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4篇
  免费   580篇
  国内免费   2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94篇
  2016年   128篇
  2015年   95篇
  2014年   164篇
  2013年   106篇
  2012年   183篇
  2011年   156篇
  2010年   101篇
  2009年   192篇
  2008年   133篇
  2007年   152篇
  2006年   149篇
  2005年   137篇
  2004年   117篇
  2003年   86篇
  2002年   84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71.
把Cemet骨干网拓扑结构作为研究对象,并以实现具有QoS保证的IP隧道机制为目的,对该拓扑结构通过引用遗传算法进行了分析,找出了网状型骨干网拓扑结构和星型拓扑结构各自不能建立起IP隧道传输机制的主要原因.通过分析比较,汲取了两种拓扑结构各自的优点,提出了一种以星型为主、网状型为辅,两种拓扑结构相结合的拓扑结构,该拓扑结构较好解决了广域骨干网建立IP隧道传输机制的需要.在此基础上,由遗传算法优化出了一种基于QoS保证的新广域骨干网拓扑结构.最后,对该拓扑结构进行了仿真实验.仿真实验证明,该拓扑是一种优化的结构.  相似文献   
972.
Factor screening is performed to eliminate unimportant factors so that the remaining important factors can be more thoroughly studied in later experiments. Controlled sequential bifurcation (CSB) and controlled sequential factorial design (CSFD) are two new screening methods for discrete‐event simulations. Both methods use hypothesis testing procedures to control the Type I Error and power of the screening results. The scenarios for which each method is most efficient are complementary. This study proposes a two‐stage hybrid approach that combines CSFD and an improved CSB called CSB‐X. In Phase 1, a prescreening procedure will estimate each effect and determine whether CSB‐X or CSFD will be used for further screening. In Phase 2, CSB‐X and CSFD are performed separately based on the assignment of Phase 1. The new method usually has the same error control as CSB‐X and CSFD. The efficiency, on the other hand, is usually much better than either component method. © 2009 Wiley Periodicals, Inc. Naval Research Logistics, 2010  相似文献   
973.
射频模块存在相位特性的非线性效应,群延迟随频率的变化不再是一个常数,并可能造成输出射频信号的波形失真,而影响精密射频信号源的输出精度。基于递归最小二乘算法的自适应滤波器,提出了消除其非线性效应的新方法。并以GPS模拟源为例,利用其自校模块,采用软件无线电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精确估计出射频模块的模型参数。将基带合成信号通过一个数字逆滤波器,以消除相位的非线性和群延迟随频率的变化。利用自编的仿真程序包,在Matlab中进行了相应的模拟计算。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地消除相位非线性效应对射频信号的影响,输出信号的波形失真在理论上可控制在0.01%以内。  相似文献   
974.
针对空中平台光电载荷安装误差的梗准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蚁群算法实现动态标校的方法.通过光电裁荷测量得到的目标方位角、俯仰角和平台导航信息,结合GPs转化得到的方位角、俯仰角真值,建立了基于最优估计理论的目标函数,并利用蚁群算法求得了系统的安装误差.通过蒙特卡洛模拟仿真,验证了该方法能够较为准确地标定出安装误差;通过校准,有效避免了由安装误差引起的结果有偏,使得目标跟踪结果收敛至真值附近.  相似文献   
975.
作为装备维修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备件的合理配置是装备保障的核心,直接影响装备的使用可用度.而如何在保证装备的使用可用度情况下使备件的保障费用尽可能地减少,是决策者最关心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决策满意度的装备备件配置仿真优化方法,通过蒙特卡罗仿真建立装备使用可用度模型,并在二级维修保障模型进行仿真的基础上,利用模糊多目标优化对备件的使用可用度和备件保障费用这两个指标进行综合评判,最后得到符合决策满意度的备件配置方案.  相似文献   
976.
基于动网格的翼型设计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传统基于代理模型的翼型优化的缺陷,提出采用基于动网格的翼型优化;针对基本Hicks-Henne方法后缘不光滑情况进行了改进;采用自编程序实现动网格生成,通过集成商业软件Pointwise和CFD计算软件Fluent完成边界条件生成和流场解算,并实现上述程序和软件间的数据交互和自动化,整个优化流程在iSIGHT平台下执行,优化算例表明基于动网格的翼型优化方法能大幅提高翼型性能,节省大量的重复性操作,增加优化结果的鲁棒性和可信度,是翼型优化中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77.
采用MSC.Patran参数化建模和遗传算法进行包带式星箭连接结构优化设计。首先给出了包带连接结构二维轴对称模型优化设计过程中涉及的V形卡块刚度等效、包带预紧力模拟和载荷施加方法,以及强度和刚度约束条件、优化目标等内容;然后以某直径为3m的包带连接结构为例进行了优化设计,并分析了对接框内延伸段长度和端头高度对应力及变形的影响;最后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静力分析。结果表明(1)该方法适用于包带连接结构的优化设计;(2)增加对接框内延伸段长度和端头高度能够提高整体连接刚度;(3)三维有限元模型与轴对称模型计算结果一致,验证了轴对称模型分析方法的正确性,以及V形卡块等效和预紧力模拟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78.
针对动态液-液旋流分离器油、水两相过程,从流体力学基本方程出发,采用雷诺应力模型、QUICK差分格式和SIMPLE算法模拟分析动态液-液旋流分离器内的流场;并以此为基础,采用离散相模型和多相流模型,模拟油、水两相分离过程和油滴运动轨迹.模拟结果表明:油滴粒径决定其在旋流分离器中的运动轨迹、速度及分离特性,大粒径油滴更易于向中心聚集形成油芯,油芯的形状与油滴的大小直接相关;动态液-液旋流分离器的主要分离过程在转筒内完成,油相分离效率随着油滴粒径的增大而提高.  相似文献   
979.
自抗扰控制器(ADRC)的参数众多,通常依赖于人工试凑优化,控制系统的性能好坏过分取决于设计人员的经验且效率不高。针对ADRC的参数选取问题,首次利用鱼群算法(AFSA)全局寻优能力强,鲁棒性好的特点,结合已有的参数整定经验,提出了一套基于AFSA的ADRC参数整定规则,并进行了数字仿真。仿真结果表明,经由基于AFSA参数整定规则优化过后的ADRC具有良好的动静态特性,提高了设计效率,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80.
根据风洞虚拟飞行仿真系统的特点以及试验要求,设计了用于风洞虚拟飞行仿真的模型导弹的俯仰、偏航和滚转通道控制系统。导弹俯仰通道采用了迎角指令控制的三回路闭环控制结构,滚转通道采用了滚转姿态角指令控制的两回路闭环控制结构,而偏航通道采用液压驱动机构来开环控制侧滑角。利用极点配置法设计了俯仰和滚转通道的控制增益。最后通过数字仿真对所设计的控制系统进行了仿真验证。从数字仿真结果可以看出,无论是时域还是频域,所设计的俯仰和滚转通道闭环控制系统均能满足风洞虚拟飞行仿真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