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志丹是我党早期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是西北红军和西北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一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追求真理,英勇善战,出生入死,百折不挠,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被毛泽东誉为“群众领袖,民族英雄”。为纪念刘志丹百年诞辰,军事科学院组织编辑出版了《刘志丹纪念文集》。该《文集》在广泛收集有关刘志丹珍贵的生平文字和图片资料的基础上,按照百年纪念、回忆与研究、遗作与文献、挽词与悼念、传略与年谱以及附录的编排体例,多方面多角度地反映了刘志丹光辉战斗的一生,展示了他意志坚定、百…  相似文献   

2.
本文概略介绍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刘志丹在创建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贡献以及他独到的军事思想、指挥才能、崇高的思想品德及群众领袖的风范.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学界关于西北苏区的几个有争议的问题进行研究,认为:西北苏区应称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陕北革命根据地、西北革命根据地;应充分肯定陕西省委在创建革命根据地中的作用,同时指出其失误;正确评价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几次重要会议的作用;刘志丹并没有给长征中的红军送信;上世纪30年代陕甘武装起义不应称为"兵变"、"兵暴"。  相似文献   

4.
刘志丹对红军长征的重要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萋  文颖 《军事历史》2003,(5):54-56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为建立共和国的战斗中,无数的中华优秀儿女为此献身,1999年被中共中央军委列为36位军事家之一的刘志丹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刘志丹是西北红军和西北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1936年4月14日牺牲于东征战场。刘志丹牺牲后,中共中央、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对于他的功绩和品德,各方面都有不少研究,但他对红军长征中的重要贡献仍觉研究不够。今天,在纪念刘志丹将军诞辰100周年…  相似文献   

5.
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当南方各根据地相继失守以后,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共产党人在西北创立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能够硕果仅存并成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八路军抗战的出发点,原因很多,重要一条是以习仲勋为代表的根据地领导人高度重视土地改革,敢于打破教条主义的束缚,善于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将中央指示精神与本地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成功地开展土地革命,给农民以实实在在的利益,从而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支持,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扩大、巩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正>陕北红军[1]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陕北革命根据地、陕甘革命根据地军事建设的重要成果。目前在西北革命根据地研究领域,学界较多关注陕甘边根据地和陕甘边红军,对陕北根据地及陕北红军涉猎偏少,研究主要集中在陕北红军的建立过程、陕北革命领导人与陕北红军、陕北红军名称辨析、陕北红军与长征胜利等方面,[2]鲜少专门总结陕北红军的建军模式与经验,诸如陕北红军如何创建壮大、陕北红军的兵源构成、党组织与群众在其中发挥的作用、陕北红军的成军模式及影响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究。基于此,  相似文献   

7.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刘志丹、习仲勋等革命家以南梁为中心创建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形成了以实事求是为重要内容的“南梁精神”。本文着重研究了陕甘边根据地革命者在根据地选择、军队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思想文化建设和少数民族问题处理等方面坚持实事求是的史实,指出正是由于他们坚持实事求是,才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确保了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和发展,为中共中央落脚西北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8.
西北红军虽然没有直接参加长征,但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牵制和消灭大量国民党军,建立了比较巩固的陕甘根据地。创建西北根据地,为红军长征提供了落脚点;开展军事行动,为红军长征提供了策应支援;建立群众基础,为壮大红军提供了力量源泉;培养干部骨干,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大批人才,西北红军为长征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西北红军亦称陕甘红军、陕北红军,正式番号为红26军和红27军,主要创始人刘志丹、谢子长.它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北方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对中国革命作出了特殊贡献,在其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特点鲜明,既有丰富的经验,又有沉痛的教训.本文拟对西北红军的历史经验及其历史地位作一总结和分析,以期对新时期军队建设提供有益的历史启迪.  相似文献   

10.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克服重重困难,领导当地军民创建了陕甘革命根据地。它既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又是八路军挺进华北进行敌后抗战的出发点,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中国共产党人在创造陕甘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是:始终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坚决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坚持开展武装斗争,大力发展革命军队;坚持把武装斗争同农民运动相结合,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充分发挥人民战争的优势,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陕甘革命根据地斗争的伟大实践及其经验,对实现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肖甡 《军事史林》2013,(9):10-14
陕甘边苏区和陕北苏区连成一片,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硕果仅存的最后一块革命根据地,它是党中央和长征各路红军的落脚点,尔后成为党领导抗日战争的出发地和大本营。在创建陕甘边苏区的斗争中,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为代表的西北地区共产党人,出生入死,患难与共,经受了各种战斗和考验,以百折不挠的坚强毅力和献身精神,成功地实践了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光辉思想。  相似文献   

12.
刘志丹同志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7月毕业于黄埔军校第4期炮兵科。大革命失败后,他积极组织革命军队,为发展和创建陕北革命根据地,做出了重大贡献。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刘志丹同志1903年10月4日出生于陕西保安县(今志丹县)金汤镇。青年时期,响应党的号召到黄埔军校学习军事,决心“走最艰难的路,挑最重的担子,过最紧张的生活”。在黄埔军校结业后,他参加了东路军的北伐誓师,  相似文献   

13.
两当兵变是西北共产党人运用"比较完整的兵运工作"创建陕甘红军的一次武装兵变。采用兵运斗争方式创建陕甘红军的"白色"建军模式,是西北共产党人在革命低潮时的现实选择。习仲勋等人打入国民党军阀部队,经过两年多艰苦工作,于1932年4月发动兵变。这次兵变在西北革命军事斗争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点燃了以"白色"建军模式创建陕甘红军的火种;有力地策应了刘志丹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武装斗争;兵变失败也促成了西北共产党人走上"工农武装割据"的正确道路;长期兵运斗争锻炼和培养了一批党的优秀军政干部。  相似文献   

14.
刘志丹同志是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员,是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是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军卓越的36位军事家之一,也是陕甘红军和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他为了救国救民,历经干辛万苦奉献自己一切的精神品格,时刻激励和鼓舞着中国人民,尤其是新时代中国青年勇于砥砺奋斗.  相似文献   

15.
“南梁精神”是20世纪30年代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创建、巩固和发展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革命实践中培养与倡导的先进文化形态,它以“井冈山精神”、“中央苏区精神”为源泉,又体现了陕甘边区的特色,是“延安精神”的重要源泉之一。“南粱精神”的内涵主要包括:顾全大局、忍辱负重的忠诚精神;勇于实践、积极探索的开拓精神;团结协作、扩大力量的包容精神;深入群众、艰苦创业的奉献精神。研究“南梁精神”的历史定位和科学内涵,有利于推进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整体研究,全面认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16.
正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武装斗争,迫切需要武器,于是以生产武器装备为己任的兵器工业,应运而生。它随着武装斗争的发展而发展,随着革命根据地的巩固而扩大,又随着革命斗争的低落而受挫,随着革命限据地的丢失而结束。面对国民党统治集团对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疯狂的"围剿",红军把扩大和发展兵工生产视为当务之急。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与巩固,又为兵工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条件。从无到有兵工生产在各根据地逐步壮大  相似文献   

17.
距浙江省武义县城约10公里的石鹅岩风景区,这里峭壁林立、地形险峻、景色秀丽,是当年武义县红军主要革命根据地之一。  相似文献   

18.
5月上旬,陕西某预备役团组织40余名预备役干部奔赴铜川市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追寻中国工农红军在那里创建红色政权的足迹,这是该团利用驻地红色资源优势推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有效落实的实际举措。照金革命根据地是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的西北地区第一个山区革命根据地。在照金纪念馆,预备役官兵看着那些陈列在展柜中的大刀、长矛、土枪、土炮,还有那一幅幅讲述革命先烈献身伟大事业的展板图片,感慨良多、深受教育,纷纷表示,一定要以老一辈革命家为榜样,努力工作、奋发进取,为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出现了跑反现象,即根据地群众为了躲避敌人的疯狂进攻而采取的背井离乡的逃难行为.其主要原因在于,党的领导特别是地方党组织和苏维埃政权薄弱;根据地生产萎缩,经济枯竭,群众生活无着;国民党军队和反动地方武装对根据地人民群众的残酷虐杀;群众信任红军,衷心愿意跟着红军进行斗争,同时依靠红军取得最低的生存需要.在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作战中,群众跑反成为反"围剿"失败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湘鄂赣苏区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建的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的革命根据地之一,是中国工农红军的主要发源地和摇篮之一,苏区红军担负了重要的战略任务,有力地支援了全国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