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7年“七·七”事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强烈反响。由于各国政府和各阶层人士所处的地位和利益不同,因而各自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和对策:德、意法西斯政府极力支持、怂恿日本扩大侵华战争;英、美等帝国主义大国采取“不干涉”政策;各国共产党及人民群众积极支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  相似文献   

2.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空前浩劫。大战的爆发,虽然源于帝国主义争霸,但主要是一部份帝国主义国家,即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发动的。它们首先点燃了侵略的战火。同时,由于英、法、美等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国家未能协调行动,同苏联尽早结成坚强的反法西斯同盟,在最初阶段未能制止法西斯发动的局部侵略战争扩大为空前激烈的世界大战。关于世界大战的起因,世界各国史学界已发表大量著作和文章进行论述。近年来,令人注目的是制止大战的可能性问题。探讨这个问题一般都涉及到西方国家的绥靖主义和30年代苏联对外政策的研究。但是为了突破单纯尽限于国际关系  相似文献   

3.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三个法西斯国家在战略上的关系是,一方面既有一串政治军事同盟条约,另一方面又有剧烈的矛盾以及由此引起的深刻危机。这里反映出它们的战略目的,既有共同性,又有特殊性,而特殊性恰恰是最本质的方面。本文着重对它们的特殊性作一剖析。德、意、日发动战争的共同性是,扩大侵略,瓜分世界。它们为此而先后签订的条约有:1936年10月25日,德、意签订的被墨索里尼称作“柏林——罗马轴心”的正式协定。这个协定的中心内容是,德国承认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德、意两国在多瑙河流域和巴尔干半岛  相似文献   

4.
100年前,中国军民在京津地区奋起抗击英、美、德、法、俄、日、意、奥等8个帝国主义国家联军的野蛮入侵,在中国近代史上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悲壮乐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帝国主义列强横行霸道,操纵着中国的经济、政治;封建统治者丧权辱国,勾结帝国主义残酷压榨中国人民;国家积贫积弱,社会战乱不已,民族灾难深重,人民饥寒交迫。为救国救民  相似文献   

5.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既是亚洲、太平洋地区的主战场,也是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重要战场。中国抗日战争由独立抗战开始,进而参加同盟国对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作战,始终把日军的陆军主力牢牢地牵制在中国战场,使之无法集中力量向北进攻苏联或向南同英美作战。这是中国人民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重大贡献。首先,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发展,打破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北进”计划,使苏联避免了两线作战。  相似文献   

6.
19世纪20年代末,世界形势出现了新的特点。一方面,全球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使帝国主义体系中的一切矛盾更加尖锐,法西斯主义在德、意、日等国兴起,战争危险日益增长。另一方面,社会主义苏联通过贯彻新经济政策和军事改革计划,经济得到恢复,政治日趋稳定。但是,世界形势的新特点并没有改变社会主义苏联处在帝国主义包围之中的基本格局。苏联在经济技术方面仍然很落后,与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间  相似文献   

7.
100年前,由英、美、德、法、俄、日、意、奥等8个帝国主义国家组成的联军围攻天津,天津军民奋起抗击,同侵略者展开了气壮山河的浴血战斗。八国联军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给天津人民,给整个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中国人民奋起抗争,揭开了20世纪中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的序幕。  相似文献   

8.
<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不仅没有确立持久的和平,反而孕育了新的战争危机。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大爆发,动摇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基础,使得帝国主义的矛盾激化,帝国主义全面危机加剧,为法西斯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1922年10月,意大利发生法西斯政变,墨索里尼上台出任首相。1933年1月,希特勒在德国上台,建立了法西斯统治。1935年10月,意大利发动了侵略阿比西尼业的战争,1936年又伙同德国武装干涉西班牙。1936年,德国重占莱茵兰非军事区。1936年10月,德、意签订《德意轴心协定》,结成"柏林—罗马轴心"。11月,德、日签  相似文献   

9.
今年是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和中国人民以义和团的形式开展反帝爱国斗争100周年。一个世纪以前 ,英、俄、日、德、美、法、意、奥8个帝国主义国家联合发动了帝国主义侵华史上规模巨大的一次战争。为反对外来侵略 ,中国以农民为主体的义和团运动迅速崛起 ,同侵略者展开了气壮山河、英勇不屈的战斗 ,震憾当时的中国和世界。这场悲壮的反帝爱国斗争 ,虽然最后在中外反动派的联合进攻下被绞杀了 ,但它的伟大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与此同时 ,它也暴露出农民阶级不可克服的历史局限性。这些都给后人以多方面的、深刻的历史启示。中国人民不可…  相似文献   

10.
美国海军正在加紧努力吸引国际合作者,以便为“海上战区弹道导弹防御系统”(TBMD)的研制、生产制定一个合作计划。目前已参与或希望合作的国家有美、日、德、意、荷、加、西班牙和挪威等八国。  相似文献   

11.
营救“盟军”飞行员脱险记彭光楣1944年,结成侵略集团的“轴心国”德、意、日正处于总崩溃的前夕。作为同盟国之一的美国曾派出多批架次飞机,对侵占武汉的日本侵略军进行频繁的轰炸。日军如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这年12月15日(农历冬月初一),虽是隆冬...  相似文献   

12.
1933年夏天,蒋介石在美、英、法、意等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调集百万大军对红军和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大规模的“围剿”,直接用于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兵力就有50万。蒋介石采取堡垒主义方针和步步为营、四面合围的战略,委任顾祝同为北路军总司令、何键为西路军总司令、蒋鼎文为东路军总司令、陈济棠为南路军总司令。9月中旬,蒋军开始向中央革命根据地推进。陈济棠早年跟随邓铿参加国民革命,后来成为广东的实力派,号称“南天王”,曾有“广  相似文献   

13.
光纤制导导弹是近几十年来涌现的新式兵器,至今仍处于发展阶段,但自80年代初期以来,德、法、意三国就联合研制称作为“独眼巨人”的光纤制导导弹,目前已进入应用研究的后期冲刺,可望21世纪初期投入使用。  相似文献   

14.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比,有许多不同的特点,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自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后,到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8月1日和3日,德国分别向俄、法宣战,4日,英国对德宣战。6日,奥匈对俄宣战,23日,日本对德宣战,前后不到两个月就全面爆发了。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却经历了一个由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的过程。从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东北制造“九·一八”事变,燃起第一把侵略战火,到1935~1936年意大利武装侵略阿比西尼亚和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再到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相似文献   

15.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日、德、意法西斯先后挑起的局部战争而逐步扩大为一场世界范围内的大战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侵华战争是日本世界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首要步骤。日本侵华战争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至1945年9月2日签字投降为止,整整延续了十  相似文献   

16.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文化方面的渗透和侵略。美、英、日、法、俄、德、奥(地利)、葡等帝国主义都曾大肆掠夺、盗窃我国古文物,次数之多,数量之大,涉及之广,手段之卑鄙,实为世界史上所罕见。△驰名中外的圆明园,曾经集中了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之珍品,世人誉为“万圆之园”。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大肆抢劫3天,无数金银珠宝、艾物古玩和珍贵的图书典籍被一抢而光。10月18日,英法联军又放火将圆明园烧成一片瓦烁。自  相似文献   

17.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马里兰”号战列舰与在各大洋上不畏艰辛、英勇奋战的美国海军舰艇一起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海上战役的胜利,最终与盟军一道彻底击败德、意、日法西斯。同时,美海军也赢得了美国政府的信任与重视。二战后,美海军舰艇借助不断涌现的先进技术优势,取得了巨大发展,其重要的体现是各种新型  相似文献   

18.
“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所以 ,为人处世还是留一点“愧意”才好 ,尤其是在我们这个“厚黑”哲学渊远流长的国度。留点“愧意” ,就是要头脑清醒 ,正确认识自己 ,知道自己有哪些短处、弱点 ,明白自个到底能吃几碗干饭 ,能有多少斤量。劳苦功高的廉颇老将军 ,正是心中存了些许“愧意” ,知道山高水低 ,才不惜屈尊降贵向一个“儿童团”负荆请罪 ,留下“将相和”之千古美谈。留点“愧意” ,才不致于恃才傲物 ,狂妄自大 ,老子天下第一。初唐四杰之一、才高八斗的杨炯 ,正是“愧意”未泯 ,才有了“耻在勃后 ,愧居卢前”的还不算太离谱的自我评价…  相似文献   

19.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南斯拉夫是一个特殊的战场。这里,抵抗运动的规模远远超过其他欧洲国家,因此法西斯占领军的表现也更加残忍和疯狂。从1941年开始,德、意和其他仆从国军队相继对铁托领导的南斯拉夫游击队发动了4次“围剿”,但是游击队顽强地熬过了最艰难的时期。进入1944年,游击队变得比以往更强大了。  相似文献   

20.
“德”与“得”音同形近,但字义相差甚大。“德”即道德、品行、素养、修养。人的品德至关重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今天,“德”的分量不可小视。“得”是获取、占有、达到之意。正当劳动所得,无可非议值得尊敬,可怕可憎的是非法所得。作为党员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自律之心,明白“德”与“得”的区分。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这样计算“德”与“得”这个人生道德能量的转换:“我每天上百次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包括活着和死去的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报偿我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