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面对全球化对文化的巨大冲击与影响,中华民族要在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中发展壮大自己,就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价值。要善于吸收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进行再创造,从而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时代的特点结合起来;要积极倡导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平等交流与融合,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要抓住全球化的文化发展机遇,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使我国文化走向未来。  相似文献   

2.
刘精松 《国防》2006,(9):37-38
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始终没有中断,连续五千多年发展至今的文明。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深深地影响了古代中国,也深深地影响着当代中国。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加快了中国在经济、文化诸方面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和融合。实践使我们领悟到,人类文明的进步离不开文化的交流,而文化的交流从来都是双向的。正是在交流、碰撞乃至冲突的过程中,产生了文化的融合与繁荣。在中国传统的文明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圣”孔子“、武圣”孙子的思想及其理论著作,都像所有的优秀人类文化…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都意识到国际文化贸易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带来的巨大价值。在世贸组织成员之间的谈判与签订的协议中,文化服务贸易已成为各国比拼的焦点。因此,各国各地区不断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提升本国本地区文化产品的竞争力。我国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但将文化作为产业来发展,  相似文献   

4.
《孙子兵法》所阐述的博大精深的哲理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财富。《孙子兵法》在海外的传播由中华文化圈向外扩展,中国在促进《孙子兵法》向海外传播过程中发挥了主要作用;《孙子兵法》在海外传播的价值取向逐渐从历史差异转向时代趋同,其利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价值越来越被世界各国广泛认可;《孙子兵法》在海外传播的手段由相对单一渐趋丰富,信息化时代为进一步扩大孙子兵法在海外的影响提供了便利。《孙子兵法》在海外传播的过程,同时也是海外优秀文化向国内传播的过程,促进着中华文化不断发展创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还应深入思考如何更加充分地利用《孙子兵法》的智慧,进一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在世界所有语言中,英语所借用和吸收的其它语种的词汇是最丰富的,它对外国语词汇的吸收和借用几乎达到了“门户大开,来者不拒”的程度。语言的借用和吸收现象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这种现象会随着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日益紧密更趋突出。在英语语言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中,英语和汉语也出现了相互借用、吸收的现象,这是中国与英美等国家长期接触、交流的历史印迹。本文仅就英语对汉语词汇的借用和吸收、借用途径及特点等问题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6.
我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需要通过翻译克服“语言的障碍”,翻译时却面临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上的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翻译的三大策略:求同策略,即使用详细的注释沟通文化差异;存异策略,即使用外语词汇组合或派生出合适的新词区别类似的概念;融合策略,即在外语中增加汉语的拼音词并加以注释,使汉语渗透到外语中去。  相似文献   

7.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近几年来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经济全球化指的是生产要素不断走向世界范围的优化配置、经济利益相互交错和各国的经济运行机制日益走向一致的一种趋势。其总体特征是各国经济联系的日益密切 ,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程度不断加深。一、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原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合作 ;现代科学技术 ,特别是计算机、通讯技术的广泛应用 ,使各国市场相互分离的时间和空间等自然障碍迅速减少。而且现代化的运输和通信…  相似文献   

8.
欧盟在不断强化安全与国防政策,国防工业必然按照欧盟武器政策和防务政策的战略规划积极调整,各国的政策制定机构在军品出口管制政策方面也必然进行更加深化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非常关注国防工业的改革与发展,他关于国防工业改革的一系列思想给我国国防工业的对外开放和对外交流与合作指明了方向。邓小平同志曾多次提出,国防工业要走向世界,要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在邓小平同志的关怀下,我国国防工业开始走出国门,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多方引进先进技术,国防工业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轨道。事实证明,国防工业对外开放不仅为国防工业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对于加入WTO后的国防工业走向国际化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文化对建筑的影响日趋明显,大众交流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建筑的健康发展起着显著的引导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对大众交流和其与建筑关系的探讨,论述建筑发展需要大众交流。  相似文献   

11.
外语教学法流派的心理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学是作用于一切学科的科学。心理学几乎从一开始就介入了教学法,为外语教学法提供了理论基础,使人们能从更科学的角度研究语言学习的过程和语言学习者的个人因素。近年来对外语教学与学习进行心理学研究的必要性已为更多的人所承认,其结果是心理学与语言教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这意味着必须涉足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领域,了解与语言教学有关的理论、概念和研究发现,由此推断并计划运用于语言教学理论,进而理论联系实践,为外语教学提供更现实可靠的心理学依据,为制订合理有效的教学法服务。  相似文献   

12.
幽默语言是一种内容健康、格调高雅、形式活泼、具有很高实用价值的语言艺术。善于运用幽默语言,可以充分发挥人的口才,使生活充满欢笑,使工作锦上添花。但在语言运用中要注意表达效果与表达技巧。  相似文献   

13.
大学英语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听力作为外语教学的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应结合多年英语口译和听力课教学实践,分析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构建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新模式。  相似文献   

14.
研究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0年及2017年的微观数据,运用中介模型对七个多民族地区劳动者国家通用语言能力在受教育程度对其收入影响中的中介效应进行分析。得出在受教育程度对个体收入的正向影响中,国家通用语言能力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对劳动者收入有明显促进作用,且随着多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以及推普工作的开展,国家通用语言能力对个体收入的正向影响力有所减弱,受教育程度对个体收入的正向影响力有所增强。因此应注重通过提升劳动者国家通用语言能力促进多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持续重视国家通用语言能力在多民族地区劳动者就业能力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及为其带来的经济收益。  相似文献   

15.
跨文化与大学英语教学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外语教学越来越强调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而实际上在外语教学中,尤其是大学英语教学中仍然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语言轻文化的倾向,极不利于素质人才的培养。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跨文化知识的输入,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中介语理论及其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年外语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的各个方面都会受到其母语的影响,并且会彤成一种既不同于其母语、又不同于目标语的一种被称为“中介语”的特殊的暂时语言形式。中介语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翻译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注意中介语的影响,并积极利用中介语理论以促进英语教学。本文将运用中介语在外语学习特别是翻译过程中的影响,分析有关翻译谬误并提供一些可能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7.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的语言媒体和社会方言,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在不同的学术领域,专家对网络语言作出不同的诠释和研究。主要从构词、句法、非语言符号三个角度来分析经济原则在网络语言中的普遍使用,并从聊天室中收集、归纳、分析相关语料来证明经济原则的存在,及在网络空间中普遍使用的原因。对网络语言的深入研究,将更有助于人们了解语言在以高科技为背景条件下发展趋势。当网络语言冲击传统语言时,要树立正确的态度面对语言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深度学习在自然语言处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相比于传统的n-gram统计语言模型,循环神经网络(Recurrent Neural Network,RNN)建模技术在语言模型建模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优越性,逐渐在语音识别、机器翻译等领域中得到应用。然而,目前RNN语言模型的训练大多是离线的,对于不同的语音识别任务,训练语料与识别任务之间存在着语言差异,使语音识别系统的识别率受到影响。在采用RNN建模技术训练汉语语言模型的同时,提出一种在线RNN模型自适应(self-adaption)算法,将语音信号初步识别结果作为语料继续训练模型,使自适应后的RNN模型与识别任务之间获得最大程度的匹配。实验结果表明:自适应模型有效地减少了语言模型与识别任务之间的语言差异,对汉语词混淆网络进行重打分后,系统识别率得到进一步提升,并在实际汉语语音识别系统中得到了验证。  相似文献   

19.
结合专业组织英语教学为外语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活力。研究表明,“结合专业的听说写互动英语技能训练模式”吸收了双语教学元素,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构建主义教育观,是提高大学生英语听、说、写方面技能的立体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20.
Regardless of the outcome, civil wars are destructive events. They not only devastate the physical and human capital of a society, but also have a direct effect on state capacity. The capacity of the state is critical as it attempts to rebuild society and minimize the risk of a new civil conflict; yet, it is still not clear how civil war precisely affects state capacity. In general, we argue that incumbent victors are more likely to end with a stronger state when the conflict is short and the victory is decisive. In contrast, rebel victors require more time to build their internal capacity and thus have stronger states after a longer conflict, especially when they had access to lootable resour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