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从1930年5月全国红军会议至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胜利,红军初步实现了由游击战向运动战的第一次军事战略转变.但随着第三次"左"倾错误在中共中央占据统治地位,"左"倾领导人奉行积极进攻战略,强调通过所谓"正规战"夺取中心城市,红军的军事战略转变进入曲折发展时期.赣州战役和漳州战役正是这一时期阵地战和运动战两种正规战的典型代表.这两场战役,充分体现了红军第一次军事战略转变的曲折性.  相似文献   
2.
史放 《环球军事》2014,(21):54-56
一战爆发后不久,欧洲西线的战事便很快就由运动战变成了阵地战。在1914年秋天的马恩河会战结束后,德军和英法军队都不断向北面运动以求能够包抄敌人的侧翼,从而令对峙线不断朝海岸线推移,这一过程史称“进军大海”。而在双方同时到达海岸之后,西线战场就彻底陷入了阵地战和堑壕战。为了打破这种僵持局面,交战双方此后都做了若干次不成功的进攻尝试,而到了1915年9月,英军的一次全力进攻看起来大有成功的希望。  相似文献   
3.
李涛 《军事史林》2013,(7):33-34
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50万大军,对中央苏区发动了规模空前的第五次“围剿”。在接连经历四次“围剿”的惨痛失败后,此番卷土重来,国民党军采取了持久作战和“堡垒主义”的新战略,在苏区周围构筑纵横交错的碉堡封锁线,企图步步为营、处处设碉、层层巩固、节节进逼,封锁、蚕食苏区,最后寻求同红军主力决战。由于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的战略指导,红军先是冒险出击,企图以阵地战、正规战“御敌于国门之外”;继而消极防御,处处设防、节节抵御,与强敌拼消耗。结果浴血奋战一年,仍未能打破“围剿”,被迫退出中央苏区,开始长征。  相似文献   
4.
坦克和装甲战车被人们习惯的称为“陆战之王”。它曾经披靡于战场,被认为是主宰胜负的王牌兵器。 一战时期,是“陆战之王”的产生时期。此前,阵地战是敌我双方最常用的作战样式。这种作战方式对防御一方优势极为明显,被形象的称为“绞肉机”,使得进攻一方难越雷池半步,甚至会在战场上出现两军对峙、寸步难进的僵持状态。物极必反,“陆战之王”应运而生。在英军第一次使用坦克进行作战时,就顺利的突破了敌人的防线,占领了敌方的阵地。此时的坦克其主要目的是依靠自身防护力为冲击步兵实施引导和掩护。  相似文献   
5.
在抗美援朝战争阵地战阶段,中国人民志愿军实行“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在三八线以北的东西海岸线和横贯朝鲜 250公里的正面战线上,共构筑各类坑道 1250公里、各种堑(交)壕 6240公里,开挖土石方 6000万立方米,创造性地构成了以坑道为骨干,支撑点式的坚固阵地工程体系,为有效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夺取抗美援朝战争的最终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志愿军坚固阵地工程体系的形成   志愿军坚固阵地工程体系的形成是由敌我力量对比、作战形式的变化和特定的战场环境等因素决定的,是我军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创举。 …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