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七七事变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对中国国民政府的政策,经历了以逼迫国民政府接受城下之盟为基本目标的“逼其悔悟”阶段,到扶植傀儡政权取代国民政府的“不为对手”阶段,再转变到促使重庆国民政府与南京汪伪政府合流的“促其合流”阶段。剖析各个阶段日本对国民政府政策的演变及其因果联系,有助于揭露日本帝国主义进行侵华战争的目的,揭示日本当局对华政策的本质及其失败的原因,从而进一步认识中日关系演变的历史教训,从中汲取有益的启迪。-“逼其悔悟”:逼迫国民政府接受城下之盟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走上了全面侵华战争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近期,日本漫画家小林善纪出版《台湾论》一书,大肆鼓吹“台独”;日本政府对“编写新历史教科书之会”编写的美化日本侵略历史的教科书采取不干预方针;众议院预算委员会委员长野吕田芳大发厥词,声称“大东亚战争结束了亚洲的殖民主义”。一时之间,军国主义的阴魂在日本社会乃至政界又  相似文献   

3.
陈山石 《环球军事》2013,(3):143-143
研究日本近现代史方向的一濑俊也博士写的《飘扬在战场上的传单:用传单重读太平洋战争》一书,是以日本人的视角.通过对传单的历史记忆的梳理来反思战争,思考战争所造成的灾难以及战争本身的罪行。他的另外一本著作《用宣传谋略传单解读日中·太平洋战争空中飞舞的“纸弹传单”图录》.也能帮助读者了解那场战争中传单所发挥的特殊作用。作者以二战中东亚各地的战场上日军和盟军制作并从空中散发的各种宣传传单实物为素材,以看到这些传单的日本兵的体验感受为基础,描述了在长期战争年代各国士兵的艰难境遇,进而体会战争的残酷。日军把士兵投放到广袤的东亚战场,等待他们的是营养不良、传染病以及盟军的猛烈进攻、尽管如此、日军还是拒不投降,但那些描绘着家乡食物和故乡亲人的画面,写有“坚决不杀俘虏”的优待政策的传单,对日军士兵的心理还是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和冲击。  相似文献   

4.
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历史渊源刘庭华从70年代以来,日本少数右翼势力否认、歪曲和美化其侵略历史的谬论肆意泛滥,为军国主义战犯招魂的政治丑剧连年迭演不断,政治右倾化日趋严重。例如,胡诌“大东亚战争并非侵略战争,日本是为了解放亚洲各国而出兵的”、“南京大屠杀...  相似文献   

5.
日本自明治维新起,就把侵吞中国作为其即定国策。在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前期,日本帝国主义除了在政治上宣扬所谓:排除欧美列强侵略中国及其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的渗透,建立以日本为核心的“大东亚共荣圈”的谬论外,在经济上也积极备战。他们通过对内加强对人民的剥削,实行经济军事化;对其占领区殖民地实行殖民掠夺等方法,为其进行全面侵华战争积聚了大量的物质财富。  相似文献   

6.
古罗马时期的军事理论家韦格蒂乌斯曾说过:“谁要想获得和平,谁就必须准备战争。”战争准备是为适应战争需要所做的各种物质和精神方面的组织保障工作,是战争实施的基础。准备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战争的胜利与失败、国家的安危与存亡。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军事高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许多国家进行战争准备不仅是为了发挥其“战而胜之”的实战功能,更为了发挥其“不战而胜”的威慑功能。  相似文献   

7.
美国为了实现称霸世界之图谋,在科索沃战争中不仅承接了希特勒“暴力硬摧毁+宣传软杀伤”的作战公式,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地将宣传武器纳入“战略新概念”。美国的宣传机构和新闻媒体,已成为美国战争机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美国新战略概念的一支别动队,在科索沃战争中,使出了浑身解数。炒作和煽动国际舆论,发动宣传攻势美国对巴尔干地区的觊觎早已是司马昭之心。克林顿政府找到一个“狼吃小羊”的借口:1月15日,南联盟塞族警察在拉萨克村同阿族非法武装发生冲突,40多人被打死。美国的主流新闻媒体顿时大炒特炒南联盟进行…  相似文献   

8.
今天,当中美之间围绕人民币汇率问题展开“唇枪舌战”之时,回溯60多年前中华民族奋起反抗日本侵略,中日两国在各条战线展开殊死搏斗之际,金融领域的“货币战”可谓是刀光剑影、惊心动魄。抗战时期,为了维系人心,同时为了照顾沦陷区沿海通商口岸外国商人的利益,以争取英美等国的支持,国民党政府在上海等地竭力保持法币汇率,并于1935年实行了法币改革,宣布:由中央、中国和交通3家银行“无限制买卖外汇”,以稳定法币的对外汇率。而日本则乘机大量套购外汇,以向西方国家购买战争物资,并企图迫使法币贬值,动摇沦陷区人民对国民政府的信心。于是,中日双方围绕“货币战”展开了激烈的交锋。1938年3月10日,在日本的操纵下,伪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在华北宣布开业,发行了  相似文献   

9.
朝鲜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 ,美国公然对中朝人民发动的侵略战争。其规模之大 ,影响之广 ,是近半个世纪以来所罕见的。它除开给中朝人民造成巨大的灾难之外 ,还使东亚地区的国际局势产生重大变化。一个突出的变化是 ,美国为了扭转在朝鲜战场上的被动局面 ,急需日本充当战争的后勤基地与自己的战略伙伴 ,于是将日本重新武装起来。战后的日本在民主宪法中明确写入了“永远放弃作为国家主权发动的战争、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 ;“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它战争力量 ,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① 。对于美国的行为 ,理所当…  相似文献   

10.
很难简单地用“尚武”二字来形容日本的国民精神。毋庸置疑,近一百多年来,日本既在亚洲乃至世界制造过战争瘟疫,也饱受战争之苦。“二战”结束后,日本在废墟上努力发展经济与现代科技,其发展速度之快令西方政治家发出惊呼:“日本正在从战争  相似文献   

11.
日本“大东亚战争史观”阴魂不散徐晓村199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是全世界普天同庆的日子。纪念活动的第一个高峰是庆祝“欧洲战场胜利50周年”。尽管现实世界还存在种种岐见,但一接触到二战欧洲战场的胜利这个主题,不论昔日战胜国还是战败国,经过...  相似文献   

12.
家书抵万金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是杜甫诗中的名句,也是历代战争期间人们相互关系和感情的深切写照。经历过战争的人都知道,战时一封普通的家信,不仅能传播亲人的安危信息,更可以互致慰问与鼓舞,以激励自己的亲人在前方勇猛作战,在后方加紧生产,共同为战争的胜和贡献更大的力量。  相似文献   

13.
张健 《国防科技》2002,(3):70-72
2001年11月25日,日本海上自卫队的三艘军舰启航,前往印度洋支援美军在阿富汗进行的反恐怖战争。与11月9日先期出发的另外三艘战舰在印度洋会合,共同承担美军的海上补给和运输任务。这是二战结束以来,日本首次“在日本以外发生战争的情况下”向海外派兵的行动,在二战后日本海外派兵史上开创了一个先例。  相似文献   

14.
《八一三前后日军侵华谋略的演变》一文,选译自冈田酋次所著《日中战争内幕记》一书。冈田酋次系日本军人,曾毕业于日本陆军大学。从一九三三年开始至日本投降,被派往中国长期从事侵华日军军需后勤工作,曾任汪伪政府财政、军事顾问。《日中战争内幕记》披露了大量日军侵华第一手经济资料,对于研究抗日战争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此文择译自该书的第二、第三章,主要记述八一三前后日军侵华的政治、经济、军事谋略。因作者系侵华日军高级成员,所持观点不无谬误,希望读者注意。为阅读方便起见,本文标题均为译者所加。  相似文献   

15.
正当美国为“攻伊倒萨”战争紧锣密鼓准备之时,作为战争的“前奏曲”,美国的心理战早已先期展开,来势之猛甚至超过海湾战争。正是,“倒萨”战争尚在筹备,“心理战场”先燃烽烟。充分利用传统媒介舆论进攻先声夺人心理战的基本手段就是宣传。在美国这次“攻伊倒萨”行动中,传单和广播仍是开展心理战的主要武器。早在2002年11月17日之前,美军就在伊拉克南部地区3次散发了数以10  相似文献   

16.
民兵文摘     
日本扩建靖国神社 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已经结束57年了,但在其靖国神社里看不到战争责任的反省,有的只是杀气。 今年是靖国神社建立130周年,7月13日至16日它举办了规模巨大的“灵魂祭”。正殿左侧的战争纪念馆“靖国神社游就馆”经重新装修后开馆。改建后的游就馆面积扩大了一倍以上,不仅增加了二战中使用的“零式舰载战机”等武器展品,而且还新建了电影厅反复上映记录近代战争足迹的电影《凛然之爱》,并以图片形式纪念阵亡军人。殿览将20世纪30年代初的侵华战争称为“支那事变”,还刻意对南京大屠杀进行歪曲解  相似文献   

17.
王伟 《环球军事》2014,(15):54-55
7月7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问澳大利亚期间,澳总理阿博特不仅对安倍解禁集体自卫权表示支持,还称“日本是澳大利亚在亚太维护和平、繁荣与法治的伙伴”“澳大利亚人对日本人战争中的技能与使命必达的荣誉感相当钦佩”,以及“日本是国际一等公民”。此番言论随即引发轩然大波。  相似文献   

18.
戴伟  罗卫萍 《军事历史》2021,(1):106-110
侵华战争时期,日本媒体通过掩护身份获取情报、舆论宣传诱导军民、虚假报道实施欺骗、反情报的欺骗与拒止等手段对中国进行长期、深入、细致的情报工作,呈现出在“战时体制”下情报工作与新闻宣传融为一体的特征,这些工作成果对于日本当局把握中国局势、制定对华政策、发动侵华战争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文广 《环球军事》2013,(17):1-1
8月15日日本二战无条件战败投降日。这一天,本应成为日本反省战争罪责的日子,但这些年越来越变成日本右翼政客大秀“政治肌肉”、为军国主义招魂的“节日”。  相似文献   

20.
万历壬辰(1592-1598)战争,这场发生在16世纪末朝鲜半岛及所属海域中国、朝鲜联军与日本丰臣秀吉军队之间的战争,在中国史料中一般称为"东征"或"万历援朝战争",朝鲜则称为"壬辰倭乱",日本称为"文禄-庆长之役"。本文对文献中有关"南兵"的信息、南兵将及南兵教师情况进行了系统梳理,对南兵个案研究的新进展进行了介绍,对厘清明朝东征军在这场战争中的地位、作用及东征意义等关系明清易代乃至近代东亚国际关系等重大问题,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