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阅读英语时,首先遇到的问题是生词。如果时时停下来查词典,就会影响思维的连续性、阅读速度甚至丧失阅读兴趣。外语教学中常常提到根据上下文了解词义,即在碰到难以理解的词语时,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词汇语境线索和已知信息及构词法来进行推测。掌握猜词解义的方法,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2.
实词虚化是汉语虚词产生的主要途径之一。由“之”从上古 ,经隋唐、元、明清 ,至现代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情况 ,可看出实词虚化的过程 ,它显示了 :实词虚化受词义引申的影响 ,受句法结构的制约 ,同时也是语言表达的需要 ,而且这种演变又是有系统性的  相似文献   
3.
《东游纪程》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近代史料笔记,中华书局2007年所出点校本存在数量较多的字、词、标点等方面的错误,因此本文对其进行了校勘。  相似文献   
4.
指桑骂槐     
张旭 《国防》2010,(4):75-76
指桑骂槐,比喻明着骂张三而实际上是骂李四。如《红搂梦》第十六回:。“偏一点儿,他们就指桑骂槐的抱怨”。第六十九回:“除了平儿,众丫头媳妇无不言三语四,指桑骂槐,暗相讥刺。”  相似文献   
5.
“和声学”作为音乐专业的骨干理论课程,涉及到音乐的各个领域。本文从音乐发展的不同时期,探讨“和声”词义的演变过程及具体内涵。  相似文献   
6.
汉语词义在特定的语境中,会临时产生一种词义,这种现象就叫做词义的偏移.它有别于我们常见的词义的引申义等.词义偏移的作用是:可使语言产生新颖、奇特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7.
语境理论与阅读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介绍了国外语言学界关于语境问题的一些不同观点.在介绍的同时,对有些还作了简要的分析.然后从语义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语境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指出要提高学生阅语理解能力,必须加强语境中词义理解的教学.  相似文献   
8.
9.
释“告”     
本文从牛与古代祭祀的关系、“告”由祭祀向礼节或仪式的转变等上古文化现象入手,考证了“告”的本义,并通过对先秦几种文献的调查,从所告对象、所告事由、所告方式三个角度分析了上古“告”字的词义分布。我们的结论是:“告”的本义为“祭祀时的祈祷”,其它义项的形成都是从本义出发通过三条途径而引申出来的。  相似文献   
10.
<老子>五千言,使用动词较多,其中单音动词占大多数,复音动词较少.单音动词大多数使用本义,其中单义词多,多义词少.词义发展途径主要是引申.单音动词主要作谓语,此外还可以作主语、定语、状语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