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编队护航HVU反潜威胁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HVU编队护航现代反潜作战特点的基础上,给出了"反潜威胁轴"的定义,分析了影响编队护航HVU反潜威胁轴的三个要素,包括敌潜艇能否发现HVU、敌潜艇能否实现鱼雷攻击和敌潜艇鱼雷能否命中HVU等,并通过仿真、公式计算等方法对以上因素进行了程度量化,确定了编队护航HVU反潜威胁轴的范围。  相似文献   

2.
SMDM自航沉底水雷是介于水雷和鱼雷之间的一种水雷。它由现有的533毫米或650毫米鱼雷增加一个硬件而成。用于不适合潜艇布雷或有强大反潜兵力地区的潜艇布设。Ⅰ型鱼雷式水雷是把鱼雷的推进部分与含有2个通道音响和磁性爆炸装置的水雷新模块结合在一起。Ⅱ型鱼雷式水雷较简单。它将2个通道的音响和磁性爆炸装置直接装在现有鱼雷的雷头内。 SMDM自航沉底水雷通过潜艇的鱼雷管发射,航速为70节。布雷深度可从4~8米到100~150米。当到达布设地点后,此雷即自行沉入海底,成为沉底水雷。Ⅰ型的有效寿命为6个月;Ⅱ型的有效寿命为1年。  相似文献   

3.
互动地带     
黑龙江一位没留姓名的读者问如何从600毫米鱼雷发射管发射533毫米或400毫米的鱼雷? 鱼雷武器的口径有533毫米(标准型)和324毫米、400毫米等。苏联为对付敌航母而研发了口径600毫米的重型鱼雷。现代的潜用鱼雷发射装置具有的功能在不断地的扩展和增多。潜用鱼雷发射装置的发射管还是潜艇出现事故时艇员逃生的重要通道。现代潜艇根据作战  相似文献   

4.
郭风学 《国防科技》2003,(11):81-81
世界上有许多军事发明,都是科学家在探索动物奥秘中得到启迪而发明的。 乌贼和鱼雷诱饵 乌贼体内有囊状物能分泌黑色液体,遇到危险时便释放出这种黑色液体,诱骗攻击者上当。潜艇设计者们仿效设计成鱼雷诱饵。现在鱼雷诱饵酣以一艘袖珍潜艇,既可按潜艇的航向航行,航速不变;也可模拟噪音、螺旋桨节拍、声信号和多普勒音调变化等。正是它这种惟妙惟肖的表演,令敌潜艇或攻击中的鱼雷真假难辨。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海战条件下,潜艇鱼雷攻击的成败,从技术角度而言,决定于尽早的先敌发现目标,迅速隐蔽地测算出目标运动要素(速度、航向、距离),先敌远距离使用鱼雷武器,予敌以毁灭性打击。就目前某潜艇武备系统而言,距上述要求相差尚远。如水声噪音观测器材发现目标距离较近,还未装备被动式测距系统,目前只能测定目标方位,不能测得目标距离。就指挥仪而言,虽然常规潜艇某指挥仪有四方位法和三方位一  相似文献   

6.
潜艇包括常规动力潜艇、攻击型核潜艇和导弹核潜艇等。潜艇部队的主要任务是消灭敌人的运输舰船和大、中型战斗舰艇,摧毁敌基地、港口和岸上重要目标,还可以进行侦察、反潜、布雷、巡逻和运送人员、物资等。  相似文献   

7.
鱼雷战果1941年8月14日,红宝石号奉命从邓迪出发,执行改装以后的第一次布雷任务。这次布雷的地点是挪威港口埃格森德的南北入口处,使用的是英制水雷。由于德军已在北海设置了雷场,这次前往挪威时潜艇不得不从设得兰群岛北面绕行,白天必须潜入水下,夜里才能上浮。经过一周的航行,红宝石号于8月21日晨接近挪威海岸。上午8时,潜艇在通往埃  相似文献   

8.
1945年4月15日,一艘U型潜艇悄然驶离挪威克里斯蒂尼亚港。此时,苏联红军正在对柏林发起总攻。谁都看得出,第三帝国气数已尽。但来自柏林的最后一道命令要求U-234潜艇立即出海,执行一项绝密任务。 时运不济的U-234 U-234潜艇属于1938年设计定型的XB型远洋布雷潜艇,全艇总长89.9米,排水量1763吨(潜航排水量2710吨),主要武器为66枚大型水雷和2具艇艏鱼雷发射管(备15枚鱼雷)。该型潜艇是德国战时吨位最大的潜艇,装有特制潜水呼吸管,可长时期潜航。德  相似文献   

9.
现代海战对潜艇鱼雷攻击的隐蔽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雷达使用受到严格控制。而用纯方位数据解敌要素,在常规潜艇指挥仪中不仅使用问题尚未获得满意的解决,解题误差也较大。即使能用潜望镜在远距离上实测到一个距离值,由于其测距误差可能达10%左右,解出的敌要素必存在相应的误差。  相似文献   

10.
前不久,东海某海城,一艘驱逐舰与‘敌’潜艇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突然袭击,“敌”潜艇发射一枚鱼雷,借助尾流掩护向水面舰艇急速袭来,眼看该舰就要遭受灭顶之灾。关键时刻,驱逐舰声呐部位发现目标,舰长根据目标指示,立即进行机动规避,同时组织小口径舰炮和反潜武器抗击,成功“脱险”。在  相似文献   

11.
以舰用水声对抗系统对抗来袭线导鱼雷为作战背景,通过理论分析和过程描述,从探测识别判断、舰艇指挥决策、布放火箭助飞干扰器、干扰潜艇平台的机动规避、布放火箭助飞/拖曳式声诱饵和舰艇远离鱼雷的机动规避六个阶段探讨了舰用水声对抗系统对抗线导鱼雷的战术运用方法,并通过图表分析得出了舰艇分布放干扰器干扰敌潜艇的最佳机动航向,以及舰艇布放声诱饵后远离鱼雷的最佳规避航向。研究结果对未来水声对抗装备器材的研发以及水声对抗作战战术的研究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针对现代布雷作战中现有协同布雷研究方法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新的潜艇与侦察兵力协同布雷方法。根据侦察兵力在不同协同布雷阶段完成作战任务的不同,分别构建了侦察兵力担负战场预警和战场引导作战任务的协同布雷模型,优化了水雷线计算模型,改进了侦察兵力协同潜艇引导布雷行动模型,并对所建模型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并较全面、合理地反应了布雷作战的实际。  相似文献   

13.
攻击水面舰艇是潜艇的主要作战任务之一.潜艇发现目标后,对目标进行可攻区域的分析判断是潜艇后续占位攻击行动的基础和前提.以潜艇鱼雷攻击为背景,通过对鱼雷有效射击区域和鱼雷攻击可攻性的分析研究,得出潜艇鱼雷攻击极限攻击角和与之相对应的可攻区域,为潜艇鱼雷攻击的占位机动和火控系统仿真建模提供了参考依据,完善了潜艇鱼雷攻击作战使用理论.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潜艇高频段辐射噪声、传播损失、鱼雷的干扰噪声级等影响鱼雷被动声纳方程的因素,定量分析了潜艇航速和航向对鱼雷被动声自导作用距离的影响,对潜艇规避处于被动声自导状态鱼雷的过程进行了模拟仿真,讨论了潜艇规避航速和航向对潜艇纯机动被动声自导鱼雷成功概率的影响,根据仿真统计得出了潜艇规避航速和航向的最优取值范围.  相似文献   

15.
现代潜艇上都装备有鱼雷武器系统。把鱼雷(含水雷和导弹运载器)从码头上装进潜艇耐压体内的鱼雷舱中雷弹存放架的过程叫装载。把放置在雷弹存放架上的鱼雷装到鱼雷发射管中的过程叫装填。现代潜艇装载鱼雷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方式是从鱼雷装载舱口进行。在潜艇指挥台围壳的正前方、鱼雷舱的正上方配置着一个鱼雷装载舱口和鱼雷装载装置。该装载舱口和鱼雷装载装置都安装在潜艇耐压壳体的上部。装载舱口盖通常处于关闭状态。只有当潜艇备战备航阶段,欲往潜艇装备鱼雷、水雷等武器时,才打开装载舱口盖和调整鱼雷装载装置用起重机吊车将鱼雷放置并固定在鱼雷装载装置(即可旋转式鱼雷存放架)上,随后启动装载装置的动力系统(电动机或油压作动筒)使鱼雷装载装置的鱼雷存放托架和鱼雷舱内的鱼雷托架相对接,形成一个倾斜的鱼雷滑道(与艇体水平面的夹角为25°-40°为宜),然后解开鱼雷的固定带,操纵鱼雷从滑道上缓缓地滑入潜艇鱼雷舱中,此时用鱼雷舱中的电动葫芦  相似文献   

16.
基于Petri网的潜艇CGF鱼雷攻击行为建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实现潜艇对舰鱼雷攻击过程的计算机仿真,基于Petri网理论研究了潜艇鱼雷攻击过程的行为建模问题.在对潜艇鱼雷攻击过程的准离散化分析与构建了鱼雷攻击过程Petri网结构的基础上,将Petri网的变迁和潜艇鱼雷攻击过程的战术规则相关联,并提出了解决变迁冲突的方法,建立了基于Petri网行为模型.这种运用Petri网特有的可视化和以动态方式描述了潜艇鱼雷攻击过程的方法,有着坚实的数学基础,为进一步研究潜艇CGF鱼雷攻击自治行为规划打下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潜艇防御反潜自导鱼雷是潜艇防御作战行动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从潜艇防御主动声自导鱼雷入手,采用模糊控制理论,通过建立语言值的隶属函数、模糊控制规则和模糊变换器以及给出响应动作这几个步骤,重点分析了潜艇从舷角入手结合模糊控制防御主动声自导鱼雷的方法,得到了潜艇纯机动法防御主动声自导鱼雷的模糊控制表,为潜艇防御主动声自导鱼雷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针对舰艇使用火箭助飞鱼雷与潜艇对抗的典型样式,分别建立了潜艇自航式声诱饵对抗声自导鱼雷模型、火箭助飞鱼雷对目标提前位置射击参数解算模型、鱼雷运动模型、潜艇机动模型和命中概率计算模型,采用模拟法计算了火箭助飞鱼雷单雷射击和双雷齐射的命中概率,总结了射击距离和潜艇航速对火箭助飞鱼雷命中概率的影响,研究结论可为火箭助飞鱼雷作战使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驱逐舰“奥班农”号在所罗门群岛附近海域巡逻,突然发现一艘日本潜艇露出水面换气。这一突然遭遇,双方都惊慌失措。日本潜艇装有鱼雷,但来不及施放。美驱逐舰虽然抢先开火,但无一命中。日潜艇迅速调头,进入舰炮火力无法发挥作用的死角。舰上美国士兵由于突然临敌,来不及拿轻武器,信手抓起储  相似文献   

20.
目标、潜艇及其鱼雷武器系统和水文环境是潜艇鱼雷攻击的基本条件。占领射击阵位是攻击中所要完成的基本任务之一。从分析鱼雷射击可行域、潜艇机动可行域入手给出了在一定攻击条件下的潜艇占位可行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