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战争动员体系是一个由组织体系、资源体系、法规体系和计划体系等战争动员活动各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在240多年发展过程中,为适应国家安全形势和支援保障战争需要,美国不断调整改革战争动员体制,强化动员基础,建立健全动员法规和计划体系,战争动员体系逐步形成并发展完善,战争动员能力不断提升,在历次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纵览美国战争动员体系形成与发展的历程,总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2.
动员法规,是国家为实施战争动员而制定的法律规范的统称。主要包括武装力量动员、国民经济动员、科学技术动员、民防动员、政治动员等方面的法律、法令、条令、条例、规则、规定、章程等。它是国家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平时进行动员准备和战时实施动员的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3.
战争动员体制,是一个国家为组织领导战争动员而建立的组织系统的机构设置、职责分工、相互关系和相关制度以及所作规范,其中包括动员机构、动员法规、动员计划三大要素。 世界上一些先进国家在战争动员体制方面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做法。他们高度重视动员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十分强调这样的观点:战争动员体制是国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在平时有计划地开发、积蓄动员潜力、做好战争动员准备;战时通过  相似文献   

4.
《国防》1996,(1)
战争动员是国家为了进行战争,采取紧急措施,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统一调动人力、物力、财力为战争服务的活动。简称动员。动员的全过程,可分为平时的动员准备和战时的动员实施。通常包括武装力量动员、国民经济动员、科学技术动员、人民防空动员和政治动员等。战争动员按规模可分为总动员和局部动员。按方式可分为公开动员和秘密动员。按战争进程可分为战争初期动员和持续动员。有的国家把在临战前或遭到敌人突然袭击时所进行的动员称为应急动员。战争动员的实施权限,属于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动员令通常由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发布。  相似文献   

5.
进一步完善国防动员体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建敏 《国防》2003,(5):32-32
国防动员体制是国家为实施国防动员而建立的组织系统和相应的法规制度,主要包括机构设置、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等。长期以来,我国国防动员是以保障大规模地面战争为主、以保障陆军为主的动员模式,国防动员体制形成了事实上的陆军动员体制。政府职能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而军队承担了政府应该履行的动员职能,致使有些工作难以  相似文献   

6.
王怀明 《国防》2001,(10):23-23
战争动员是关系战争胜负和国家安危的战略问题。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日益表现为以经济、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较量,战争动员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为明显。 首先,战争动员是实施战略威慑的重要因素。战略威慑的实力,由常备军和后备力量两个部分组成。当前,国家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可能始终保持临战状态,如果不做好动员准备,一旦  相似文献   

7.
战争动员实施是战争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能否有效实施战争动员,除了平时要高度重视和切实搞好动员建设外,准确把握好动员的时机也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8.
李吾田 《国防》2004,(5):35-37
国防动员体制是国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为实施国防动员而建立的组织系统和相应的法规制度,是平时做好动员准备和战时实施快速动员的重要保证。党的十六大再次把“完善国防动员体制”作  相似文献   

9.
李国记  孔德勇 《国防》2009,(11):20-20
动员法规是国家为动员实施而制定的法律规范,是国家行使动员权限的法律保障,是明确全体公民和社会组织在动员中权利和义务的基本依据,是实现动员工作条理化和制度化的重要保证。国防动员应急建设涉及社会诸多要素、关联军地诸多部门、关系单位和个人诸多利益,牵涉面广、政策性强、落实难度大,  相似文献   

10.
国防动员,是以国家为明确主体的自卫型战争动员,简称动员。一般意义上,动员是指发动人们参加某项活动,这里是指战争动员,是国家或政治集团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统一调动人力、物力、财力为战争服务所采取的措施。由于动员在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它已成为国防动员或战争动员的专用术语。国防动员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对战争的胜负有着直接的影响,并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自从人类社会产生国家以来,国防动员这一特定的军事实践活动便成了国家生活中极为重大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1.
国防动员,亦称战争动员,是国家采取紧急措施,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统一调动人力、物力、财力,以适应战争需求的一系列活动。国防动员事关国家的建设和安危,并直接影响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因此,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动员工作.不断完善动员法规,以规范和加强国防动员活动。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我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就制定过一系列有关动员工作的规定,对于保证人力、物力动员的顺利进行,支持革命战争,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加强动员工作,我国最高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和军事机关曾先后颁发了大  相似文献   

12.
后勤动员是战争动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国家和军队为适应战争需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将动员对象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及时可靠的后勤动员能为战争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保障,是赢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 1 高技术局部战争的主要特点及其对后  相似文献   

13.
战争动员是指国家采取措施,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统一调动人力、物力、财力为战争服务。进行现代战争动员,除了必须选择适当的时机、方式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确定合理的强度。 一、战争动员强度的内涵 所谓战争动员强度,是指国家为适应战争需要,由平时状态转为战时状态的行动强度,它主要体现在动员规模、转换速度、战备等级、持续时间等四个方面。 动员规模是衡量战争动员强度的主要因素。战争动员规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动员区域的大小。这主要指动员的地理区域而言。二是以武装力量为主的国家各种力量的动员数量。它主要包括动员的民众  相似文献   

14.
李灵  李洪伟  张龙 《国防》2012,(4):50-52
一、国外民船动员建设的主要经验 (一)民船动员法规配套齐全,依法动员操作性强.西方军事强国无不重视民船动员的法规建设,遇有紧急事态即可依法实施民船动员.美国认为,“一个海洋国家,如果没有相适应的民船便不能从事战争,民船的建造计划必须与海军战时需要相适应”.  相似文献   

15.
赵相权  王小东 《国防》2013,(2):37-37
国防动员准备是国家为应对战争或其他军事威胁而在平时进行的准备活动。做好国防动员准备,对于建立国防动员体系、积蓄动员潜力、提高快速动员能力、遏制战争和打赢战争具有重要意义。当前,  相似文献   

16.
国防动员立法是总体战、总动员的客观要求。由于现代战争爆发突然,必须在平时就作好充分准备;由于现代战争消耗巨大,必须对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实施总动员,方能进行一场现代战争,并夺取战争的胜利。为此,必须制颁国防法规,并建立健全国防法规体系,为现代战争的平时准备与战时实施确立可靠的法律保障。一、国防经济动员立法的起源国防经济动员立法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其直接原因是战争规模的空前扩大,其理论依据是总体战、总动员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一次大战中为了把全国的经济动员起来实施总体战,各参战国均在战争期间仓促制颁了战时法规。如,英国首先于1914年11  相似文献   

17.
《国防》1999,(11)
为了加强新时期国防动员工作,广东省军区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写出了包括《战争动员准备与组织实施》、《党、国家、中央军委领导同志关于后备力量建设的指示摘录》、《动员工作法规汇编》、《战争动员实例选编》、《兵员动员指挥文书示例》等一套5本近50万字的国防动员系列教材,并于日前正式印发所属各军分区《警  相似文献   

18.
李军  王静奎 《国防》2000,(1):5-6
动员对抗是指敌对双方采取各种措施限制、迟滞和破坏敌方的动员实施,以削弱乃至摧毁其战争潜力。动员对抗伴随着战争动员的产生而产生,随着战争动员的发展而发展。在以往的战争中,由于受武器打击力的制约,动员对抗通常只能以派遣特务安放炸弹炸毁一些重要目标等手段进行。飞机用于军事后,虽然也被用于动员对抗,但由于受打击距离和精度等因素的制约,对动员实施的威胁虽显著增大,但范围和效果仍很有限。高技术兵器和高技术局部战争出现后,  相似文献   

19.
向红成 《国防》2008,(10):40-41
当前,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新军事变革席卷全球,对国防动员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积极适应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新形势,按照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要求,认真探索信息化条件下国防动员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切实加强国防动员建设,推动国防动员建设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健全国防动员法规体系。国防动员法规是国防动员建设的法律依据,是战时国防动员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为此,一方面,  相似文献   

20.
周涛 《国防》2005,(9):38-39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在极大地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国际经济、政治关系的同时,也催生了新的战争形态与作战方式。新的战争形态与作战方式需要与其相适应的战争动员,从而带来动员领域一系列新的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一、动员准备效能化动员准备以动员实施为目的,以动员复员为归宿,是动员实施的根基。动员准备的强弱决定动员实施的效果,并影响战争的胜负。它包括物质准备、精神准备和介质准备。物质准备是指人、财、物等准备;精神准备是指心理、文化、意识等准备;介质准备是指介于物质与意识之间的信息、体制、法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