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7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雷达组网系统责任区抗干扰优化部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有源压制干扰对雷达组网系统的威胁,深入分析了雷达组网系统的抗干扰优化部署问题,建立了雷达组网系统责任区抗干扰优化布站决策模型,并给出了具体的算法和求解分析.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可为雷达组网系统的实际优化部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2.
雷达组网是实现反隐身的一种有效技术。通过模拟隐身飞机在有无干扰情况下从空中和低空突防,对海上编队雷达网的对抗过程进行仿真,经过认知模型对探测效能的解算,得出优化的舰艇部署阵位。仿真结果表明所建立模型的可行性和正确性,并可为舰艇指挥员综合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3.
连涛  王星 《现代防御技术》2012,40(4):103-107
在组网电子对抗作战背景下,简单分析作战中远程威胁目标,讨论了威胁决策因子及其优属度获取办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经过对抗方案总体设计、最优方案选择的决策方法,建立了应对远程威胁目标的决策模型。最后,通过合理假定作战场景进行实例分析,验证了该方法是科学合理的。  相似文献   
24.
针对战术移动自组(AdHoc)网络提出一种分布式位置辅助的功率控制算法(LAPCA),它通过位置预测来推算节点的邻节点数目,进而调整信号发射功率,以保持最佳的网络连通性,由此提高整个网络的有效流量。该算法作为一个独立模块可以方便地与已有的移动自组网络路由协议相结合。采用较为适合战术环境的参考点群组移动(RPGM)模型来产生网络仿真场景,从仿真实验结果来看,几乎在所有的RPGM场景下采用该算法后的网络有效流量相对于纯粹的AODV路由协议都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25.
结合消防通信指挥系统建设现状,对地下建筑的消防通信问题进行了总结归纳,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并就火灾时如何组建地下建筑的消防无线通信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6.
随着火灾特点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消防部队灾情响应速度的要求日渐强烈,建立更加智能化的接处警系统迫在眉睫。这就要求作为灭火救援重要组成部分的集群通信系统具有与其它网络的相容性,从组呼、联网调度、故障弱化功能、数据传输及查询、集群系统与常规系统互联等方面探讨集群通信系统的功能扩展。  相似文献   
27.
网络中心战概念及其空战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网络中心战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结构,分析了网络中心战的理论假设,技术要求和它的特点;并研究了网络中心战在空战中的应用问题。研究显示网络中心战对提高信息的利用和飞机的作战效能是十分有效的。网络中心战指出了一种在信息时代完成作战任务的思路,网络中心战将是世界各国未来战略计划的基石。  相似文献   
28.
在自卫式噪声干扰的条件下,地面制导雷达将无法得到目标的斜距信息,无法实现对目标的定位,此时只有采用雷达组网方式,利用2个或多个雷达站的测角信息来对空间目标进行定位。提出一种基于特征值分解的新的定位跟踪算法,该算法具有计算简单、清晰,运算量小的优点,仿真也表明该算法有较好的精度。  相似文献   
29.
基于对象petri网的雷达组网系统应用效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立了复杂环境下雷达网防空作战系统OPDL模型,并嵌入相关的数学模型,对雷达网在防空作战中的应用效能进行了仿真分析,给出了定量的分析结论。研究表明,雷达组网技术的运用有效提高了防空武器系统的作战能力,为深入分析研究雷达网的作战效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0.
To manage their assets at an enterprise level, defense organizations have turned to portfolio theory for the planning,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of their military forces and materiel. Despite being well established in the commercial sector, the application of portfolio approaches in defense is problematic. The vexatious question for defense of how to define and measure benefits arising is complicated by the increased utility and effectiveness achieved through networking of military forces and the equipment they use. The authors discuss the challenges for defense in using a portfolio approach and propose a conceptual model for dealing with the effects arising from networking with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