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4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7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86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11.
采用多Agent仿真方法对水面舰艇编队反舰作战中指挥模式问题进行了探讨。构建了基于多Agent的反舰作战仿真模型,着重考虑了通信可靠性对Agent之间信息共享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大样本仿真手段研究了不同条件下的编队指挥模式。研究结果确定了在不同的敌舰艇防空能力、不同的通信可靠性条件下,编队反舰作战的最佳指挥模式。研究方法为调整编队指挥控制结构、充分发挥编队作战效能提供了一种新手段。  相似文献   
112.
舰艇编队协同防空作战是未来海战的重要形式,运用排队论对舰艇编队协同防空的作战效能进行了研究。以排队理论为基础建立了舰艇编队协同防空的排队模型,运用理论分析得到了以整个编队毁伤目标概率为指标的防空效能。通过对防空效能的计算与仿真,分析了几个重要参数对防空效能的影响,为多层舰艇防空系统的设计与运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3.
协同控制技术作为多智能体分工合作完成任务的关键核心技术,能解决无人机集群编队、队形重构和避障避碰等问题,是无人机集群正常运作的基础。针对近几年国内外无人机集群协同控制技术的发展历程,概述3种控制结构原理及其优缺点;分析了基于3种控制结构的编队控制方法及其优缺点;从无人机集群协同编队控制技术出发,分析基于编队控制的避障方法;指出了现阶段无人机集群协同控制技术面临的瓶颈问题,并对协同控制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为无人机集群编队控制和避障方法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4.
从集中式和分散式组织结构分析出发,采用假设检验的方法,探讨了分布式结构假设检验在海军舰艇编队环境评估中的组织决策设计,并从决策设计和算法上对其进行了复杂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假设检验的组织决策是一个NP问题,就存在的问题提出算法和组织设计研究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5.
无人机编队飞行控制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借鉴Agent体系结构,研究无人机编队的控制结构。建立以编队中僚机航迹坐标系为参考坐标系的长机与僚机的相对运动模型,考虑到工程应用实际,利用PID方法通过调整僚机与长机的相对距离进行队形保持控制。地面控制站利用Creator和Vega作为三维视景仿真的开发工具,MapX和GMS进行无人机状态监控功能的开发,从而实现三维视景显示编队控制情况,二维数字地图和仪表显示单个无人机的飞行状态。  相似文献   
116.
林海 《当代海军》2008,(2):14-15
2007年12月5日,俄国国防部长谢尔久科夫在克里姆林宫工作会议上向普京总统汇报工作时表示,俄海军舰队已于当天恢复了例行远洋航行。他说:"从即日起至2008年2月3日,俄军计划派军舰前往大西洋东北部和地中海。远航目的是维护海上军事存在,并为俄罗斯船只的安全通航创造条件。"远航舰队的主力出自于俄国北方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包括"库兹涅佐夫"号航空母舰,"列夫琴科海军上  相似文献   
117.
美国航母编队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练 《国防》2008,(1):66-68
美国航母编队不仅是美国海军实施前沿存在的重要力量,而且是美国在数次战争中不可或缺的海军力量。从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美国航母编队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  相似文献   
118.
119.
以编队防空协同作战(The Cooperative Engagement Capability)为背景,采用HLA技术构建了编队防空协同作战仿真系统的联邦结构,分析了各联邦成员的功能,介绍了仿真系统的开发及运行过程,然后进行了对象类和交互类的设计开发.基于Visual C 和Lab Works,给出了整个仿真系统的工作流程,最后重点探讨了仿真系统的实时分发技术和三维视景的实现.在此基础之上,构建的仿真系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编队防空协同作战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0.
无扰载荷航天器中非接触式作动器反电动势会引起有效载荷模块与支持模块之间的耦合,影响有效载荷模块的精确定向性能。通过建立无扰载荷航天器的耦合动力学模型,分析非接触式作动器反电动势对有效载荷模块精确定向性能的影响。考虑六支杆立方构型无扰载荷接口,结合拉格朗日方程和牛顿欧拉方法建立有效载荷模块平台动力学模型。推导非接触式作动器的输出力模型,并引入有效载荷模块平台动力学模型,给出考虑非接触式作动器反电动势的耦合动力学模型。将支持模块上飞轮动静不平衡引起的谐振作为干扰力矩,建立了无扰载荷航天器在轨定向状态的Simulink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反电动势系数越大,干扰力矩对有效载荷模块的影响越大,有效载荷模块精确定向精度越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