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党的十五大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军队改革亟须向深层次推进.从分析现行军官转业、退休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和推进后勤军官职业化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入手,提出推进后勤军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对策:后勤编制体制缩、减、并、转,减少军官数额;废除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后勤军官转业、退休制度,建立后勤军官职业化管理和退出现役制度;较大幅度地提高职业化后勤军官的政治、物质、文化、生活待遇,实现服役期间待遇优厚、退役后有社会保障  相似文献   

2.
军官任职资格制度是军官职业化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健全完善军官任职资格制度是建设职业化军官队伍的具体步骤。澄清对军官任职资格制度的模糊认识,为贯彻实施准备舆论条件,必须进一步阐释实行军官任职资格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明确健全完善军官任职资格制度的基本方法,注意处理好几对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3.
俄罗斯军官职业化的进程经历了三个阶段:19世纪六十年代,米留金军事改革打破军官任用中的血统论,以接受军事教育程度作为授予军衔的标准,揭开了俄军军官职业化的序幕;苏联时期,苏军以阶级出身作为选拔军官的标准,军官职业化被作为资产阶级军队的经验予以摒弃;苏联解体以后,新组建的俄军对国防部体制、兵役制度、军官制度等多个领域进行改革,力图在建设职业化军队的进程中实现军官职业化。  相似文献   

4.
建国以来,我国已有近400万人的转业军官队伍。转业军官们大都是优秀青年入伍、优秀战士(军校学员)提干,经历大浪淘沙成长为营团师级、甚至军级以上干部,他们为部队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我国的兵役制度规定,绝大多数军官都要转业到社会主义建设一线工作。不论是营级以下的基层军官.还是师团级中级军官,一旦转业,都将面临人生的重大转型。如何顺利成功地完成这个转型?通过对上千名转业军官的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分析,我们认为,转业军官需要职业生涯规划。从本期开始,我们将邀请长期研究并关注军转干部职业生涯规划的空军转业办公室滕安主任、《中国人才》杂志张圣华编辑,以系列谈心的方式,帮助那些已经转业或面临转业的战友们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相似文献   

5.
常言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军队作为一个武装集团,需要不断地吐故纳新,更新换代,保持自身的活力和战斗力。军官作为军队的骨干,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也要受服役年限的限制。对大部分军官来说,都面临着退出现役、重新安排工作的问题。本文拟对军官复员、转业待遇有关问题进行探讨。我国目前实行的军官转业制,是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国家统一包揽、统一安排工作的一种退役形式,它是供给制的产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军官转业制已显露出诸多弊端。其一,它阻碍了军官的新老更替。由于军官转业时是由国家安排工作,军官转业后的生活待遇,完全取决于转业后的  相似文献   

6.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军官职业化制度,是新时期军队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全面理解军官职业化内涵是进行军官职业化改革的基础。从职业的内涵入手,探究了军官职业化内涵,同时分析了职业军官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军官职业化制度,即应该实行严格的军官员额立法制度、培养军官职业素养、改革军官晋升与淘汰制度、建立与职业化相适应的工资薪金激励机制、完善军官退役安置制度等。  相似文献   

7.
实施军官职业化要求具备的条件,包括适应职业化要求的军官人事管理制度、职业化的士官制度和文职制度,以及雄厚的财力基础。我国要真正实现军官职业化还有一个较长的过渡期。在推行军官职业化过程中,必须客观认识军官职业化作用,统筹兼顾,协调发展,避免改革走入误区。  相似文献   

8.
创新平台     
《东北后备军》2005,(3):37-37
坚持以人为本 做到“四个到位” 切实做好干部转业复员工作;用科学方式加强后勤建设;加强对军队退休党员的管理  相似文献   

9.
依法加强预备役军官队伍建设,是提高预备役军官质量,实现预备役部队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证。自我国组建预备役部队、实行预备役军官制度以来,先后颁布了《预备役军官法》等十余部法律法规,对预备役军官的选拔配备、教育管理、考核奖惩等作了明确规定,为依法加强预备役军官队伍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在实践中感到,由于领导体制、工作机制、管理模式等原因.在依法加强预备役军官队伍建设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倾向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0.
现在,退伍战士服预备役的工作比较落实,而部队在确定军官转业时,不确定转业军官是否服预备役;地方的接收部门只管安排转业军官就业,也不过问服预备役这件事。形成落空的主要原因有;转业干部服预备役的制度没有确立;对转业军官服预备役没有具体的规定和要求;没有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军官预备役的登记、管理工作;有关部门对这项工作不重视,有法不依。  相似文献   

11.
建立军官职业化制度,要围绕军官职业化的特点规律,从加强军官配备、选拔招募、培养使用、考核奖惩、福利待遇和建立退役机制等方面,调整和完善科学规范的干部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2.
军官职业化是新军事革命和市场经济双重背景下我军建设发展的方向,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薪酬制度具有理论与实践的重大意义。根据职业选择利益分析理论与机会成本理论,建立军官职业化薪酬制度,应将利益作为制定军官薪酬制度的重要依据,运用好薪酬的激励功能,从法律上对军官的利益给以保障,同时要加强舆论宣传,提高军人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13.
吴教练  郭大勇 《国防》2005,(8):13-14
随着政府机构精简、企事业和教科研单位改制转轨步伐的加快以及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使预备役军官队伍建设在领导体制、财政负担、待遇落实、“一体化”建设等方面遇到了许多新情况,直接影响和制约预备役军官队伍质量建设的提高。当前,应以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关于进一步加强预备役部队建设的指示精神为指导,切实解决新形势下制约和困扰预备役军官队伍建设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一、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走出双重领导体制“松散化”的困境预备役军官队伍的双重领导体制,还存在着军地之间“合”不起来的问题。改变这种状况,应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实行…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军官队伍建设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也引发了一些值得重视的新情况、新问题。其中,如何引导和正确认识个人前途,正确对待走、留问题,是当前保持军官队伍稳定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更新择业观念,破除“想走不敢走”的心理障碍 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每年都有一批军官转业到地方工作,这  相似文献   

15.
要加强预备役军官队伍的建设.切实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预备役军官体制。笔者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畅通管理渠道 加强组织领导,搞好预备役军官登记.以准确掌握预备役军官工作、家庭等情况,是加强预备役军官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针对当前  相似文献   

16.
1985年,司务长由干部改为战士担任后,出现了队伍成份新、业务素质较差等问题,一定程度地影响了基层后勤建设。近几年来,总部、军区对加强司务长队伍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由于受许多因素的限制,这一问题仍未彻底解决。部队普遍认为,要彻底解决司务长不适应基层后勤建设需要的问题,必须恢复军官司务长,这是加强司务长队伍建设,改变当前基层后勤管理薄弱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7.
张继温 《国防》2005,(10):18-19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和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迅猛推进,预备役军官队伍建设面临的形势和所处的环境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不断深化预备役军官队伍建设的理论研究,建立和完善预备役军官工作的有效机制,对做好军事斗争人才准备,加快提高预备役军官遂行任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一、不断深化预备役军官队伍建设的理论研究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新的实践呼唤新的理论。在新世纪新阶段,深化预备役军官队伍建设理论研究,应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把握好指导思想。预备役军官队伍建设的理论研究,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  相似文献   

18.
杨旭 《国防》2016,(12):41-43
部队现役军官与预编预备役军官队伍建设是一个有机整体,同为我军干部工作的题中之意.新形势下,要着眼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实现强军目标,切实抓好现役部队预编预备役军官队伍建设.一是科学选配,着力提高预编预备役军官队伍建设起点;二是培养开发,着力增强预编预备役军官队伍履职能力;三是集聚效能,着力发挥预编预备役军官队伍职能作用;四是健全机制,着力打造预编预备役军官队伍发展平台.  相似文献   

19.
《国防》1999,(7)
建立并实行军官服役制度,是各国军队规范军官队伍建设和管理的主要方法。由于国情、军情不同,各国军队的军官服役制度从形式到内容也有许多不同。就其共性特点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满足军队建设和作战的需要放在第一位 各国军队的军官服役制度,都是为了满足军队建设和作战的需要。这是建立和完善军官服役制度的基本出发点。 (1)对军官做出明确的界定。从外军军官服役制度  相似文献   

20.
编辑同志: 县(市、区)人武部收归军队两年多来,各项正规化建设都已基本达标。当前,人武部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后勤财务人员“后继无人”问题:一是由于人武部人员年龄老化,老财务人员都基本上达到退休或转业年限。如果再不向人武部输人年轻的财务人员,人武部财务工作将出现“断层”;二是由于人武部现役干部少,各县人武部为保障本单位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