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雷锋精神是指以雷锋的无私奉献精神为核心,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革命精神,雷锋精神以其基本内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大学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梦的接班人和建设者,而大学时期也是塑造青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关键时期。高校作为大学生学习雷锋精神的主要阵地,如何更好地利用高校这个重要阵地去传承、弘扬雷锋精神,如何让新时代的大学生充分将雷锋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尤为重要。通过深刻把握雷锋精神的内涵以及新时代高校传承与弘扬雷锋精神的必要性,提出高校在新时代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的可行途径,能够更好地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觉悟,更好地塑造新时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有效地践行雷锋精神。  相似文献   

2.
我们团是雷锋生前所在团。40年来,我们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把雷锋精神当作“传家宝”,坚持用雷锋精神建团育人,促进部队全面建设不断发展进步。团队先后3次受到国务院、中央军委的通令表彰,被中宣部、总政治部和团中央评为“全国开展学雷锋活动先进单位”,被总部评为训练改革、科技练兵和学习成才先进单位,被军区评为学雷锋标兵团、基层建设先进团和人才建设先进单位,6次荣立集体一、二、三等功。雷锋精神反映了时代要求和人民的意愿。作为雷锋传人,我们始终把弘扬雷锋精神当作政治责任,传了一代又一代。雷锋出在我们团,但他…  相似文献   

3.
雷锋,一个伟大的名字;雷锋精神,一种强大的动力。40年前,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从此,一个在平凡岗位上为人民服务的普普通通的人走进了亿万人的心灵,一种崇高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今天,我们学习雷锋,要与时俱进,像雷锋那样爱国奉献,确立崇高的人生观、价值观。从我做起,多小事做起,从本职做起。为纪念“向雷锋同志习”40周年,本刊采编了一组来自各地的特别报道,分为“雷锋故里学雷锋 与时俱进写辉煌”、“雷锋战友忆雷锋 鲜为人知故事多”、“雷锋精神耀神州 雷锋在听队伍中”、“雷锋精神走出门 外国友人道心声”4个部分,获请大家一读。  相似文献   

4.
雷锋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反映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怎样理解学雷锋,如何进一步发扬光大雷锋精神?传统的做法与人们今天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前所未有的碰撞,时代也向学雷锋活动提出了新的课题。百折不挠弘扬雷锋精神的张绍林的故事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本刊之所以推出这篇通讯,是因为该文提出和回答了新时期发扬雷锋精神的新课题,也为了使我们能在伟大的雷锋精神激励下,阔步小康建设征程,让雷锋精神一代又一代高扬!  相似文献   

5.
47年前,毛主席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从此,学雷锋的热潮在全国掀起。47年来,我们国家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群众性的学雷锋活动却经久不衰,雷锋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青年奋发向上。今天,我们更要将学习雷锋精神与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在弘扬雷锋精神过程中推进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相似文献   

6.
抚顺市望花区,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的第二故乡。雷锋生前曾多次到望花区人武部作过报告,雷锋的思想、精神和事迹教育了望花区人武部一代又一代人。30年来,望花区人武部坚持不懈学雷锋,用雷锋精神育人建部,取得了突出成绩,  相似文献   

7.
<正>60年前,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号召全国人民“向雷锋同志学习”。60载四季轮回、岁月更替,雷锋精神作为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薪火相传、历久弥新,激励引导青年官兵建功强军事业。习主席对弘扬雷锋精神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近日又突出强调:“深刻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实践中感到,贯彻落实习主席这一重要指示,要不断增强雷锋精神的时代感召力、文化亲和力、榜样引领力。一、挖掘雷锋精神的价值深度,  相似文献   

8.
在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作出重要指示。“60年来,学雷锋活动在全国持续深入开展,雷锋的名字家喻户晓,雷锋的事迹深入人心,雷锋精神滋养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心灵。实践证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雷锋精神永不过时。”原总参军训和兵种部政委田永清曾把雷锋精神总结为“十个一”:“一辈子”的奉献精神、“一颗心”的“傻子”精神、“一块砖”的敬业精神、“一颗钉”的学习精神、“一团火”的助人精神、“一滴水”的团结精神、“一线光”的磊落精神、“一把油”的奋进精神。  相似文献   

9.
《解放军生活》2013,(3):20-22
今年3月,是毛泽东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50周年。50年来,雷锋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官兵。在这个特别的日子,我们特别组织了专稿以示纪念。  相似文献   

10.
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优秀品德的集中体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对实践和弘扬雷锋精神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了纠正某些思想认识上的误区,更好地帮助广大民兵和预备役人员立足本职岗位学雷锋,本期特刊登一组言论,希望对广大读者有所启示。 ——编者  相似文献   

11.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深刻指出:“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在不久前发生的抗雪救灾中,有一种自觉行为令我们感动着,有一种民族精神让我们震撼着。它让我们又一次看到了鲜活可爱的新雷锋,又一次看到了光芒四射的雷锋精神!它像催征的号角,激励着我们践行雷锋精神;它像和谐的乐章,回荡在我们华夏儿女的每一个人心中。雷锋精神的价值又一次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得到了延伸,在理念与灵魂的触动中得到了升华。  相似文献   

12.
<正>今年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60年来,雷锋精神成为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部队持续开展学雷锋活动积淀了丰富经验、形成了光荣传统。近日,习主席对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深刻把握雷锋精神时代内涵,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雷锋是在党的哺育下,在人民军队这个“大学校”“大熔炉”中成长起来的伟大共产主义战士,雷锋精神是在火热军营中锻造的伟大精神。新时代如何进一步传承雷锋精神、创新性开展学雷锋活动,需要我们认真思考、深入实践。  相似文献   

13.
“对干渴的人,雷锋精神是一滴水;对饥饿的人,雷锋精神是一粒粮;对寒冷的人,雷锋精神是一缕阳光;对改革大潮中的人,雷锋精神是一片绚丽的虹,是一曲温馨的青春圆舞曲。 ——题记  相似文献   

14.
雷锋这个熟悉而温暖的名字,唤起了亿万中国人的道德热情;雷锋精神哺育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成长,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  相似文献   

15.
与雷锋同行     
正来吧,做一个雷锋的同行者,时代的行动者3月,大地复苏,植物泛青。3月,清澈的天空下,人们传诵着一个熟悉的故事。3月,喧嚣的嘈杂中,人们唤起一个共同的记忆。雷锋,一个小个子的解放军战士,用他22年短暂生命,为国家、为民族留下了时代的永恒精神。近半个世纪,雷锋精神的接力棒传了一代又一代人,形成伟大的时代精神谱系。我们这个时代是"雷锋辈出"的时代。在雷锋为民服务、助人为乐的那个年代,在遥远的西部,在兵团热  相似文献   

16.
谁说雷锋精神已经“过时”?民兵张建忠用自己的实践作了生动回答。雷锋精神,本质上是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党和人民军队宗旨的具体体现。这种精神永远不会过时。最近,江西省委、省政府、省军区联合发出通令,授予张建忠同志为“雷锋式的民兵”的光荣称号。目前,一个学习雷锋、弘扬雷锋精神的活动正在全国各地广泛兴起,愿象张建忠那样的雷锋式模范民兵在祖国大地上大量涌现。  相似文献   

17.
《兵团建设》2011,(4):17-18
在兵团精神的感召、教育和鼓舞下,一代又一代兵团人牢记使命,尽职尽责,在祖国的边疆建起了一片片绿洲、一座座新城。虽然兵团人来自五湖四海,但当兵团精神在他们心中唱响的时候,每一个兵团人都会感到自己与兵团的神圣使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兵团各级干部职工表示,兵团精神就是我们团结奋斗、攻坚克难的制胜法宝,我们要忠实继承、不断丰富、大力弘扬兵团精神!  相似文献   

18.
“珠海”舰于1991年11月21日正式加入人民海军序列,1992年6月6日,被海军命名为“珠海”舰。十几年来,“珠海”舰一代代宫兵在雷锋人生哲学教育的牵引下,自觉在本职岗位上践行雷锋精神,先后带着雷锋精神出访了俄罗斯、美国、秘鲁、智利、阿根廷和印度尼西亚六国七港,把雷锋精神播撒在异国他乡。  相似文献   

19.
“当官当谋国防事,太平盛世重武备。”这是雷锋精神发祥地抚顺市望花区委书记孙连贵为尽心尽职抓好武装工作、竭力支持国防建设立下的座右铭。他虽然没有参过军,也没有带过兵,但对武装事业倾注的一片片深情。办的一件件实事,解决的一个个难题.都会让人们由衷钦佩。他尚武办实事,拥军动真情,使全区的武装工作与建设和谐社会共振,真正地把武装工作落到了实处,使人武部的全面建设不断跃上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20.
永远的英雄     
热爱祖国是兵团人的核心追求,无私奉献是兵团人的精神品格,艰苦创业是兵团人的历史写照,开拓进取是兵团人的时代风貌。半个多世纪以来,一代又一代兵团人在兵团精神的指引下,把沙漠变成良田,把荒漠变成绿洲,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我们选取的这四个故事,为兵团精神作出了生动的注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