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7年爆发的“七七”芦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企图灭亡中国的重大步骤,也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今年是“七七”事变和全国抗战五十周年,治史者有必要追索芦沟桥事变与日本全面侵华这段史实,以教育后代,提高警惕,维护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2.
郑磊 《军事史林》2013,(11):35-38
“满洲国”:中国近代第一个伪政权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关东军即宣称要在东北“建立一个由日本国支持、领土包括东北及蒙古、以宣统皇帝为元首的中国政权”。为实现此目标,从1932年9月开始,关东军特务开始策动各地汉奸“独立”。至1933年1月,吉林、辽宁、黑龙江3省及东蒙先后宣布脱离国民政府,并建立了伪政权。此后,日寇便开始策动清废帝溥仪到东北建立伪中央政权。  相似文献   

3.
1937年,日本法西斯在作好周密的战争准备后,于7月7日制造芦沟桥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开始全国抗战。“七七”全国抗战对中国前途命运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与美英在亚洲的霸权进行全面较量的起点,它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同时也标志着远东战争策源地的开始形成。面对日本的侵略和咄咄逼人的争霸行动,在当时已经具有强大国际影响力和综合国力的美国等国却对日本实行绥靖政策。这种绥靖政策加速了远东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和世界大战的爆发,断送了世界的和平与安宁,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相似文献   

5.
褚银 《国防》2007,(7):78-81
就在王明"左"倾路线统治中央,毛泽东提出的一系列战略战术原则遭到否定的时候,时局发生了巨变:日本帝国主义者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我东北三省;蒋介石不顾民族危机,坚持推行其"攘外必先安内"、"抗日必先剿共"的反动方针,经过半年多的准备后,又向红军和各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四次"围剿".  相似文献   

6.
1932年初,日本帝国主义出于整个对华战略的需要,在上海发动了一二八事变,这是其精心策划的一个阴谋活动。为了转移视线,日本从事变策动之初即开始进行外交欺骗。其具体方法是,首先把引发事变的责任全部推给中国,然后尽力把东北的“满洲问题”和上海事变截然分开,坚持所谓“就地解决”主义。并在国际上准备了一套虚与委蛇的对应策略,开展欺诈外交,本文以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对此进行分析,进一步揭露日本军国主义者不遵守国际信义,不讲外交道德的狡诈手段和邪恶本质。  相似文献   

7.
“七七事变”后 ,各民主党派拥护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民主的主张 ,积极发挥自身特殊优势 ,以各种形式参加对日斗争 ;民主党派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 ,它们在“七七”事变后的主张和行动 ,为促进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自日本军国主义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为反抗侵略,以“一寸山河一寸血”的牺牲精神,与侵略者进行了长达14年的浴血奋战,最终以伤亡3500多万人的沉重代价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按照国际惯例,交战国一旦长期开战,都会宣布断交进入战争状态,然而抗日战争进行了10年的血战,中国和日本两国政府竟然都没有正式宣布断交,也未宣布进入战争状态,直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才正式向日本宣战。这种国际罕见的战争现象究竟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内幕原因?  相似文献   

9.
1937年7月7日,日本蓄意挑起七七事变,进而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宋哲元冀察当局对日妥协退让,热衷于"和谈"而疏于备战,导致战争伊始就造成重大伤亡且平津失陷。相比之下,蒋介石国民政府对七七事变后时局发展的判断更加全面准确,抗战决心比宋哲元下得更早。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谈话"中提出的"应战,不求战",是主张坚决抗战,反对妥协退让的抗战宣言。  相似文献   

10.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日本军阀曾狂妄叫嚣要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但中国军队在战争初期爆发出来的战斗力,却令全世界为之瞩目。这除了当时中国政治上空前的团结进步等因素外,在国防上,战前中国有所准备,亦是一个重要因素。这后一个因素,史学界至今论及较少,本文从有关史料入手,对国民党政府在抗战前的国防准备作一评述。华北事变前国民党政府的国防准备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中国面临着巨大的民族灾难;但是直到1935年华北事变前,国民党政府在  相似文献   

11.
抗战初期国民党中央统帅机关决策幕后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一按照学术界通常的理解,“抗战初期”指的是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这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国国民党及国民政府,面对着日本侵略军挑起卢沟桥事变进而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一边调兵遣将,加紧抗战的部署,一边仍未放弃通过外交谈判和调停以求得和平解决事变的幻想。随后在日本侵略军大举进攻的形势下,蒋介石调集了大量军队集结于正面战场,与日本侵略军展开了多次大会战,结果多以失败而告终,致使大片河山沦于敌手。由此,学术界对抗战初期,蒋介石对日本帝国主义究竟是“和”还是“战…  相似文献   

12.
任菊香 《兵团建设》2005,(10):52-52
在中华民族面临危难的关键时刻,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从“九一八”事变发生之日起,就旗帜鲜明地树起抗日的大旗,并成为抗战斗争的中流砥柱,一九三一年九月十九日,党的第一个抗日宣言发表,请看摘自《辽宁共产党员》高峰的文章——  相似文献   

13.
从若干材料看我军在抗战中的主力军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事变到一九三八年十月武汉失守这一个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国民党政府政策的重点还放在反对日本侵略者身上”。这是毛泽东同志对国民党在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的评价。在抗日战争转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政府则采取了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方针,其军队在日本侵略军局部性进攻面前,不但不坚持抗战,反而在日本侵略军大规模“扫荡”解放区战场时,乘机掀起三次反共高潮,制造军事磨擦,破坏抗战团结,削弱抗战力量,因而,国民党的抗战地位和作用也随之不断下降。与此相反,中国共产党从“九一八”事变起,就坚决主张抗日,组织东北抗日联军,积极领导抗日救亡运动。芦沟桥事变后,又指挥八路军、新四军实行由国内阶级战争到民族解  相似文献   

14.
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旨在灭亡中国和争霸世界的全面侵华战争,把中华民族推到了绝境边缘。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救国大旗,制定并执行了体现时代主题又符合中国实际的军事战略策略。一、制定全面抗战路线,确立持久战的战略方针1937年7月7日,日军进攻卢沟桥,标志着日本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正式爆发。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的严重危险。在这生死存亡关头,只有全民族团结抗战才是中国生存和发展的惟一出路。卢沟桥事变发生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表号召抗战的宣言,向全国人民呼吁:“平津危急!华北…  相似文献   

15.
9月1931年9月18日,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并以此为借口侵占中国东北三省。1937年9月25日,中国八路军115师于山西平型关前线首战告捷,取得全国抗战以来第一个歼灭战的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1939年9月1日,德军大举入侵波兰,揭开了德波战争序幕,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40年9月15日,英德空军发生激烈空战。这是不列颠之战的一场决定性战斗,德军战败。此后,德军对英空袭转入低潮。1941年9月30日,苏德开始莫斯科会战,苏军以重大代价取得胜利,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走向振兴的转折点,也是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里程碑。回首这段历史,既让我们为中国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牺牲赢得大国地位而骄傲,也令我们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大”而不“强”的另一历史侧面而深刻反思。一、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里程碑1中国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牺牲挽回了长期失去的尊严中国人民始终站在反法西斯斗争最前列。1931年“九一八”事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1937年卢沟桥事变,中华民族奋起抗日,开辟了东方第一个反法西斯战场。至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英、苏等大国正式投人战争时中国抗战已…  相似文献   

17.
持久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总方针,对于中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争取抗战最后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本文仅就国共两党在持久战战略方针问题上的异同点,作一比较。一、持久战战略方针的形成,是国共两党共同努力的结果早在全国抗战爆发前,毛泽东等人就提出了持久战的思想。1935年华北事变后,在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主要  相似文献   

18.
1 92 8年 6月 ,张学良主政东北以后 ,从整顿东北军事力量 ,开发东北富源 ,振奋民族精神 ,促进满蒙一体及东蒙稳定与发展等方面入手 ,全面加强东北边防建设。后虽因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而中断 ,但东北边防建设仍取得了一定成绩 ,特别是沉重打击了日本侵华稳健派侵略满蒙的阴谋 ,并为“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坚持抵抗三个多月奠定了基础。由于东北边防建设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和失误 ,加上国内政治原因 ,终于给日本侵华激进派以可乘之机 ,东北地区便迅速沦亡。  相似文献   

19.
1936年12月12日晚上,古城兰州,一阵激烈的枪声响过,东北军51军迅速解除了驻兰国民党中央军的武装,并扣押了部分国民党中央驻兰要员,这就是历史上鲜为人知的“兰州事变”。“兰州事变”是“西安事变”的延续和重要组成部分,指挥者是东北军51军军长兼甘肃省政府主席于学忠将军。两“事变”和平落幕不久,张学良和杨虎城先后被囚,而于学忠却安然无恙,抗战期间还因功晋升为一级上将。  相似文献   

20.
蒋介石,作为中国政府的首脑主持了中国的抗日战争。具有民族主义意识的蒋介石,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不断扩大,提出了一系列的国防思想,并在抗战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实施。对于日本侵华时期蒋介石的国防思想,迄今为止,军史学界未有专文论述,这无疑是中国近现代国防思想史研究中的一个不足。鉴于此,本文拟以对蒋介石国防观演变过程、国防思想的主要内容作初步探讨,并作必要的历史评说,偏颇之处,祈请专家匡正。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止的14年间,是日本侵华时期。14年间,蒋介石的国防观经历了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