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晚清军政重臣李鸿章,是洋务派实行“师夷长技”为核心的“自强”活动首领之一。他围绕着“自强”“御侮”为目的的一系列活动,对于国防建设的近代化,作出了积极贡献。本文着重对其“自强”活动的主要内容,即练兵制器与加强海防建设的指导思想,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晚清时期,巩固海防、建设海军成为洋务运动中军事自强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培养海军人才,自1877年起,在洋务派官僚的主导下,清政府多次向海外派遣海军留学生,学成回国的海军留学生大多成为中国近代海军建设的中坚力量.晚清海军留学教育加快了中国海军的近代化历程,在中国近代海军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一、“用人最是急务,储才尤为远图”——派遣海军留学生的背景 晚清洋务运动中,清政府为求自强,积极创办近代海军.洋务派在创建近代海军之初是“借才异域,冀救目前之急”.然而,由外国人指导造船、驶船,中国人“虽日习其器,究不明乎用器和制器所必然”,如此学习终非久远之计.在洋务派的主持下,在购造舰船的同时,以创办学堂和派遣留学生为主要内容的近代海军教育也随之兴起.  相似文献   

3.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简称“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也是实现军事近代化的指导思想。其基本宗旨,就是在不改变中国“纲常名教”的前提下,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实现军事和工业近代化,以适应“千古变局”,达到维护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的目的。这一为了学习西方文化而确立的指导思想,规定了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影响着洋务运动的全过程c它既对洋务派“自强”、“求富”活动的开展起到了令人瞩目的积极作用,又对学习西方文化向深层次扩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这里,将这一指导思想的形成过程、时代背景以…  相似文献   

4.
西方兵书的译介与晚清军事近代化施渡桥19世纪60年代,清朝统治集团中以奕、文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为首的洋务派,开展了以“练兵”、“制器”为中心的“自强”活动。随着这一活动的开展,翻译外国军事著作的工作被提上了议事日程,由此拓宽了西方军事文化...  相似文献   

5.
<正>晚淸产生的洋务运动是因"借法于外洋"而得名。从19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清廷上下兴办"洋务"成为一时的热潮。无论是当朝的洋务派官僚,还是积极主张"西学东渐"的知识分子,他们积极倡导洋务的目标,都蕴涵着企盼借助西方先进的技术和发达的工商业,来实现满清封建王朝的"自强"。从这个层面上讲,洋务运动也是清政府于内忧外患形势下的一次自救运动。  相似文献   

6.
张之洞 ( 1 83 7— 1 90 9) ,是晚清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在 1 881年底补授山西巡托以后 ,便由“清流派”主将转变为洋务派大吏 ,倡言“洋务最为当务之急”。后在两广总督、湖广总督、署理两江总督任上 ,不遗余力地推行自强、求富活动 ,成为后期洋务派的挂帅人物。他在创办近代轻重工业、推行近代教育和兴修铁路的同时 ,还在建立近代军事工业、举办近代军事教育、编练新式陆军、加强近代海防等方面 ,作出了重要贡献 ,对于促进中国近代军事思想与军事实践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现将他的军事思想与军事实践作一简要的分析研究 ,以便从中得…  相似文献   

7.
李鸿章是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我国晚清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是唯一的个人政治生命与这一运动同始终的。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中兴”“自强”。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是兴办军事工业、筹办近代海军。李鸿章参加了近代海军建设的全过程,是晚清建设近代海军的实际组织者。关于这方面的功过是非,许多论者、包括台湾以及国外的一些学者已经发表了很多论述。本文仅从他在海军舰船装备建设的买船与造船的一些情况说点看法。一、李鸿章在海军舰船装备建设上从造到实有一个发展过程(一)60年代他积极地倡导了造船制器,但在具体造船行动上持谨…  相似文献   

8.
鸦片战争的巨大冲击与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强烈刺激,是晚清时期军事教育转型的直接动因.它是在洋务运动“师夷之长技”的进程中开始的,引进了不同于中国传统军事教育的军事教育体制,显示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同时,它是在封建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展开的,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历史局限,并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9.
秉承儒家修齐治平的政治理想 ,强调诚心正意的修身准则 ,“驭将之道 ,最贵推诚 ,不贵权术”① 。是湘军治军的最大特点 ,并在具体的军事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鸦片战争后期绿营军兵惰将骄 ,习气腐败 ,毫无战斗力。曾国藩对此现象忧心忡忡 ,认为绿营兵之弊病在于败不相救 ,“虽此军大败奔北 ,流血成渊 ,彼军袖手旁观 ,哆口而微笑” ,而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卒与卒不习 ,将与将不和”② ,部队内部缺少誓同生死 ,呼吸相顾的联系。针对这种情况 ,曾国藩对军制进行了改革 ,其中最根本的一点是 ,利用中国传统社会的宗派感情维系部队…  相似文献   

10.
曾国藩治理的湘军非常有战斗力已是不争的事实 ,但关于曾国藩的治军思想 ,学术界却少有研究。笔者认为 ,曾国藩自己所说的“用恩莫如用仁 ,用威莫如用礼” ,就是对其治军思想的全面概括。同时 ,笔者从以仁申诫、以仁相处两方面分析了“仁” ;从气质之礼、处世之礼、制度之礼三方面分析了“礼” ,尽可能详尽地总结了曾国藩的治军思想。  相似文献   

11.
晚清著名人物左宗棠(1812--1885),曾伙同曾国藩、李鸿章等血腥镇压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有着历史的污迹。但是,当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日趋尖锐并成为主要矛盾时,他能够把对封建君主的忠诚扩展为对民族、国家的忠诚,坚决主张抗击外国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这是值得称道的。他排除种种阻力,克服重重困难,指挥清军完成了收复新疆的壮举,粉碎了英、俄肢解中国领土的阴谋。他继承林则徐、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战略思想,倡导富国强兵的“自强”运动,对中国军事的近代化和国防建设作出了积极贡  相似文献   

12.
清军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惨遭败绩的原因,已有不少论者从政治,经济,军事以及作战指挥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论述,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本文拟从战备角度作些探讨,因为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与战备的指导思想以及具体实践存有着严重失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战备指导思想方面的失误19世纪60至90年代初,洋务派通过“自强”活动,做了不少抵御外侮的准备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清政府在战备思想上存在着重大失误。举其要者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在战与和的关系方面,立足于和,缺乏抗战的信心和决心19世纪70年代以后,边疆危…  相似文献   

13.
关于外国资本主义(以下简称为“外资”)经济入侵(以下简称“外资入侵”)与洋务运动的关系,史学界鲜有直接把二者作为因果关系的观点。其原因可能有三:一是思想上有顾虑,在已基本肯定洋务运动的今天,恐涉嫌褒奖西方列强入侵的罪名;二是感情上过不去,“外资入侵”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对这只西  相似文献   

14.
晚清首次整军练兵的思想与实践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出于“靖内思”与“御外侮”的迫切需要,在奕沂等提出“自强之术,必先练兵”的思想指导下,于全国范围内陆续开展了一次整军练兵活动,作为强兵治国的“第一大政”。其主要内容:一是抽调部分八旗、绿营官兵加强训练,企图改变经制兵的废弛状况;加强中央军权。一是将裁减后的湘、淮勇营和各省勇营留防于各要地,发挥其安内攘外的作用。诚然,这次整军练兵,主要着眼于改善陆师的武器装备和试行西法操练,在编制体制方面虽有所变化,但没有超越湘军营制的框架,因而只能看成是军队近代化建设的初级阶段,或者是…  相似文献   

15.
以和治军是曾国藩军事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军与军和、将与卒和、军与民和”三方面的内容。曾国藩经过多方努力,不仅使军队内部和谐一致,而且使当时紧张的军民关系得以改善,为湘军军事上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曾国藩的以和治军思想对当前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和谐军营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曾国藩的幕僚智囊团聚集了四百多位当时在各个方面突出的人才。他是通过什么办法聚笼如此多的人才?他与幕僚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又是如何? 人的一生很多时候都在给“别人”做事,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别人事业的成功,还是自己成功,能力和舞台都是决定成功与否的两个关键要素。曾国藩的能力与舞台在哪? 青梅煮酒,实为两虎相斗。倾身结纳,志在英雄援手。曾国藩以其亲身实践告诉人们,待英雄要屈身,处小人要谨慎。人以类聚,事以助成。而强强联手,则更是大事易成。曾国藩如何与英雄结手?蒋介石说:“曾国藩自己成功,也让别人成功,自己发达,也让别人发达,别的姑且不论,仅此一点,就足以作为我们的老师了。”曾国藩在自己建功立业的同时,常常能够很好地把握他与下属之间的“取予”分寸。他是如何立人、达人的?  相似文献   

17.
曾国藩是我国近代一位很有影响的军事人物,他在创办湘军和镇压农民起义中,坚持改革,励精图治,提出了建立战略后方基地、裁兵节饷和实行经费限额管理等额有建树的军队后勤建设方略,从而保证了湘军战略方针的实现。他的后勤建设方略,是其治军建军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精采的内容。因而,成为后来历届统治阶级治军建军的样板。本文就此作些初浅探索。一、建立稳固的战略后方基地建立巩固的战略后方基地,是曾国藩军事战略的核心,也是他镇压太平军农民起义取得胜利的一条基本经验。曾国藩在创建湘军时,就对清军的军事体制进行大刀…  相似文献   

18.
一、对皇帝感恩图报,但不愚忠 曾国藩于清嘉庆十五年(1811年),生于湖南湘乡。他家世微薄,世代为农,可却官运享通,至办湘军前已官至二品。他决心以尽忠直言报答天恩。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曾国藩在家书中写道:“三次升官,皆御门时特擢,天恩高厚,不知所报。”曾国藩这种感恩思想曾多次在家书及上疏中表露过,可见这是他前期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咸丰元年曾国藩在  相似文献   

19.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防务善后”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鸦片战争失败后 ,清政府吸取失败教训 ,提出并实施了“防务善后”思想与措施。主要有三 :一是关注船舰炮械的改进和研制 ;二是整顿沿海驻军和修复海防工程设施 ;三是整顿、修筑长江“江防”。这些“防务善后”主张 ,虽仍具保守性 ,但它一定程度上突破中国古代防务观的藩篱 ,为近代海防思潮的勃兴扫除了障碍 ;“防务善后”措施虽具被动性和滞后性 ,但它探索了近代中国防务建设的路子  相似文献   

20.
自1839年清军与英国侵略军第一次交火起,至1851年(咸丰元年),清军经历了对内、对外20多次战争。大约平均每年两次。面对国外帝国主义列强的坚船利炮和国内农民起义的熊熊烈火,即位不久的咸丰皇帝虽有心安内攘外,却不知从何下手。朝中卿相、各省督府无不进言增兵增饷。可是,兼署兵部左侍郎的曾国藩却力排众议上《议汰兵疏》。上疏开头写道:“臣窃维天下之大患,盖有二端:一曰国用不足,二曰兵伍不精。”并大胆地提出:“请裁汰汉兵五万”,以节缩兵饷,缓解财政危机。又进一步提出了裁汰的方法:“骤而裁之或恐生变,惟缺出而不募补,则可徐徐行之,而万无一失。”这是曾国藩在办湘军之前,在军事和经济方面的主要主张。历史已经证明曾国藩的主张对于清王朝来说是有利的,是高明的。那么,当时作为朝廷普通官员的曾国藩为何能够提出比那些重臣更高出一筹的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