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2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粉煤灰在稀浆封层中的应用在国内尚处于试验研究阶段,为探讨其实际应用的价值,宁夏公路管理局组织对此项技术进行实际应用的试验,取得了成功,现总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材料1.1.1粉煤灰物理性质:粉煤灰的比重为1.9-2.37/m3,粉煤灰的水解物是水化硅酸钙和水化铝酸钙,其表面带有负电荷。我国粉煤灰的使用标准是:SiO2+AI2O3,含量不低于5%,烧失量不大于15%。因此,宁夏各火电厂生产的粉煤灰均符合此标准。化学性质:粉煤灰的主要成份有硅、铝、铁三种元素,三者的氧化物占粉煤灰总量的76-94…  相似文献   
12.
应用化学键理论,在前人提出的理论模型基础上,考察了一种复合单烷氧型钛酸酯偶联剂在铜-环氧屏蔽导电涂料中的最佳用量问题,结果表明理论值和试验值有很大差别,并对此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活性填料在聚碳硅烷先驱体转化陶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比较了铝 (Al)、铬 (Cr)、二氢化钛 (TiH2 )和锆 (Zr)等活性填料在聚碳硅烷 (PCS)先驱体转化陶瓷中的应用。研究表明 ,在先驱体中加入活性填料能有效降低陶瓷素坯的气孔率 ,可与PCS气态裂解产物、游离碳和 (或 )N2 气氛反应生成新的化合物 ,提高PCS的陶瓷产率。活性填料的种类与含量对陶瓷烧成体的线收缩有较大的影响 ,Al、Cr能抑制烧成体的线收缩 ,其含量越高 ,线收缩越小。但是TiH2和Zr并不能抑制陶瓷烧成体的线收缩 ,其含量越高 ,线收缩越大。此外 ,活性填料的种类及含量对陶瓷烧成体的三点弯曲强度也有较大的影响。Al、Zr的含量越高 ,材料的强度也越大。但Cr和TiH2 的加入却使材料强度下降。认为Al是较好的活性填料。用X -衍射法 (XRD)分析了烧成产物的物相组成 ,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观察了陶瓷烧成体的断口形貌。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油脂在无线电频率范围内的导电特性,发现了油脂的导电浴盆效应,提出了一种新的油脂水分快速检测方法,研制了相应的仪器。仪器已在我国粮油行业推广使用,解决了长期以来油脂现场水分快速、准确测量的难题。  相似文献   
15.
海水中电磁波传播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电磁场传播所满足的Maxwell方程组,计算和分析出电磁波在导电媒质中传播时的特征;并以海水为例,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论,为海水中通信、信号探测、引信研究等方面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对一种新概念武器-“软炸弹”导电纤维丝的使用及对电力系统、军事设施的毁伤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采用同心环波纹碟片填料和不锈钢波纹丝网两种填料,在气液逆流CO2吸收操作时,对旋转床的功耗及气体压降进行了对比实验分析。功耗特性对比结果表明,当液流量不变,旋转床转速低于38 rad/s时,丝网填料旋转床吸收器消耗的功率大于碟片填料旋转床吸收器消耗的功率;转速高于38 rad/s时则相反。气体压降特性对比结果表明,在液流量和旋转床转速不变的操作条件下,碟片填料旋转床的气体压降要大于丝网填料旋转床的气体压降约50 Pa;在气流量和转速不变的操作条件下,当液流量较小时,丝网填料旋转床的气体压降大于碟片填料旋转床的气体压降;当液流量较大时则相反。在相同气流量和液流量下,碟片旋转床气体压降要大于丝网填料旋转床气体压降。研究结果为AIP系统旋转床吸收器的填料优选及全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高压静电场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分析比较实验数据入手,讨论了当前在静电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指出了欧姆定律的适用范围和在强电场下的局限性,从理论上分析了物质的导电机理,推导出电流密度矢量的一般表达式。  相似文献   
19.
隐身伪装技术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身技术,是指通过减少目标雷达、红外线、光电、声响等暴露征候,使目标在战场不被探测的一种伪装技术。隐身技术的出现为目标的隐真伪装提供了新的实现途径。与示假伪装相比,隐身技术能最大限度地保证目标的生存,因为示假虽然能提高战场目标的生存能力,但不能保证真目标不连同假目标一起被摧毁。而对于关键目标(武器装备、工事等),敌不惜武力进行摧毁下,这时,隐身伪装就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