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部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逆反心理是发生在青年军人身上的一种较为普遍的心理现象,已成为影响部队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的巨大障碍之一。在对逆反心理的内涵、表现和形成原因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的疏导措施。  相似文献   

2.
克服逆反心理增强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学员的逆反心理是影响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成因主要是社会环境中消极因素、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滞后、教员自身素质欠缺、青年学员自身综合心理因素的多重影响。要通过增强政治理论课教员的人格魅力、创新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投入情感因素、优化教学环境等措施,克服逆反心理,增强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在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往往遇到一些难题和障碍,比较突出的是教育对象的逆反心理。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由于教育的先进性与现实生活存在反差缺乏说服力,教育的普遍性与官兵的个体需要存在差异缺乏感染力,教育目标的单一性与官兵思想品德层次多样性存在矛盾缺乏吸引力造成的。对此,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有的放矢地抑制和消除教育对象的逆反心理,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  相似文献   

4.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践过程中 ,由于各种原因 ,军队中一些单位和部门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不讲实际效果 ,不讲效益的现象 ,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落实 ,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败坏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声誉。这些现象主要表现为“两个脱节” :一是教学脱节。有些部队表面上看来把思想政治教育搞得“有声有色” ,但思想政治教育者始终没有脱离“以自我为中心”的陈旧教育方式 ,只管照本宣科 ,不能自主地、有创造性地进行理论分析 ,解决广大官兵关心的实际问题 ,从而使参加教育的官兵 ,不仅感到空洞无物、与己无关 ,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因…  相似文献   

5.
逆反心理是当前某些青年官兵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也是当前部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经常遇到的难题。本文分析了青年官兵逆反心理的主要表现和产生的诱因,并对如何调适官兵逆反心理,增强思想教育的实效做了重点阐述。  相似文献   

6.
随着战士兵员结构、思想观念、社会阅历的变化,在部队开展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者经常会发现部分战士存在着明显的逆反心理:如对上级的指示、要求反其道而行之,对干部的谆谆教导听不进去,对宣传的典型不屑一顾,对违纪犯错的同志暗中给予支持等等。这种心理不仅堵塞了教育渠道,弱化了教育效果,影响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而且会给战士的成长进步、心理健康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正确认识逆反心理,深刻剖析其诱因,有助于消除逆反心理,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针对性和战斗性。逆反心理的含义及特点所谓逆反心理是指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  相似文献   

7.
刘宝强 《兵团建设》2005,(1):28-28,36
认真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反视我们以往的工作,不难发现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某些时候,群众不仅不“买账”,反而有逆反心理。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局面呢?笔者思考至少有三个问题与上述现象紧紧相联。  相似文献   

8.
山东梁山县人武部在调查刊授教育情况中发现,现在的民兵青年,文化程度高,阅读分析能力,特别是尝试心理较强,一味地把他们聚集一起,照本宣科地灌输则会产生逆反心理,达不到教育效果。去年初,该县人武部  相似文献   

9.
共产党人从一九二七年上井冈山起家,就开始被国民党当局蔑称为"匪".无人可以否认的事实却是,所谓"赤匪"在二十多年间是越"剿"越多,成了燎原之势.自居正统的"官军"最后倒是兵败如山倒,最后逃到海岛上,靠美国出动第七舰队保护才得以生存下来. 想读懂共产党领导军队的历史,首先就要搞清这一历史主要脉络的原因.从新中国成立起,亿万人民通过教育,马上就能懂得赢得战争胜利靠的主要是两条:党的领袖领导正确,广大人民的拥护.可是,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搞个人崇拜,把领袖的作用抬高到决定一切的地位,实际上也歪曲了历史.待到越来越多的史料解密,外来信息越来越多的传入,许多人出于对"文革"中搞个人崇拜的反感,由逆反心理出发,反而对一些反主流说法感兴趣.  相似文献   

10.
编辑同志: 有时单位年年完不成民兵刊物订阅任务,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些村组不能按时收到期刊(有时数量也不够)是原因之一。笔者发现,一些单位把民兵刊物搞成“积压品”,有时杂志积压了两三期没发到基层。问其原  相似文献   

11.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些学生对待英语学习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即先由感兴趣到逐渐失去兴趣和信心,最后产生厌烦甚至反感.这种学习情绪上的变化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上逆反心理的形成和暴露过程.  相似文献   

12.
围绕受众的心理特点。在热衷整顿上做减法。在和风细雨上做加法。教育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但不能只盯着问题做文章。现在有的同志热衷于轰轰烈烈的整顿式教育,面对个别官兵出现的问题,不管面有多宽、事有多大,动不动就搞整顿教育,教育中习惯于夸大其辞谈危害、翻箱倒柜找问题、东拼西凑定措施。这种教育的“火药味”太浓,“人情味”不足,搞得人人自危。整顿式教育对于解决重点问题不失为一种好办法,但不能搞得过多过滥,太频了就容易使官兵产生麻木心理、逆反心理和厌烦心理。教育跟打抗生素一样,是好药,但打多了容易形成耐药性,搞多了人也就疲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我们教育者一定要贯彻实事求是的原则,承认官兵思想的差异性,不能简单地把官兵当成完人来要求,也不能当成坏人来防范,要尽量采取提醒式、谈心式,引导式的方法,在和风细雨中达到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那些纪律差,学习成绩差,无心向学,屡教不改,打架闹事的学生一直都是农场教师心目中的“问题学生“.“问题学生“的教育问题一直是我们农场教师教育工作的难题.国家西部大开发,我们农牧团场小城镇建设发展较快,学生较以往接受的信息较广,对自己和社会都缺乏正确的认识,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对师长的教育又有逆反心理,教育转化难度更大.……  相似文献   

14.
加强干部严格管理,制度制约是根本保障.分析少数干部发生信仰缺失、道德滑坡、以权谋私、表里不一、为官不为等问题的原因,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党管干部制度上存在漏洞.因此,必须加大制度建设力度,切实以严的标准、严的措施、严的纪律管理约束干部,使干部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 一、建章立制要从严.从严治官,首先要建立健全严格的制度措施.依据条令条例和干部管理法规,结合干部队伍建设实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干部管理规定,既要重激励,又要重约束,把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让干部感到身边有一把戒尺,随时受到衡量和鞭策.  相似文献   

15.
当前领导干部任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是:任用对象不能正确认识当官的目的;一些干部把升官作为今后安置工作的阶梯;领导责任感不强,作风不正;党委透明度不高,原则性不强。解决的对策有三:一是加强干部的思想教育;二是加大党管干部的力度;三是注重干部考核的质量。  相似文献   

16.
市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重视利益的激励和约束作用,以此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鼓励劳动者创造更多的价值.人民军队固然不能把“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作为自己的治军之道,但也要看到,在利益驱动手段被全社会广为运用的时候,训练中政治工作倘若仍然是“言不及利”,脱离甚至排斥实际利益的牵引而孤立地进行,显然是行不通的.究其当前部分官兵练兵动力不强的原因,多是利益方面引起的思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搞好思想教育的同时,正确把握和恰当运用利益驱动的原则,充分发挥它在训练中的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17.
周鑫 《政工学刊》2005,(10):52-53
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指,教育者通过把自己的期待心理投射到教育对象身上,从而把自身产生的教育热情以各种积极的态度、表情及行为方式传递给教育对象,从而达到获取良好教育效果的目的。不可否认,这种效应广泛存在于我军基层部队的管理教育工作中,特别是在尊干爱兵教育活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注重教育者期待心理的同时,也决不能忽略教育对象对教育者同样存在着期待心理。如果单纯注重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期待及其实现,而无视教育对象对教育者的期待,难免会激起教育对象的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工作往往也同样会陷…  相似文献   

18.
在新形势下,心理学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心理学,既尊重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客观性,又有助于科学的把握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互动的心理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开展工作中善于分析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原因,并且能够提出解决策略。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重视情感因素,通过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从众心理、逆反心理等更好的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思想认识方向,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全面素质。  相似文献   

19.
领导干部提高人格影响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用政治人格去影响人.政治人格主要指理想、信念的坚定,爱憎分明,忠于党,热爱人民,坚持正义,不怕邪恶.坚定的政治人格对人的影响是深层次的,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政治态度.二是用道德人格去影响人.领导干部关心爱护下属,真心实意地帮助下属解决实际问题,对下属有深厚的感情,在领导过程中,下属在"自己人效应"的影响下,可以消除情感障碍和逆反心理.三是用心理人格去影响人.  相似文献   

20.
从人的生长过程来看,不同阶段都有着不同的行为模式,需要去看心理医生者常见有以下人群。青少年期1.因单恋、失恋、早恋、手淫等原因造成的心理挫伤、懊悔、惶恐、羞耻等以致影响身体、学习、人际交往的青少年。2.情绪波动较大、人际交往困难、逆反心理过强、自私、任性者;极度恐惧考试及极度厌学者;过分重视别人对自己的关注、照顾,甚至以极其做作的动作或夸张的行为引人注意者;动辄离家出走、悲伤、失眠,甚至有自杀行为者。3.对婚姻适应不良,过分攀比、嫉妒、焦虑、自卑或有洁癖行为者。中年期1.长时间处于一种思考、焦虑、多疑、恐惧、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