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机载多功能火控雷达是作战飞机感知外界环境最主要的传感器,是决定作战飞机性能的关键设备之一。其主要任务是为作战飞机在执行空对空截击、格斗和空对地、空对海攻击时,提供目标位置、速度、加速度、机群规模、目标属性等信息,并能为空对空和空对地制导武器提供制导信息。机载火控雷达经过60多年的发展,功能逐渐增多,性能不断提高,已具有全高度、全方位和全天候作战能力。正是机载火控雷达的这一能力,使得作战飞机不但能够“看得远”,而且能够“打得准”。其性能的优劣,对空战效能影响巨大。有人形象地将机载多功能火控雷达称作为作战飞机的“火眼金睛”,是最恰当不过的比喻了。  相似文献   

2.
飞机空-空作战效能加权模糊综合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飞机空-空作战效能是飞机空中作战能力的综合反映,也是评估敌我双方空战实力的主要指标。针对飞机结构复杂和空战涉及因素较多等特点,建立了两级递阶结构模型,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了飞机空-空作战中各品质因素的权值,并给出了进行一致性检验的方法。根据飞机空战效能指标多样性的特点,针对飞机不同品质因素运用模糊数学理论建立了的模糊隶属度函数,并对几种飞机的空-空作战效能进行了评估,充分验证了评估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舰空导弹网络化发展是解决水面舰艇防空反导的根本途径,系统分析了现代空袭环境对防空效能的影响因素,提出编队防空反导作战中,目标发现概率和发现距离是制约防空作战效能的关键因素。对网络化防空反导作战中的远程提示交战样式进行了描述,给出了定义及其作战流程。最后给出了远程提示交战对舰空导弹防空反导快速反应能力的提升,包括提前目指进行诸元解算以及快速稳跟实现远界杀伤。  相似文献   

4.
由于普遍使用中、远程空空导弹进行超视距空战,使得空战战术发生巨大变化。目前,已有20多个国家10多种作战飞机装备了中、远程空空导弹。中、远程空空导弹攻击距离远,飞行速度快,自动跟踪性强,可“发射后不用管”;与机载火控雷达相配合,具有攻击多日标的能力。同时,可减少对攻击方向和攻击高度的限制,增大了空中攻击突然性。从近期的几次局部战争和外军的演习中,可以看出现代空战出现的下述新特点。  相似文献   

5.
《国防科技》2003,(8):F002-F003
欧洲“台风”战斗机(Eurofighter Typhoon)是一种多用途的先进战斗机,有单座和双座两种,由英国、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4国联合研制。这种战斗机拥有先进的电子火控、侦察及控制系统,虽然设计的主要任务是空战,但也具有相当强的对地攻击能力。飞机除装有一门27毫米机关炮外,还设有13个武器挂载点,可携带先进的中程空对导弹,并能够进行视距外攻击,配合远程搜索雷达可在空战中先发制人。  相似文献   

6.
所谓非接触性作战,是指敌对双方作战单元借助侦察探测系统、信息系统和攻击兵器的远程化,在对方防区之外实施的一种超视距、非接触的作战样式。当今,世界各国军事学家普遍预测,非接触性作战将成为未来信息化战争的主要作战样式,甚至可能会出现没有地面部队接触性交战的非接触性战争。于是,各主要国家军队纷纷借助近期局部战争中的经验,积极研究非接触性作战理论,大力发展用于非接触性作战的各种技术和武器装备。可以预测,未来信息化战争的非接触性作战,将会以五种样式逞威战场。 超视距非接触性空战 此种作战样式是指敌对双方空中作战平台在视距以外,通过机载探测设备搜索发现和截获对方空中目标,并用中、远距空空导弹进行相互攻击的一种空中非接触性作战样式。这种非接触性空战样式,是中、远距离空空导弹和机载光电探测设备发展的产物,攻击距离通常为10公里以上,这是与10公里之内的视距(接触)空战的本质区别。 超视距非接触性空战包括中距空战  相似文献   

7.
一、背景空战模拟器是一种地面模拟设备,它可以把空中实战情景和过程在实验室中复现,用于研究飞行员——飞机——武器火控设备系统性能,设计飞机——武器火控系统,进行人——机——瞄系统试验及鉴定,训练驾驶员等。空战模拟是现代航空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发展航空技术不可缺少的  相似文献   

8.
随着舰艇编队网络中心作战模式的产生与发展,其队形配置问题必须重新给予考虑。首先介绍了网络化反导作战系统的远程数据作战能力;其后,从指挥通信、火力掩护和一次耦合杀伤区3个方面给出舰舰间距的约束条件,以远程数据作战条件下编队舰空导弹杀伤区增量最大为优化目标,建立编队舰舰间距优化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电子干扰的要求,给出了编队队列角的最优范围解算方法;最后,在一定的战场假设下,通过示例的方式对模型的有效性与适应性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9.
黄岩毅  陈国栋 《火力与指挥控制》2021,46(11):118-123,129
针对空战中飞行机动与电子对抗之间的协同攻击决策问题,通过建立符合空战仿真需求的超视距基本战术动作库和运动模型,将机载火控雷达威力区、电子对抗干扰压制区和干扰条件下的空空导弹攻击区、允许脱离时间等要素有机结合,建立了电子干扰条件下空战态势与空战能力协同的综合优势评估方法.作战推演结果表明,建立的空战综合优势评估方法较全面合理地反映了现代空战的特点,能够满足现代空战机动决策需求.  相似文献   

10.
信息支援条件下的空战优势参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息化条件下的空战是当今空战的主要模式,研究信息支援条件下的空战效能具有重要和现实的意义.分析了信息支援条件下空战的兰彻斯特作战模型,并给出无信息支援、信息透明、信息压倒、信息不对称四种条件下的空战优势参数形式,进一步研究并给出了信息支援条件下多机种编队合同作战时的空战优势参数形式,对空战优势参数进行分析表明利用该参数可以评判空战对抗态势和预测空战对抗结局,最后通过实例计算,结果显示信息优势是获得空战优势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1.
基于知识的模型表示是信息管理系统,特别是决策支持系统(DSS)的基础。根据模型管理和模型建立动态性原则的要求,提出了模型知识化的框架表示法,并给出了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2.
作战指挥行为是作战指挥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明确了其概念后,将价值这一概念引入作战指挥行为评估,认为价值的创造主体是作战指挥行为,并以此作为评估的基础。最后,利用数据挖掘中的关联规则实现评估的量化,并结合案例说明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基于本体的异构信息查询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本体应用于异构信息集成领域,提出了基于混合本体的信息集成框架,并结合实际对基于本体的查询处理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实例验证了该信息集成框架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介绍Petri网的知识表示方法以及案例推理机制的相关内容,提出了一种基于Petri网的案例推理模型,给出了相应的案例检索匹配算法,并将该模型和检索算法应用到网络攻防态势推演系统中,最后重点介绍了该系统的案例库的知识表示。  相似文献   

15.
仿真体系结构解决了各自领域内仿真资源的互操作问题,而体系结构间的互操作是解决多种仿真资源互操作的有效方法.由于通信协议、中间件和对象模型的不同,体系结构间不能直接进行信息交互.对象模型间的相同点是异构仿真系统间互操作的基础.建立异构系统对象模型与通用数据交换模型的映射关系,通过模型转换实现各异构系统间的数据交互,最后通过"点对点"和通用网关间的时延比较,总结了通用网关的性能特点.  相似文献   

16.
计数法和计量法是对产品可靠性评估的两种不同方法。通过仿真,比较了它们对正态单元双边可靠性评估的效率,发现对可靠性要求很高的产品,计量法优于计数法。进一步研究了基于信息析合的CMSR方法,通过仿真检验,证明了此种方法在样本量较小时是实用的。  相似文献   

17.
作战联盟用于描述网络化防空作战的组织框架,其生成问题是研究网络化防空作战协同的基础。首先从任务、联盟表达、能力含义等方面对防空作战联盟问题进行了描述;然后从防空作战节点与面临任务在能力上的供需关系出发,建立匹配、匹配域、能力裕度等相关观念,并依据防空作战联盟形成的不同准则,分别建立基于能力裕度最大和基于执行节点数最少两个NADOC生成问题的约束优化模型;最后通过案例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分析。  相似文献   

18.
提出一种研究导弹落点精度的仿真方法.在ADAMS/View中建立导弹虚拟样机,在MATLAB中设计控制算法并构建模块化的仿真系统.研究影响导弹落点精度的随机扰动变量,确定它们的分布规律,产生随机扰动变量的样本并添加到所建立的模型中.通过ADAMS/Controls模块实现虚拟样机和控制系统之间的接口,进行机电联合仿真和模拟打靶.分析仿真结果,评定导弹落点精度.这种方法实质上是蒙特卡罗法,但用虚拟样机代替了传统上使用的数学模型,以增加模型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开采原油的精确在线计量问题,在对超声波相关流量计原理分析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超声波相关流量算法。采用循环相关算法,有效克服了有限长离散数据线性相关算法所出现的计算失效问题,并以DSP芯片为核心,实现了超声波相关流量测量系统的设计,完成了信息不丢失测量以及对困难流体流量的非接触在线计量。实验方案经油田现场测试,计量误差可以控制在2%以内。  相似文献   

20.
多媒体课件在教学应用中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媒体课件作为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但也有其不利的一面,在实际教学中应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