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韩伟 《军事史林》2016,(11):3-7
中央苏区第5次反“围剿”失败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者畏敌如虎,在仓促率领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中,又消极避战,结果,在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的湘江战役时,险遭覆灭,8.6万余人锐减为3万多人.担任全军殿后的红5军团34师浴血奋战,出色地完成了掩护党中央、中革军委领率机关和中央红军主力抢渡湘江的任务.终因敌众我寡,孤军作战,弹尽粮绝,全师大部壮烈牺牲.  相似文献   

2.
红军远征曲     
红军远征曲(萧向荣词)中央红军,胜利反攻,出发自江西,十二月长征,历尽险山恶水,战胜白军与团匪,冲破了重围,达遍了十一省,行程二万五千里,大小五百余仗,都打垮敌人,计算起来,溃敌四百一十团,英勇的红色的英雄,无坚不摧,终于到陕北苏区,会合红十五军团,...  相似文献   

3.
1934年4月广昌保卫战失利后,中共中央主要领导开始考虑中央红军战略转移问题,并为中央红军撤离苏区进行战略转移着手进行军事经济等准备工作。这方面的准备工作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举棋不定和军事经济准备的酝酿及实施,时间为1934年5月到8月底。此阶段的军事经济准备,既是出于中央红军主力必要时撤离中央苏区的需要,更是出于用武力继续捍卫中央苏区的需要。第二阶段是中共中央最终决定中央红军突围转移和军事经济准备的紧急部署与展开,时间为1934年9月初到10月中下旬。此阶段中共中央最终决定中央红军实施突围转移,并秘密部署与展开军事经济准备的相关工作。中国共产党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中央红军实施战略转移及为此所进行的军事经济准备受到了共产国际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4.
1935年11月19日,红2、红6军团主力1.7万余人由桑植县的刘家坪和瑞塔铺地区出发,开始战略转移;第18师留在根据地担负钳制敌人、掩护主力转移的任务。11月20日,红2、红6军团在张家湾一带突破国民党军澧水封锁线。11月23-28日,红2、红6军团占领展溪,浦市、淑浦、新  相似文献   

5.
☆1935年 11月19日,红2、红6军团主力1.7万余人由桑植县的刘家坪和瑞塔铺地区出发,开始战略转移;第18师留在根据地担负钳制敌人、掩护主力转移的任务.  相似文献   

6.
迎接中央红军到陕北的重要一战劳山战役詹大南1935年10月进行的劳山战役,是著名的直罗镇战役的前奏,是红十五军团献给即将胜利结束长征的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的见面礼。它是粉碎国民党军对陕甘苏区第3次“围剿”的重要战役之一,为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奠基西北...  相似文献   

7.
1934年8月,湘赣苏区的主力红军红6军团奉命西征后,国民党军对苏区大举进攻,根据地越来越小,革命力量遭受重大损失.在这危急时刻,原湘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谭余保组建中共湘赣临时省委,任省委书记兼组织部长,同时组建游击司令部,任政治委员兼司令员,运用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领导了湘赣边三年游击战争,同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相似文献   

8.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遭到失败,中央红军主力被迫从苏区的西南方向突围,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两万五千里长征.在这次战略转移之前的三个多月,中央派出一支部队,举起北上抗日的旗帜,从中央苏区的东部出发,向闽、浙、赣、皖诸省国民党后方挺进.这支部队,就是人们常常提到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  相似文献   

9.
张军贤 《国防》2006,(5):80-82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由于没有能够打破敌人的第五次“围剿”,为了保存力量,建立新的根据地,以开创发展的新局面,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了万里长征。10月17日,彭德怀指挥红三军团担任中央红军右翼,乘弥漫大雾渡过于都河,踏上了漫漫长征路。血战湘江在红军相继突破国民党军的三道封锁线后,蒋介石慌忙调数十万军队沿湘江两岸构筑第四道封锁线,企图将红军歼灭在湘江以东地区。如果继续向湘江行进,红军势必会陷入敌人重围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彭德怀提出应力避与敌人在湘江一带决战,要在灵活机动中消灭敌人,迫使蒋介石改变部署。但是,这个建议被“…  相似文献   

10.
1933年秋,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拉开帷幕,开局之战至为关键。历经洵口、飞鸢、硝石、溪桥、潭头市、资溪桥、浒湾、八角亭等一系列不停顿的战斗,中央红军主力军团辗转于国民党军堡垒与重兵屯集区域,战不得利,守不得势,完全陷入战略被动地位。由于初战不利,继而仍旧坚持御敌于国门之外,严重影响到日后战事的发展进程,最终导致中央红军主力撤离苏区。  相似文献   

11.
王树增 《国防》2016,(5):83-87
1935年1月8日,中央红军各军团均已到达指定位置:红一军团在遵义北部;红三军团在遵义南部;红五军团进驻团溪镇,主力一部驻守羊岩河渡口,另一部驻守瓮安江界河,还有一部驻守草塘;红九军团进入湄潭和牛场地域,与红五军团共同构成遵义东南方向的防线.至此,以遵义为核心,向北延伸100多公里,向南延伸40多公里,向东南延伸80多公里,向东延伸40多公里,中央红军基本控制了黔西北地区南北长约200公里、东西宽约100公里的区域——新的共产党苏区根据地已经呈现雏形.  相似文献   

12.
红四方面军为什么要西渡嘉陵江?近年来,随着川陕根据地历史研究的深入和一些新材料的发现,很多同志认为:红四方面军西渡嘉陵江是为了冲破敌人的“川陕会剿”,策应中央红军长征,进行战略转移。我认为这一种看法是符合历史事实的。从1934年10月起,  相似文献   

13.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是留守红军在南方苏区的斗争。它从一开始到结束都与中共中央的战略相统一。中共中央不仅对游击战争进行了战略思考,而且对其进行了准备与部署。留守红军初期的斗争配合了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中后期的游击战则与中央红军在北方的斗争相呼应,抗日战争爆发后南方游击队适时进行战略转变,坚持了中共中央的抗日统一战线战略。  相似文献   

14.
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大转移——长征。这次战略转移就其主体而言,主要的还是一次军事行动,因此能否选择正确的战略转移方向、  相似文献   

15.
<正>1934年8月7日,由于湘赣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6军团为执行中央赋予的探路先遣任务而离开湘赣苏区突围西征,其间克服各种艰难险阻,纵横5000余里,突破湘赣桂黔四省敌军围追堵截,最终于10月24日与红3军(红2军团)在贵州印江木黄胜利会师。为了这份胜利,红6军团付出了巨大代价,部队从出发之时的9700余人降至3300余人。[1]但是从最后的结果来看,红6军团的行动不仅完成探路使命,更“保存了有生力量,在四川、湖北、贵州广大地区保持了红军的强大政治影响”。[2]  相似文献   

16.
直罗镇战役是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与红15军团结协作,于1935年11月在陕西省鄺县(今富县)直罗镇地区对国民党军的一次歼灭战.此役消灭东北军1个师又1个团,是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后的第一个大战役,彻底粉碎了敌人对陕北苏区的"围剿",扭转了形势,对整个战略全局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毛泽东高度评价说:"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直罗镇一仗,中央红军同西北红军兄弟般的团结,粉碎了卖国贼蒋介石向着陕甘边区的'围剿',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相似文献   

17.
四渡赤水之战;是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在长征途中进行的一次异乎导常的运动战。1935年1月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党中央的统治后,处于战略大转移中的弱小红军,遭到强大敌人的围追堵截,形势非常严重。红军在毛泽东的英明指挥下,以高度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采取大踏步地进退,四渡赤水河,同敌人周旋,迫敌疲于奔命,我红军则争取了主动地位,抓住有利战机,在运动中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终于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妄图消灭红军于川滇黔边界的反革命计划,扭转了危局,取得了战略转移的胜利,为完成伟大的长征奠定了胜…  相似文献   

18.
《军事历史》2006,(7):3
1934年 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领中央党政军机关及其直属部队离开瑞金,开始实行战略转移。红24师和地方部队共1.6万余人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游击战争。 10月17日,中央红军各部队开始南渡雩都河。 10月25日,中央红军顺利通过粤军防线(第一道封锁线),渡过信丰河,向西挺进。  相似文献   

19.
川滇黔边区红军游击纵队的历史回顾刘国语从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在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的直接率领下,胜利完成了伟大的战略转移──长征。在此期间,为中央红军长征胜利作出贡献的,还有一个战斗的英雄集体。这个英雄集体,就是中...  相似文献   

20.
所谓“转兵”,是从战略层面而言的,指改变了之前的战略方向和计划,确定了新的战略方向和计划,而且部队根据新的战略方向和计划展开了行动。以此观之,湘江战役后,中央红军一直保持“西进”的进军状态,并在通道会议前已明确了“入黔”的进军路线。通道会议决定“继续西进”,并未改变红军的进军方向,更没有放弃与红2、6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不宜称“通道转兵”。通道会议后中央红军仍是按照先西进然后北上会合红2、6军团来部署,于是林彪、聂荣臻于1934年12月16日提出了向贵州甚至川南进行大范围机动的“重新布置”建议。随后召开的黎平会议,综合分析李德、毛泽东、林彪、聂荣臻等人的主张,经过激烈争论,最终放弃与红2、6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确定了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发展的战略目标,并正式形成决议,所谓“转兵”问题终于得到彻底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