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0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1933年希特勒上台执政后大力开展军备竞赛,建造各种新型军舰和潜艇是摆在德国海军面前的头等大事,希特勒和海军元帅雷德尔希望建造一种新型超级战列舰来重振德国海军的雄风,希特勒也是个“大炮巨舰主义”信奉者,对巨型战列舰很感兴趣。  相似文献   
2.
唐璐 《国防科技》2010,31(3):33-36
网络战是近年来全球军事界相当热的话题,其作为一种全新概念的组织机构,已经开始登上了军事舞台。美国、韩国等国家先后宣布组建网络司令部,引起了全球网络军备竞赛的热潮。文章探讨网络军备竞赛的发展现状和特点,分析以法律形式进行控制的必要性,能够全面系统的了解网络军备竞赛所带来的严重危害,为控制军备竞赛的对策和决策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装备建设的目的是增强军队履行使命任务的能力,以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因而装备需求应该是国家安全需求的映射。对1988年~2008年间我国装备建设财力需求与国家安全需求的关系的协整检验表明,我国尚未形成由国家安全需求向装备需求有效转化的需求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4.
在台军看来,应对中国人民解放军最好的方式并非同大陆进行军备竞赛。中国2014年的国防预算为8000亿美元.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5%左右,是台军“国防预算”的13倍之多。因此,无论从人力、物力还是财力上来说.台军都无法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相匹敌。“减量增质”发展军队对台军来说似乎是更为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军事建设和美国的战略重点转向亚洲,已经将这一地区变成了激烈的竞技场。有分析人士称.美国的目标不仅是阻止中国扩大主权宣称,甚至还要控制中国自身的海上到达能力。一些人士认为,两国之间不断增强的对抗已经引起了军备竞赛,一方的武器和技术投资会刺激另一方采取同样行动。  相似文献   
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展开了长达40余年的冷战,以核武器为重要标志的军备竞赛,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将全世界都笼罩在“第三次世界大战”、“核冬天”的阴影之下。1950年1月,美国总统杜鲁门作出研发氢弹的决定,成为一项在整个冷战期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7.
2月12日,中国与俄罗斯在日内瓦共同向裁军谈判会议全体会议提交了“防止在外空放置武器、对外空物体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条约”草案,提出通过谈判达成一项新的国际法律文书,防止外空武器化和外空军备竞赛,维护外空的和平与安氕然而草案刚一提出,美国白宫发言人佩里诺便表示,美国反对旨在禁止或限制进入或利用外空的新的法律体系或限制措施。此番言论显示了其欲独霸太空的野心,再联想到日前炒得沸沸扬扬的“导弹打卫星”,更让国际社会对外空军备竞赛深感忧虑。  相似文献   
8.
和平利用月球是全人类共同的呼声。但目前太空军备竞赛愈演愈烈,包括月球在内的太空难以平静。月球的军事利用价值给人以难以抗拒的诱惑。  相似文献   
9.
二战后,美苏为取得军事上和政治上优势地位,长期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最突出的表现在研制出了数量众多的各式导弹。在空地(舰)导弹方面,无论是导弹数量还是导弹质量,苏联都可以和美国相抗衡,尤其是其导弹型号繁多,居世界领先地位。1、KC-1(AS-1“狗窝”)空舰导弹该弹是苏联自行研制并装备的第一个空地(舰)导弹,主要用来攻击美国航空母舰和其他大型舰艇,也可用来攻击港口设施、铁路枢纽、大型桥梁、军事工业中心等。该弹由米高扬飞机设计局于1947年开始研制,于1953年进入苏联海军航空兵服役。1961年在圣彼得堡举行的海军装备展览会上首次亮…  相似文献   
10.
冷战结束后,世界的主流从军备竞赛转向包括经济实力和高技术实力在内的综合国内的竞争,发展经济成为世界各国的中心任务。除美国以外,主要西方国家军费开支锐减,国防任务驱动的研发经费逐年递减。新军事变革呼唤信息化与机械化的有机结合,模糊了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的界限,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趋向合一,而且一些领域民用技术已经赶上甚至超过了军用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