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An intersecting cavern is a common structural form used in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and its safety and stability performance directly control the service performance of the whole project. The dynamic re-sponses of the three kinds of crossing type (+-shaped, T-shaped, L-shaped) caverns subjected to ground shock were studied by numerical simulation. The velocity plus force mode boundary setting method was proposed in the coupled static and dynamic analysis of a deep underground cavern. The results show that, among the three types of crossing caverns, the+-shaped cavern is the most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dynamic action, followed by T-shaped, and then L-shaped caverns. The vault settlement, straight wall deformation, vault peak particle velocity, effective plastic strain of surrounding rock, and maximum principal stress and strain at the bottom of the lining of the straight wall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cavern span. The vault settlement, straight wall deformation, effective plastic strain of surrounding rock, and the maximum principal stress and strain at the bottom of lining to the straight wall de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lateral pressure coefficient, and the peak particle velocity at the vault increases. The variation is small compared with the change of cavern span. The influence range of the underground cavern intersection is two cavern diameters from the intersection centre. The bottom of the straight wall at the intersection is the weak part. It is suggested to thicken the support locally to improve the stability of the cavern.  相似文献   
72.
为了分析轮胎侧偏刚度对汽车前轮角阶跃输入下车身横摆角速度瞬态响应的影响,建立汽车运动的二自由度平面模型,解析分析了轮胎侧偏刚度对瞬态响应的影响。利用在ADAMD/Car中建立的整车模型进行仿真试验验证,解析分析结果与虚拟试验基本相符,得出适度增大后轮侧偏刚度,有利于提高汽车转向时的操纵稳定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73.
将轨道简化为移动载荷作用下固定在弹性支撑上的Bernoulli-Euler梁,通过静态电磁-结构耦合有限元模型求得外围封装的等效刚度,计算得到发射器的临界速度。另外,利用混合有限元/边界元法建立电磁-结构-运动多物理场耦合的动力学模型,求得枢轨动态接触压力和轨道的应力应变分布特性。通过在轨道背面布置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利用测量数据验证了动力响应特性,并分析了弹丸在内弹道的稳定性。针对典型30 mm × 30 mm矩形口径发射器,分析及试验结果表明:C型电枢对轨道的电磁挤压力在平顶沿起始时刻达到最大值,之后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减小;电枢通过引起的应力波在高速段容易与轨道中反射应力波发生共振,并且轨道在电枢运动的中间高速段区域受力最为集中,应力集中水平约是起始低速段区域的2.44倍;电枢运动高速段会出现晃动现象,进而引起上下轨道受力的不对称性。分析及试验结果对研究电磁轨道发射器内弹道动力响应特性和发射器结构设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4.
随着现代化导航信号带宽的增大,由于可以大幅降低采样率,复信号采样的优势日趋明显。由于存在I/Q幅相误差,复信号采样对导航接收机伪距测量造成了一定影响。改进了信道非理想与I/Q幅相误差共同影响BPSK/QPSK信号零值测量的分析模型;在该模型基础上,推导得到了任意I/Q误差和信道非理想特性影响BOC信号伪距零值的模型;探讨了二者在频域抗干扰应用场景下引起的零值变化;理论分析与软件接收机仿真结果高度吻合,误差在1.5×10-4码片内,证明了分析模型的精确性。该分析方法可用于对高性能导航接收机信道特性进行事先约束及筛选,以确保干扰场景下的零值变化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75.
以RC串联电路为例,介绍一阶线性电路交流暂态过程的基本分析方法.通过三种不同方法的比较,归纳出对于不同电路应当采取不同处理办法.  相似文献   
76.
非线性隔冲系统最大响应的计算方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提出了一种计算具有三次方非线性刚度的单自由度隔冲系统最大响应的方法 ,该方法将计算过程分成冲击作用阶段和自由衰减振动阶段 .在冲击作用阶段中 ,认为系统的冲击刚度为常数 ;在自由衰减振动阶段中 ,考虑系统的刚度非线性 ,用迭代法推导出了系统最大位移和最大加速度的一阶近似表达式 .据此可用数值计算的方法求出系统的最大位移和最大加速度  相似文献   
77.
基于瞬时转速的内燃机故障诊断方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主要介绍基于瞬时转速的内燃机故障诊断方法的机理和应用 .对这种方法的几个关键技术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讨论 ,总结了研究的现状 ,展望了发展趋势 .  相似文献   
78.
为分析电荷泵中不同频率单粒子瞬变(SET)电流对锁相环(PLL)的影响,采用频域分析法从增益和带宽的角度研究了环路参数与SET响应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减小环路滤波电阻可以降低系统增益,从而有效降低压控振荡器控制电压的扰动;增大固有频率或阻尼因子则可以提高系统带宽,从而滤除更大范围的SET电流,同时还可以降低PLL恢复到锁定状态的时间。因此,减小环路滤波电阻、增大固有频率或阻尼因子是有效的设计加固方法。通过1GHz PLL的SET模拟验证了上述结论。  相似文献   
79.
音圈式快速伺服刀架的分析与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由曲面光学零件面形复杂,快刀伺服车削加工是其高效加工手段.针对压电陶瓷型伺服刀架行程小,加工能力有限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音圈式直线电机驱动的快刀伺服方案.音圈式快速伺服刀架行程大,可大大拓宽快刀伺服加工范围.以典型光学零件加工为例,对快速伺服刀架所应具备的关键性能指标进行分析,给出了音圈电机的结构,对音圈式伺服刀架进行了理论建模、控制器设计以及实际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所设计的音圈式伺服刀架行程大、频响高,在刀架行程为±100μm时可达到300Hz的频响能力,同样行程下的频响指标优于国外同类产品.  相似文献   
80.
在ADAMS(Automatic Dynamic Analysis of Mechanical Systems)中搭建薄壳箱体的刚柔耦合虚拟仿真模型,进行动态响应仿真分析。在相同试验条件下,搭建薄壳箱体动态响应试验台架,并进行动态振动试验。利用Q-400非接触式测试系统测量台架试验结果。对比仿真分析和试验测量结果,验证了仿真分析模型的准确性和计算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