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司马法》是一部成书于战国中期的著名兵书。《汉书·艺文志》把它列为《礼类》,称《军礼司马法》。全书共一百五十五篇。汉代以后,这部兵书的许多篇章都已佚失,今本仅存仁本、天子之义、定爵、严位、用众等五篇,共三千三百余字。《司马法》总结了夏、商、周三代的军事制度和战争经验,论述了古代的战争准备、战争指导、战场指挥、兵种部署、兵器配备、天时地利的选择、间谍的使用,军人心理以及治军等问题。历史上人们对《司马法》这部兵书  相似文献   

2.
《司马法》又称《司马兵法》,或称《司马穰苴兵法》。《汉书·艺文志》将它列为《礼类》,称《军礼司马法》。 它成书于战国中期(公元前四世纪中叶)。据司马迁《史记·司马穰苴列传》记载:战国中期,齐威王(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20年)“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日《司马穰苴兵法》。”所以可以说这部兵书最晚也在战国中期就问世,它是齐国大夫们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成的一部名著。 《司马法》在汉代,共有一百五十五篇。汉代以后,许多篇章已散失。至清代,仅存今本《仁本第一》、《天子之义第二、《定爵第三》、《严位第四》和《用众第五》五篇,约  相似文献   

3.
人民解放军共同条令诞生的前前后后包国俊自从有了正规军,就有条令。条令是军队神圣的法规。探寻条令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我国最早的军事条令,首推春秋战国时期的《司马法》。《司马法·严位篇》中,不仅规定了军人的队列动作,而且规定了军队在行...  相似文献   

4.
《司马法》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法》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兵书。司马迁赞誉它是:“宏廓深远,虽三代征伐,未能尽其义,如其文也。” (《史记·司马穰苴列传》)汉代官方对其也是优渥有加,武帝时“置尚武之官.以《司马兵法》选位,秩比博士”(《申鉴·时事篇》)。东汉以来,曹操、杜预、贾公彦、杜佑、杜牧等经学家、史学家、军事家、文学家,都曾以《司马法》为  相似文献   

5.
《孙子兵法》的最有趣之处是,公元前四百年的一本古书,居然对现代的军事、政治事务仍然产生影响,而克劳塞维茨著作的某些部分却已过时。不过中国的军事传统却并非仅仅限于孙子。所谓《武经七书》,即《孙子兵法》、《司马法》、《尉缭子》、《六韬》、《三略》、《吴子》、《李卫公问对》,过去是,今天依然是中国研究的常见课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描述《通典》第148卷载《司马法》的片断里提到的古代阵形。关于《孙子兵 法》提到的古代“奇/正”问题的文献存留的不多,《司马法》是其中的一部。 研读古代战略著作的一个主要困难是许多专用词汇都同技术装备和组织有关,当时可能是以“行话”的方式来使用的,现在早已无人了解其意义,因为它们同古代战争关系密切,而古代战争已经逐渐被人丢开。  相似文献   

7.
墨子是从儒家学派中分化出来的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据《淮南子·要略》载:“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忧而不悦,厚葬靡财而贫民, (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墨子从儒家中分化出来,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有弟子数百。他精通军事,力主“非攻”,提倡“救守”,著有《非攻》、《备城门》等诸篇军事著作,对后人影响很大。尤其是他的社会伦理思想与军事实践相结合而形成的以“非攻”说为核心的正义与人道的军事伦理思想体系,在军事伦理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武经七书》包括《孙子》、《吴子》、《司马法》、《李卫公问对》、《尉缭子》、《三略》、《六韬》等七部兵书,或称《武学七书》,又简称《七书》。它是我国古代军事著作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战争指导者智慧的集中体现和经验总结。《武经七书》对后代军事理论的发展和战争活动,都有过很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古今中外的国家和军队莫不把军事人才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加以研究。在中国军事史上,有过无数次的战争,涌现出众多的军事人才(主要指将帅),留下大量的兵书专著,如《孙子兵法》、《吴子》、《孙膑兵法》、《司马法》、《尉缭子》、《六韬》等等,其中不少章节直接或间接地论述了军事人才问题。在其它一些重要文史典籍里,议论军事人才问题的篇章也很多。因此,对中国军事人才思想的发展作些纵向考察,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对于我们研究今天军事人才问题是有裨益的。纵观中国历代军事人才思想,其主要特征是: 一、充分肯定军事人才在决定战争胜败、国家兴亡的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我国历史上,大凡有所作为的思想家、政治家都认识到“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相似文献   

10.
《管子》一书,相传为春秋时管仲所著,实际上是托名之作。现在流传的《管子》,是西汉刘向整理汇编而成的,原为86篇,后佚失10篇,仅存76篇。《管子》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经济、政治、军事、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是我国的一部著名的古代典籍。它保存了春秋时代以齐国为主的各诸侯国的历史资料,其中也有一些记述中国古代边防的史料。笔者拟就《管子》一书所反映出的边防思想作一初步探讨。一、“安边境,亲四邻”据史籍载,春秋初期尚有列国160多,春秋晚期只剩下齐、楚、晋、秦、吴、越6个大国和10多个中小国家。齐国原是东方大国,在管仲执政期间,国家疆域得到空前的扩张,先后并吞10国。据荀子说,齐桓公并国35;  相似文献   

11.
20 0 0年 1 0月 6日至 1 8日 ,第五届孙子国际研讨会在苏州吴县市举行。来自美国、俄罗斯、日本、法国、加拿大、马来西亚、葡萄牙、印度以及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的政治、军事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人士 2 0 0余名代表 ,围绕“《孙子》与国际战略”展开研讨。从提交的 90余篇论文所涉及的内容看 ,大家最为关注的是《孙子》在未来战争理论中的地位、《孙子》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及其文化价值诸问题。当代军事理论的嬗变与《孙子》所面临的理论挑战 近年来 ,随着高技术在军事领域内的广泛应用 ,科学技术因素在战斗力体系中所占份额越…  相似文献   

12.
《武略》系太平天国对《武经》的改称。宋朝元丰中,以《六韬》、《孙子》、《吴子》、《司马法》、《黄石公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等兵书,颁行武学,称《武经七书》。清朝康熙时,命岁、科两试首题于《论语》、《孟子》中出题,次题于《孙子》、《吴子》、《司马法》中出题,作论二篇;乡、会试亦照此例。因此,书坊即从《武经七书》中抽出《孙子》、《吴子》、《司马法》三部兵书刻印成册,称《武经三书》。《武略》是洪秀全据《武经三书》亲自删改、定名刻印,用来考试武士子的兵书。当时,天国颁行的《钦定士阶条例》规定,武士予必须“攻习真圣主钦定《武略》”。凡省试复试,默写《武略》一节,天试复试也要默写《武略》一节。《武略》一书国内尚未发现。英国伦敦不列颠博  相似文献   

13.
《管子》一书,虽托名于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管仲,但并非出自管仲之手。南宋叶适认为“非一人之笔,亦非一时之书”。近人认为,基本上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作品。《管子》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哲学以及自然科学诸方面,其中有关军事思想的论述可以说是继《孙子》之后,在中国古代军事科学园地里开放出的又一朵绚丽之花。现在仅就《管子》的作战指导思想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一、“明于机数”《管子》在《七法》篇中说:“为兵之数,……存乎明于机数,而明于机数无敌”。所谓“明于机数”,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从大的方面来说,就是要掌握好作  相似文献   

14.
《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也是现存中国和世界军事理论史上最早形成体系的军事理论巨著。《孙子兵法》问世以来,对其军事理论价值和其语言文学价值的研究成果很多。但是,相对而言,对其语言研究还是比较薄弱的。从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篇章结构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有助于正确掌握和评价《孙子兵法》语言研究的现状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正>受大山、大川、沙漠、湖海等天然地理阻隔的客观影响,古代世界各文明在长期的自我生长中积淀形成各具特色的军事思想。其中,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最早成熟,也最为发达。早在先秦时期,便涌现出《军谶》《军势》《司马法》《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吴子兵法》等大量专门总结战争经验、论述作战原则的专业兵书,创造了冷兵器时代军事理论的最高成就。这一点是其他文明望尘莫及的。古代西方、印度、伊斯兰世界没有出现同等意义上的专业兵书。从这个角度讲,也可以说中国古代有兵学,而西方没有。  相似文献   

16.
《孙子兵法)在秦汉时期流传的基本特点是内尊外贬,即统治集团内部对这部兵法高度尊崇,但在对社会的宣传上却予以贬斥。其在秦朝受到禁钢,但在社会上仍有流传,并为农民起义提供过理论武器;以《六韬》、《三略》为代表的政兵书与之分立并互相补充,使中国传统的兵权谋理论进一步完善。西汉对兵书进行了三次整理,对《孙子兵法》的流传有着重要意义。汉代应有《孙子兵法》十三篇本和八十二篇九卷本两种本子流传;汉简《孙子兵法》反映了汉代传本的一些信息。两汉时期注意了对《孙子兵法》思想的阐发,他们对孙子其人其书的评介对后世有较…  相似文献   

17.
《强军之路——亲历中国军队重大改革与发展》(第一卷),收录了中央军委现任和曾任领导的15篇重要文章,内容涉及军事、政治、后勤、装备、军事外交以及诸军兵种建设、支援地方建设等方方面面。该书以翔  相似文献   

18.
《司马法》是我国先秦独具特色的一部极其重要的兵书。它不同于《孙子》、《吴子》等我国古代其他兵学著作,而是搜集、整理和记载夏、商、周三代军事制度的一部专著,不仅涉及到用兵打仗的原则和方法,具有一定学术价值,而且反映了古代的一些军事制度,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这一点在书名上即有所体现。司马是西周、春秋和战国时期最主要的军事主官,在《周礼》中司马属于夏官,又称夏官司马。在先秦,人们  相似文献   

19.
国防观念,是人们头脑中御敌卫国的自觉信念。全民国防观念的强弱,关乎国家安危和民族兴亡。我国古代一些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都懂得居安思危的道理,重视对国民进行“武备”教育。战国时军事家吴起对魏武侯说:“夫安国之道,先戒为宝”,意思是说,使国家能够长治久安的方法,首先贵在提高警惕,无忽无怠。兵书《司马法》中提出了“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的名言。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写了一篇《教战守》,专门论述了“天下虽安,不可忘战”的道理。历史的经验教训也充分证明,朝野国防观念淡薄往往是导致军事失败,国家危亡的重要原因。唐朝在“贞观之治”、“开  相似文献   

20.
《六韬》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兵书,《武经七书》之一,托名姜太公撰,实为战国末期无名氏之作。在军事论理思想方面,《六韬》不仅吸收了先秦兵家及诸子军事伦理思想的精华,又赋以时代道德生活的新内容。它是融前人与时代伦理思想干一炉的巨著,是研究先秦时期军事伦理思想的重要文献。一、民本主义的军事伦理观先秦时期,大多数军事思想家在战争的实践中都体验到:人民群众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孙子兵法·计篇》中所谓“道者,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破,即在于告诫国君与将帅们:只有和人民同心同德,赢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