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武德建设上,孙子极为重视将帅的武德修养。这和他的将帅价值观分不开。在《孙子兵法》中他非常重视将帅在养兵用战中的地位和作用。他把“将事”视为“五事”之一,强调“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安危之主也”(《作战篇》);“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谋攻篇》)在他看来,要实现“安国保民”的军人价值目标,将帅是决定的因素。因而孙子非常重视将帅自身的素质尤其是武德素质条件。在其《兵法》首篇中,他即明确指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计篇》)这是对将帅武德素质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择将任将的基本标准。在以后的诸篇中,孙子对此“五德”从不同角度进一步加以了阐释和发挥,形成了以“五德”为纲的将帅品德规范体系和具体修养要求。  相似文献   

2.
笔者从事军事历史研究工作,对阅读中外将帅传记和军事人才著作有特别的偏好。孙子曰:“夫将者,国之输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者国必弱。”正因为如此,从古至今,关于将帅的记述和研究倍受垂青。从《孙子兵法》中的将之“五德”,《六韬》中的“论将”、“立将”,《诸葛亮集》中的“将苑”,到近代《韬园文录外编》中的“择将”……;从中国古代《史记》、《汉书》中的将帅传记,到外国近现代的《拿破仑传》、《十九颗将星—一对美国四位名将之研究》,有关将帅的著述恰如群山巍峨,星汉灿烂。每当读到一本好书,笔者常心驰神往,或掩卷…  相似文献   

3.
在春秋时期的军队的君、将、卒的结构体系中,将处于承上启下的环节。兵圣孙武对将的问题十分重视,在仅有六千多字的《孙子》兵法中,“将”字就出现四十多次。孙武指出:“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孙子·作战》将的责任如此重大、作用如此重要,究竟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方可为将呢?孙武认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孙子·计》孙武提出的将应具备的这五个字,其中多数也为当时的哲人们所关注。注重理想人格塑造的孔子,把“仁”视为最高道德的规范,用“…  相似文献   

4.
《六韬》作为一部成书于战国末期的兵家典籍,继承了《孙子兵法》一些重要的将帅思想,同时也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发展。它在继承将帅是"国之辅"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置将不可不察"和"得贤将"的要求;在继承"五德兼备"将帅选拔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选拔标准和考核方法;在继承将帅要具备多种素质的基础上,提出了更加具体的素质要求;在继承"将能而君不御"将帅使用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将相分职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老子被王夫之称为“言兵者之祖”,所著《道德经》虽非严格意义上的兵书,但蕴涵着丰富的军事思想。将帅素质是其着力论述的内容之一,本文从“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天下”的政治智慧,“恬淡为上”的心性修养,“慈”、“俭”、“后”治军用兵操守,“不争而善胜”的军事才华四个方面,对其将帅素质观进行筒析,掘其精华,以期展现老子对将帅素质的独特要求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湘军的后勤体制和保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湘军的后勤体制(一) 集饷权、兵权于将帅之手湘军后勤体制不同于绿营兵的主要之点,就在于它的后勤管理权与作战指挥权、用人权都掌握在将帅之手。它既不受北京户、兵部的“层层检制”,也不受地方督抚的掣肘,自成系统。其后勤机构的司官,由统帅奏派或委劄。其所以如此,是与湘军的勇营性质及所谓“兵归将有”的私属性分不开的。湘军  相似文献   

7.
纵观中国军事史 ,“正己化人” ,是历代兵家进行教化的一项重要的原则和方法。“正己化人”就是指将帅必须首先端正自己 ,然后再去教育感化部属。黄石公《三略·下略》中指出 :“舍己而教人者逆 ,正己而化人者顺。逆者乱之招 ,顺者治之要。”诸葛亮在《将苑·厉士》中说 :“先之以身 ,后之以人 ,则士无不勇矣。”可见 ,中国历代兵家已把“正己”看作是衡量将帅人格力量的重要内容 ,把“正己化人”视为治军的根本大计 ,把能否做到“正己化人”提高到治人、治国的根本战略高度。古代兵家特别强调“正己化人” ,固然与中国封建社会不重视制度治…  相似文献   

8.
《册府元龟·将帅郭·矫命而胜》中有“苟利国家专之可也”的论述,充分反映了该书的任将思想。战争需要斗智斗勇,战场上的情况复杂多样,要求指挥者能够随机应变,并且迅速果断地作出决策。所以  相似文献   

9.
樊斌 《政工学刊》2002,(6):42-42
《礼记》上说 :“德者 ,得也。”意思是 ,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崇高的品质之后 ,才会有所得。“士有百行 ,以德为先” ,凡事以“德”为先 ,就能得到世人的尊敬。我军从来都是遵行“德”的典范。这也是人民子弟兵深得人民群众爱戴的原因。当代军人崇高的道德修养应是一项必备素质。古往今来 ,军必重“德”。如先秦的大军事家孙武在《孙子兵法》中明确提出了将德的五条标准 ,即“将者 ,智、信、仁、勇、严也” ,特别强调将帅要有良好的精神品质 ,要求将帅做到对国家“进不求名 ,退不避罪 ,唯人是保 ,而利合于主”。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吴起要求将领…  相似文献   

10.
张翚 《军事史林》2016,(5):30-34
孙子曰:“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一定意义上说,打仗即打将!真正称得上国之干城的优秀将领,除了具备“智、信、仁、勇、严”等“将道”之外,往往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唯实不唯上,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计个人得失,敢于坚持真理!盘点一下中外历史上那些敢于担当的名将,对加强我军指挥员的综合素养,特别是培育敢于负责的精神,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1.
1943年1月9日,日汪共同导演了一幕汪伪政府对美、英等国“宣战”,参加“大东亚战争”的闹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写下了滑稽而可笑的一页。此举是由日本首相东条英机和汪精卫共同密谋决定的。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汪伪政府并没有马上提出‘惨战”问题。12月17日,汪伪政府发表《对大东亚战争之声明》,猛烈抨击英美“包藏祸心’,“变本加厉”,“始有日本与英美间之战争”,强调中国之安危与东亚之安危为不可分,对于战争的基本态度则是与日本“同甘共苦”①,并在各种场合反复宣传。当日军进占上海租界时,汪伪上海市政府曾据此制定宣传…  相似文献   

12.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哲学教研室唐志龙教授新著《武谋文用》,最近由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发行。《武谋文用》是一本雅俗共赏、颇具实用价值的好书。著者总结了古今中外具有典型意义的军事谋略 ,并从哲学的角度加以分析 ,使现代人从军事谋略中汲取智慧。春秋时期的著名军事家孙子认为 :将帅依靠武力战胜对手是用兵之下策 ;凭借外交手段战胜敌人是用兵之中策 ;而运用智谋取胜才是用兵之上策。孙子把军事谋略上升到了克敌制胜的最高层次 ,可见战争是离不开“谋”的。一个优秀的统兵将帅应该有勇有谋 ,对于将帅来说 ,“谋”显然比“勇”更重要。…  相似文献   

13.
将帅传记历来是人们喜爱的读物。但是,传记通常侧重于叙述传主从生到死的经历,很少从更深的层次探索其所以能成为著名将帅的“奥秘”。由军事历史研究会组织编写的《名将成长探秘》(以下简称《探秘》),则运用唯物史观,通过梳理著名将帅的戎马经历,及期精神、性格、心理、意绪以及军事指挥才能,着重分析和评述他们得以建功立业的原因。这就使该书具有意境新颖、思想性和可读性兼备的特色。《探秘》所选编的67名古今中外著名将帅,几乎都是在战争频繁而又激烈的环境中脱颖而出的,表明将帅的成长离不开客观的形势和条件。同时也说明如果不依靠主观的努力,客观形势和条件再好,名将的桂冠也绝不会落到他们的头上。后者,正是《探秘》研究的重点,也是该书突出的特点。《探秘》客观地揭示出他们通向成功之路的奥秘,给读者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和发人深思的启迪。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上,灿若繁星的杰出军事家,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可资借鉴的优秀军事思想遗产。本文仅就他们的带兵思想做一些初步的研究和探讨。重视教戒我国古代一些著名的将帅,都十分强调对士卒的“教化”和“劝戒”,反对“不教而诛”。他们认为,只有加强教育,部队才能同心同德,步调一致,才会有强大的战斗力。正如《荀子·强国篇》所指出的,“不教诲,不调一,则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教诲之,调一之,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我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孙武在给吴王阖闾训练宫女时,首先耐心进行了讲解,规定了操练纪律,然后才击鼓发令开始操练。这是重视“教戒”的一个典型事例。后来,  相似文献   

15.
古人云:““备边足戍、国家之重事”。中华民族自形成统一国家时起.就把捍卫疆土,强边固防视为关乎民族荣辱和国家安危之大事·作为安邦定国之根本。在世界迈向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中国跨进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之际.如何使现代边防工作和边防建设扣紧时代的脉膊,顺应世界发展的潮流,符合新时期军事战  相似文献   

16.
太航公司根据国家经贸委等八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实施办法》和中国一航关于《中航一集团成员单位实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指导意见》,将太航医院作为太航公司改制的首宗试点单位,进行主辅分离改制,使其脱离“母体”,走向自立。然而,这项改革是以产权制度为突破口、涉及职工的劳动关系和身份的转换以及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对太航公司可谓是是一次“脱胎换骨”的大变革,这对在国有企业工作几十年的太航职工来说,在很长时期内所形成的国有思维模式,其受到的冲击、带来的震撼是…  相似文献   

17.
古罗马时期的军事理论家韦格蒂乌斯曾说过:“谁要想获得和平,谁就必须准备战争。”战争准备是为适应战争需要所做的各种物质和精神方面的组织保障工作,是战争实施的基础。准备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战争的胜利与失败、国家的安危与存亡。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军事高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许多国家进行战争准备不仅是为了发挥其“战而胜之”的实战功能,更为了发挥其“不战而胜”的威慑功能。  相似文献   

18.
兵制,即国家的军事制度,是整个政治制度中的一大部门。兵制的得失,常常关系到国家的盛衰。唐杜佑论兵时说:“若制得其直,则治安;失其宜,则乱危。”他注意到兵制之重要,但在唐以前,人们对兵制之研究,并没有引起重视,就在杜佑这部专载历代典章制度、卷帙浩繁的《通典》中,也没“兵制”这一门类。陈傅良的《历代兵制》,当是系统研究我国兵制的肇端。  相似文献   

19.
《孙子》是我国古代著名兵法,将帅理论是其主要内容之一。孙子的将帅观可归纳为四个方面的内容:“尊君重民”的政治品质,“多知广闻”的知识结构,“五德兼备”的智能素质,“静幽正治”的性格修养。它涵盖了军人素质的各个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0.
军人卫国,战士作战,都离不开“勇敢”二字。孙子称:“将者,智、信、仁、勇、严也”,他把勇敢当作了军人的五德之一;曹操论将,认为“当以勇为本”,没有勇气便什么都谈不上;克劳塞维茨也认为胆量是军人最可贵的品德,“有卓越智力作指导的胆量是英雄的标志”。刘伯承讲:“两军相逢勇者胜”;毛泽东则多次讲到要提倡勇敢战斗、不怕牺牲的精神。可以说,古往今来,凡能征惯战的将帅,凡战功卓著的英雄人物,都无不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