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同光时期,如何安置和消化数量庞大的军功人员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归标学习”即为重要举措之一。“归标学习”一方面通过对军功人员进行考课,并根据考课成绩的好坏,决定补缺的先后次序,对延缓候补时间,疏通拥挤不堪的绿营官场起了重要作用。同时加强了对军功候补人员的管理,储备了一定数量的军事人才,使晚清在历次对外用兵时,能够迅速组建勇营武装,应对变局。但是“归标学习”目的的多重性,内容的落后性,决定了“归标学习”实际上只是一种对军营保举人员敷衍举措,不能培养出具有当代军事素养和技能的人才。  相似文献   
2.
晚清咸同光年间 ,多年的国内战争造成了勇营保举人员队伍的恶性膨胀 ,大批勇营出身的武职候补人员等待安置 ,而有限的政治资源和左支右绌的财政状况 ,又使清政府在安置上述人员中困厄重重 ,难有作为 ,二者相互挤压 ,形成了极度扭曲的安置政策 ,并导致了政府信用的破产 ,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3.
同光之交,云贵总督岑毓英以"易勇为兵"之法,将云南的勇营队伍进行整编,纳入绿营军事体制。云南的"易勇为兵"远非云南一隅的军政兴革所能涵盖,隐伏着朝廷以及部分政治势力试图利用绿营军制改造勇营,进而彻底解决勇营的政治目的,故得到朝廷的支持,并得以在全国推行。但由于多数督抚的抵制,"易勇为兵"之成案并未畅行全国;即便在云南一隅,重建后的云南绿营虽得以维持经制地位于不坠,却变动频繁,难复旧观。"易勇为兵"成案的流产,昭示着论时论政都不能从旧制中寻求救时救世的药方。  相似文献   
4.
晚清最后10年是绿营军队从国家军事体制中被彻底淘汰的时期,大批闲散绿营官弁等待安置。为减少裁军阻力,加快军制变革步伐,清政府各级军政当局进行了多方面的运筹,采取将裁汰官弁安排到新式军事力量中任职、送到军事院校培训以及解甲归田并予以经济补偿等诸多办法,实现了人员的分流,从而基本上消化和解决了10多万军官的安置问题,使晚清新军制变革得以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