越显著,世界海洋权益的斗争...  相似文献   

13.
当今人类面临着四大危机:人口剧增、资源减少、能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而缓解这些危机的重要途径就是向海洋进军。科学家们预言,21世纪人类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海洋经济时代”。在这个过程中,作为现代高技术重要组成部分的海洋技术正日益体现出其不可替代的“杠杆”作用。海洋技术包括海洋观测、海洋水声、海底资源勘探开发,以及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海洋能源利用、海洋交通与运载、海洋结构、海水利用、海洋空间利用,以及深港技术等。本文主要对海洋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发展与应用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4.
姚文怀 《国防》2007,(7):1-7
中央军委胡锦涛主席在前不久召开的海军第十次党代表大会上发出庄严号召:努力锻造一支与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相适应的强大的人民海军.认真贯彻落实胡主席这一重要指示,大力推进海军的建设和发展,对有效维护我国海洋战略利益、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建设海洋强国,需要提高全民的海洋意识。军事理论课教学作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主要形式、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应加强大学生的海洋意识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海洋战略意识、海洋国土意识、海洋安全意识和海洋防卫意识。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我国自行研制的水下600米援潜救生兼顾海洋油气开发作业的缆控水下机器人的两型机械手的主要技术性能、特点。笔者还针对水下机器人的工作环境及作业特点,重点阐述了两型水下机械手设计、研制中的若干技术问题,并对水下机械手的设计观点和方法作了一些新的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国际海洋格局的变化及国家海上利益的拓展,海上安全在国家发展战略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我国海防建设进入了加速发展、加速转型的关键时期.新世纪新阶段,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紧紧跟上国际社会海陆兼备国家海防发展趋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海陆发展关系,走和谐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8.
我们伟大的祖国有一万八千多公里的海岸线,三百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共有大小岛屿六千五百多个,辽阔的海疆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将离不开对海洋的开发。目前人们的海洋意识都在不断增强。作为“维护海洋权益,捍卫领土主权”的人民海军为担负起这一神圣使命,必须要发展、要壮大。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既为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确立了新的指针,也为我军政治工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实践要求。为此,军队政治工作必须围绕履行新使命,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牢牢掌握部队,牢固树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意识,不断深化战斗精神的培育。  相似文献   

20.
海洋是指作为海洋主体的海水水体、生活于其中的海洋生物、邻近海面上空的大气和围绕海洋周缘的海岸及海底等几部分组成的统一体。海洋面积达36,20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表面积的70.8%,体积约137,000万立方公里。在当今世界人口迅猛增长,对物资的需求量大大增加,陆地资源因长期开发利用而日趋短缺的情况下,人类已经把视线更多地投向了海洋,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标志着人类新的海洋国土概念的确立。本期发表的《海洋·海洋观·海上长城》访谈录提出,我国长期受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局限,海洋意识不强。反思近百年的历史教训,我们必须尽快树立起新的海洋防卫意识,重视海上综合国力建设,建立具有强大的海上防卫力量。这是民族和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