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以邻苯二甲醛和邻苯二胺为原料,三水合硝酸铜为模板剂,用模板反应在无水乙醇中制备了一种新的固体配合物[CuL](NO_3)_2·6H_2O。通过元素分析、磁化率及摩尔电导测定、红外光谱和电子光谱分析、热重-差热分析等,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立体结构与对称性,并对其电致变色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以苯酚为唯一碳源进行选择性富集培养,从油污染土壤中筛选出2株菌,命名为Phe0901和Phe0902。在32℃、pH值为7.0、200r/min摇床振荡培养72h,用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测定2菌株培养液中苯酚含量,结果表明2株菌均能彻底降解初始质量浓度为1000mg/L的苯酚培养液,即Phe0901和Phe0902为苯酚降解菌。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实验及16SrDNA基因序列比对分析,初步确定Phe0901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成员;Phe902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成员。在不同温度下用比浊法探讨降解菌株的生长情况,在不同pH值下用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测定苯酚降解率,结果表明在32℃、pH值为7.0~7.8时适宜Phe0901的降解,Phe0901培养44h能彻底降解1000mg/L的苯酚;在32℃、pH值为7.0时适宜Phe0902的降解,Phe0902培养70h能彻底降解1000mg/L的苯酚。  相似文献   

3.
在丙酸溶剂中合成了一种新的大环配合物四—(对—甲氧苯基)卟啉氧钒(Ⅳ)[tetra-(P-me-thoxyphenyl)porphyrinoxovana dium(Ⅳ),T(P-OCH_3)PPVO],进行了元素分析和差热-热重分析,测定了其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和电子顺磁共振谱,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对称性及立体结构。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了镧系金属(Ln)与二甲酚橙(XO)生成的配合物水溶液可逆热致色变规律,提出了变色因子F_c=|⊿A_1+⊿A_2|,并用F_c值初步探讨了Ln(Ⅲ)—XO体系热致色变程度与镧系元素原子序、三价金属离子半径及Ln(Ⅲ)f电子数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其间分别存在的“双W型”效应。说明镧系金属离子(Ⅲ)电子构型也是影响Ln(Ⅲ)—XO配合物热致色变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以Cocl_2·6H_2O和NiCl_2·6H_2O为模板剂,邻苯二胺和邻苯二醛为原料,在无水乙醇中模板合成了两种新型的大环席夫碱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摩尔电导和磁化率的测定,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等项表征,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进而观察和研究了它们的电致变色现象,并对其电致变色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稀土金属RE(Eu^3+、Gd^3+、Tb^3+)与高分子(4-氨基安替比啉)(PAAP)形成的二元配合物RAAP-RE,及与PAAP和噻吩甲酰三氟丙酮(TTA)形成的三元混配物PAAP-RE-TTA的合成、表征及荧光性能。结果表明,二元配合物主要表现为配体荧光,三元配合物主要表现为稀土离子荧光。  相似文献   

7.
S-四嗪类高氮含能化合物的合成及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3,6-对(3,5-二甲基吡唑)-S-四嗪(BT)为起始物,研究了S-四嗪类高氮含能化合物3-氨基-6-(3,5-二甲基吡唑)-S-四嗪(ADMPT)、3-肼基-6-(3,5-二甲基吡唑)-S-四嗪(HDMPT)、3,6-二氨基-S-四嗪(DATz)、3,6-二肼基-S-四嗪(DHTz)与3,3’-偶氮-(6-氨基-S-四嗪)(DAAT)的合成,经IR、元素分析、1HNMR、13CNMR等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和确认。对DHTz和DAAT的热分解性能进行了研究,由不同升温速率下的DSC实验获得了其热分解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DAAT热稳定性好、能量高,在10℃/min升温速率下,DAAT在280℃开始分解,放热峰值330℃,放热峰的分解焓为1974.33J/g;DHTz在120℃开始分解,放热峰值159℃,放热峰的分解焓为1843.23J/g。同时,采用高温高压爆轰产物状态方程(VLW EOS)对DHTz和DAAT的爆轰性能进行了理论计算。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BE(Ⅱ)-CAS 水溶液体系热致变色性能;探讨了酸度、温度等条件对体系热致变色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该体系在特定条件下具有较明显的热致变色现象,且仅由配合物所产生,其特征是:体系受热时颜色由深色(玫瑰红)变为浅色(黄色);与RE(Ⅲ)-XO,RE(Ⅲ)-SXO 体系的色变趋向相反,达种差异性与螯合物分子的结构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几种防锈液对T52(10Ti热)钢在Ph=5.0酸性水溶液中耐蚀性能的影响.用线性极化和交流阻抗法对这些防锈液的耐蚀性能进行了综合评估,试验结果表明:亚硝酸钠类、含氨基和羧基的有机化合物类两种防锈液的耐蚀性能较好;并用动电位扫描法对上述防锈液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试验表明:上述防锈液主要是抑制电极的阳极过程.  相似文献   

10.
选择以三羟甲基氨基甲烷(Tris)为核,以单甲氧基聚乙二醇(mPEG)为外层分子,通过官能团反应,合成出一种核—壳型枝化PEG衍生物;利用叔丁氧羰基酸酐((Boc)2O)对Tris上的氨基进行保护,对mPEG端羟基依次进行羧基化、酰氯化等活化处理,通过酰氯与羟基的官能团反应合成出目标分子。产物分子保留了活性官能团氨基,为其进一步的修饰反应提供了保障。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元素分析及分子量测定,证实了产物与目标分子的结构相吻合。  相似文献   

11.
以聚乙二醇单甲醚、丁二酸酐、4-氨基苯乙酮、5-乙酰基-2-氨基二苯甲酮为原料合成了以聚苯基喹啉(PPQ)为硬段、聚乙二醇(PEG)为软段的"刚棒—线团"两嵌段共聚物PPQ b PEG,通过IR、1HNM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PPQ b PEG嵌段共聚物的热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PPQ b PEG(d)的热稳定性高,PPQ b PEG起始的分解温度为250℃,在250~400℃失重很少,其失重率小于5%,在400~600℃才迅速失重,到620℃时彻底分解。  相似文献   

12.
本文简要分析了T(S)函数在准静态热力学过程中的应用,给出了确定过程中最高(低)温度及吸(放)热转换点的方法。对利用T(S)函数计算热循环效率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合成了标题配合物 ,通过元素分析、IR光谱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配合物对金黄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相平衡法研究了NiCl_2—(CH_2)_6N_4·HCl—H_2O 三元体系在30℃的溶解度,测定了各液相的折光率。结果表明生成了复合物2NiCl_2·(CH_2)_6N_4·HCl·9H_2O.文中介绍了该三元体系在13°O 时平衡固相的热致变色性能,通过TG—DTA 研究初步探讨了热致变色机理。  相似文献   

15.
用对硝基苯乙酮、乙二醇、苯乙腈、氢气、高氯酸为原料,经酮基保护,环化,催化加氢和消除反应,合成出较高产率的5-乙酰基-2-氨基二苯甲酮。对反应机理作了初步探讨,并用元素分析、IR和1HNM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6.
为了改变新型保暖材料丙纶(PP)熔喷棉的抗静电性能,本实验以新型保暖材料熔喷棉为基材、KMnO_4/H_2SO_4为引发体系、丙烯酰胺(AAm)为单体,研究 KMnO_4浓度、H_2SO_4 浓度、AAm 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该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变化规律;并对接枝产物的结构及润湿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接枝物的吸湿性明显改善,并且在本实验条件下,当 KMnO_4 浓度为1.6g/L、H_2SO_4用量为20ml/L、AAm 浓度为3%、反应温度为50℃、反应时间为3h 以及甲苯用量为18ml/L 时,接枝改性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斯蒂芬酸钡(BaTNR)的耐高温性能,在130℃条件下对BaTNR分别进行1 d、2 d、3 d、4 d的高温贮存试验,对经历高温贮存试验前后的BaTNR药剂进行表观形貌分析、差式扫描量热(DSC)分析、质量损失率分析、火焰感度测试和P-t曲线测试等研究,多参数验证BaTNR的130℃高温热安定性.结果表明:B...  相似文献   

18.
在Biot波动理论及饱和多孔热弹性波动理论基础上,引入三个松弛因子,建立了广义饱和多孔热弹性波动理论。通过对SV波在界面上的反射问题进行分析,得到了p1、p2、T及S波反射系数表达式,并利用算例对比分析了基于广义饱和多孔热弹性波动理论(G-TE)与L-S、G-L热弹性波动理论的SV波界面上反射系数的差异,讨论了松弛因子对反射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G-TE理论、L-S理论、G-L理论模型对p1、p2、S波反射幅值计算结果有较大的影响,且影响规律各不相同。松弛因子对p2波的影响较大,对p1波和S波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9.
将纳米SiO2(n-SiO2)添加到自行研发的室温快速固化胶粘剂中,该胶粘剂与具有良好综合性能的芳纶纤维进行复合,制备成可在战场条件下使用的复合抢修贴片.分析了纳米SiO2对胶粘剂及贴片各项性能的影响规律,并初步分析了作用机理.试验结果表明,与未添加纳米材料相比,添加质量分数为2%的n-SiO2后,胶粘剂的剪切强度提高了近15%,玻璃化温度提高了约4倍.  相似文献   

20.
新型1064激光防护染料的合成及其近红外光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间氨基苯酚为原料合成了两个3-甲基-7-二烷氨基-1,4-氧氮杂萘-2-酮化合物,并将其与方酸缩合得到了两种氧氮杂环方酸菁近红外吸收染料.初步研究了染料的近红外吸收光谱特性,结果表明:染料的最大吸收波长都在1064nm左右,且强度很大,而在可见光区无明显吸收,可望应用于该波段的激光防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