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0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6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81.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正式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全面落实党的民族工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性措施。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之下,全面落实党在民族工作中的政治方针、中心任务以及重要使命,从而保证每项工作顺利的完成,为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奠定基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实践当中不断地总结出来的精神内涵,其核心思想包含民族身份认同、政治文化认同、利益一致的命运共同体三个层面。中国共产党从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全面探索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拓新时代发展路径,全面落实党的领导,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82.
数字经济促使大学生掌握更加精细化、专业化的信息化技能,但由于大学生所处家庭、学校及社会教育环境的不同,使其接受信息化教育质量产生差异,加剧了大学生之间的数字鸿沟。当前对大学生数字鸿沟本质及其成因的深层次分析还不多见,造成大学生不断面临着数字化经济活动机会的不平等。本研究从文化再生产理论作用于数字鸿沟产生的逻辑链路出发,在系统性地阐释大学生数字鸿沟的四个层级基础上,把资本作为解读大学生数字鸿沟形成成因的工具,找到了弥合大学生数字鸿沟的切实路径在于建立信息化物质设备供给保障机制与空间、培养规范化的数字化使用价值观念、建立异质性的信息化技能学习共同体及养成良好的信息化使用惯习。以确保大学生想利用、能利用与会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数字化社会活动,积累到未来所需的数字化人力资本,参与到平等的数字化经济机会竞争中。  相似文献   
83.
在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役中,孕育诞生了伟大的抗疫精神,以其所独有的价值成为中国精神谱系中最具有影响力的一种精神,也为新时代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教学资源。将抗疫精神全面、有效地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实践可以通过融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网络传播、实践教育活动等方面,激励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投身祖国伟业。  相似文献   
84.
创新发展中国特色先进军事文化,对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激发广大官兵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实现我军现代化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战略价值。我们要挖掘历史资源,开阔发展思路,拓宽发展途径,增强创新能力,形成特色优势,不断提升我军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85.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面临新的挑战和新的考验,我国的实力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当前青年干部队伍建设的工作越来越成为中国共产党亟待解决的重大时代课题之一。青年干部正是党组织中不断成长的重要的核心骨干,选拔培育优秀的青年干部,关系到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6.
魏龙吉 《中国军转民》2023,(23):163-165
课程思政建设是高职院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提高“三全育人”水平、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作用,推动教育数字转型,为实现高质量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本文主要以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为例,对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及评价方法详细论述。针对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缺乏系统性设计,路径不明晰;缺少精准学情分析,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融合不深;课程思政目标达成度难以测量,评价结果缺乏精准等现实困境,基于教学与数字化深度融合,构建“数字赋能、三层协同、双向融通”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基于数据要素的诊断、反馈、改进与提升功能,探索协同、多元的课程思政评价模式,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更具科学性、适切性和推广性的实施路径与评价依据,实现课程思政育人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87.
新时代和新技术的背景下,市场供给和岗位需求之间的偏差造成了就业单位“用工荒”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双向困境。文章通过梳理缓解就业压力的演变路径和教育培养现状,呈现当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实然表征状态;从高校供给侧的引导性、事业需求侧的对接性、政府及党委的领导性和毕业生的主动性四个方面探寻高校毕业生就业方向。  相似文献   
88.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师德师风建设长效化机制是建设高水平专业化教师队伍,构建和塑造时代新人的重要路径。教师职业特征决定了教师承担“教书育人”的重任。随着《教育部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以下称意见)《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教育部印发<关于落实从业禁止制度的意见>的通知》等政策性文件和法律法规相继出台,为师德师风建设长效化机制奠定了法理基础。  相似文献   
89.
学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围绕组织管理、师资队伍、教育活动、条件保障、特色成效5个维度进行调查研究,梳理国防教育现状及问题,并从完善组织领导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丰富国防教育内涵、强化条件保障、打造国防教育品牌5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为全面提升学校国防教育水平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90.
徐茂  王萌 《中国军转民》2023,(18):51-52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而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就是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关键一招。通过富有温度的党史材料,引导当代大学生感悟伟大建党精神,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理论逻辑和融入路径,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砥砺前行的智慧和力量,推动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大学生厚植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情怀,争做爱国奉献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