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军突破湘江战役,是长征中最为引人瞩目的历史“印痕”,它因惨烈、悲壮和辉煌而格外令人刻骨铭心.血战湘江,和后来的西路军蒙难、皖南事变,并称为我军历史上三大悲剧. 湘江战役是一九三四年十一月底,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为突破国民党军第四道封锁线,在湘桂边境的湘江两岸与国民党军展开的一场空前激烈而又残酷的战斗.当时,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连续突破三道封锁线后,一路西进.此时,蒋介石调动40万兵力,分五路布成前堵后追、左右侧击的态势,企望在湘江东岸聚歼红军.一场空前惨烈的血战不可避免地到来了,进退维谷中的红军,走到了生死存亡的一刻!这是长征途中最危险的时刻.  相似文献   

2.
张军贤 《国防》2006,(5):80-82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由于没有能够打破敌人的第五次“围剿”,为了保存力量,建立新的根据地,以开创发展的新局面,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了万里长征。10月17日,彭德怀指挥红三军团担任中央红军右翼,乘弥漫大雾渡过于都河,踏上了漫漫长征路。血战湘江在红军相继突破国民党军的三道封锁线后,蒋介石慌忙调数十万军队沿湘江两岸构筑第四道封锁线,企图将红军歼灭在湘江以东地区。如果继续向湘江行进,红军势必会陷入敌人重围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彭德怀提出应力避与敌人在湘江一带决战,要在灵活机动中消灭敌人,迫使蒋介石改变部署。但是,这个建议被“…  相似文献   

3.
1934年10月,由于党内“左”倾路线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历经一年多苦战未能打破敌人的第5次“围剿”,被迫走上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路。决定红军长征的因素固然很多,但一份神秘而十万火急的绝密情报也促使党的临时中央作出实行战略大转移的决策。它使中央红军及时摆脱了险境,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极为险恶的军事形势1933年秋,发动“剿共”战争连遭失败的蒋介石成立南昌行营,从各地调集了100万人的大军和200架飞机,自任总司令亲自坐镇指挥,对各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空前规模的第5次大“围剿”,其中直接用于中央苏区的兵力就有33…  相似文献   

4.
王树增 《国防》2016,(3):64-68
1934年11月28日一大早,一份空中侦察报告被送到国民党“追剿军”第二路军指挥部。薛岳一看不禁万分惊愕:红军一部分部队已经渡过湘江,并且占据湘江西岸的滩头阵地。一支红军在湘江上架起了一座浮桥,浮桥上已陆续走过零散的队伍。中央红军主力部队的番号和位置已经明确,这些前几天还来去不定的红军,已经用南北两线构筑的阻击阵地形成了一个长廊式的通道。尤其是在南面,湘江上重要渡口界首的掩护阵地显然已被红军巩固;而在北面,全州附近的阻击线也清晰可见。在这条长廊式通道的东端,中央红军的“大队伍”--国民党军飞行员几乎是惊叫着这么说--确定无疑是共产党武装的核心机关,正在向湘江靠近。  相似文献   

5.
发生在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初期的湘江战役,是在由博古掌握领导权的中共中央执行"左"倾错误路线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历史背景下,经历的关乎党和红军前途命运的一场极为被动的战役,整个过程悲壮惨烈。经此一役,红军由8.6万人锐减到3万人。此役后,中共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深刻吸取教训,纠正教条主义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使得党的革命航船从此乘风破浪,直到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相似文献   

6.
遵义会议的酝酿和准备 长征开始以后,部队不断受到损失,士气十分低沉.首先在领导层中,对当时的军事指挥错误就有议论,早已酝酿着不满.湘江战役,进一步暴露了军事指挥上的逃跑主义错误.李德等人的所作所为,以及由此造成的严重后果,迫使人们苦苦思索面临的问题:为什么在临时中央和李德来到根据地以前,中央红军在毛泽东同志指挥下,能够以三四万人的兵力,粉碎了敌人1、2、3次“围剿”,还扩大了根据地,发展了红军.  相似文献   

7.
湘江战役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进行战略转移以来最险恶的一仗,也是中央红军整个长征中损失最惨重的一仗。这是"左"倾军事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总结反思其中的经验教训,从中获得深刻的时代启迪,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1930年底开始,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接连发动大规模军事“围剿”.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的指挥下,中央红军连续取得了四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但未能粉碎蒋介石对1红军发动的空前规模的第五次“围剿”,离开了原来的根据地,开始长征.  相似文献   

9.
19343年9月,红四方面军在四川苍溪黄猫垭歼敌2个旅、计1.5万余人,活捉了敌代旅长傅责梁,缴获枪支7000余支、追击炮40余门、子弹10多万发,电话机88部,电台7部。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对红军的“六路围剿”,为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策应中央红军北上抗日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0.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党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后不久组成了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三人军事指挥小组,负责指挥红军的作战行动。从此,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恢复了毛泽东同志的军事路线和作战指导原则。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面临的军事形势,仍然十分严重。当时,蒋介石调集一百六十八个团约四十余万人的优势兵力,向中央红军实施进逼包围,企图一举歼灭中央红军于乌江以西地区。中央红军自长征以来,部队从八万六  相似文献   

11.
所谓“转兵”,是从战略层面而言的,指改变了之前的战略方向和计划,确定了新的战略方向和计划,而且部队根据新的战略方向和计划展开了行动。以此观之,湘江战役后,中央红军一直保持“西进”的进军状态,并在通道会议前已明确了“入黔”的进军路线。通道会议决定“继续西进”,并未改变红军的进军方向,更没有放弃与红2、6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不宜称“通道转兵”。通道会议后中央红军仍是按照先西进然后北上会合红2、6军团来部署,于是林彪、聂荣臻于1934年12月16日提出了向贵州甚至川南进行大范围机动的“重新布置”建议。随后召开的黎平会议,综合分析李德、毛泽东、林彪、聂荣臻等人的主张,经过激烈争论,最终放弃与红2、6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确定了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发展的战略目标,并正式形成决议,所谓“转兵”问题终于得到彻底解决。  相似文献   

12.
从1930年1 1月至1934年10月,蒋介石指挥国民党军对中央红军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围剿”.红军在前四次反“围剿”的大胜与第五次反“围剿”的惨败中,共牺牲了9位师长.本文讲述的是来自他们中五位的故事.  相似文献   

13.
《军事历史》2006,(7):3
1934年 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领中央党政军机关及其直属部队离开瑞金,开始实行战略转移。红24师和地方部队共1.6万余人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游击战争。 10月17日,中央红军各部队开始南渡雩都河。 10月25日,中央红军顺利通过粤军防线(第一道封锁线),渡过信丰河,向西挺进。  相似文献   

14.
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的长征,是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直接结果.1933年9月至1934年秋,由于党的临时中央领导人博古等先是犯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后来又犯了军事上单纯防御的保守主义错误,红一方面军未能在中央苏区打破国民党军的第五次“围剿”,被迫于1934年10月进行战略转移.  相似文献   

15.
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大转移——长征。这次战略转移就其主体而言,主要的还是一次军事行动,因此能否选择正确的战略转移方向、  相似文献   

16.
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后,在鄂豫皖边区三年游击战争中,高敬亭作为红28军军长率领千余兵力,转战于鄂豫皖边三省45个县,先后粉碎国民党军队两次大规模“清剿”,牵制国民党正规部队多时达17万人,歼敌18个营另15个连和大量小股敌军,支  相似文献   

17.
1934年,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于是红6军团离开湘赣苏区,去发展扩大游击战争及创立新的苏区。红6军团历尽千辛万苦,冲破了绝对优势敌人的围追堵截,实施了大规模的战略转移,探明了沿途敌人兵力的虚实、道路和民情等,沿途播下了革命火种,调动正在追击中央红军的敌人,有力地策应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  相似文献   

18.
中央红军长征初期兵力损失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向新世纪回顾中央红军长征出发70周年,有必要对长征初期历史存在的疑难问题作进一步探讨,以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研究,还历史以本来面貌。对于中央红军出发时8.6万余人究竟何时减为3万余人?减少的究竟是哪些部队和人员?笔者近期查阅文献史料深入考证,提出基本见解,供党史军史界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9.
红军第1军团第2师第4团,是中央红军的主力团之一。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红四团经常担负前卫任务,斩关夺隘,抢险飞渡,出色地完成中革军委赋予的开路任务,被人们称誉为“开路先锋”。  相似文献   

20.
接应中央红军 1935年3月下旬,红四方面军主力西渡嘉陵江后,于5月向川西北进军,准备与转战中的中央红军会合.为了接应中央红军,我们需要准备鞋子、衣服、粮食等物资,全军还为此做了动员.当时,我任第4军政治部主任,根据方面军领导的安排,率领第4军政治部机关和第12师留在后方收尾,建立地方政权,发动和组织群众,支援红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