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影片《周恩来》里有这样一个镜头 :周恩来为人民群众解决了困难后 ,人民向他表示感谢 ,他总是对大家说 :“这都是党和毛主席让我这样做的 ,你们要感谢 ,就感谢党 ,感谢毛主席 !”其言语 ,充分表现出周总理那千秋照人的高尚品质和对党的赤胆忠心。然而 ,如今一些党的干部 ,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 ,无论是台上台下 ,还是茶余饭后 ,常常听他们说他们对得起谁 ,谁是他们一手提拔起来的 ,谁得以他们的推荐才被委以重任等等。有位机关科长 ,就常对他的一个兵说 :好好干 ,过两天我给你要个党表 ,年底我给你个三等功 ,过两年争取给你弄个提干的名额………  相似文献   

2.
荣森芝 《国防》2003,(9):42-42
加强海上民兵民船动员建设是充分发挥人民战争优势,打赢高技术战争的重大战略举措。近年来,各级对海上民兵民船参战支前准备非常重视,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由于受现行“谁出人出船谁出钱出物”保障机制的制约,海上民兵民船动员建设中一些亟待突破的重点难点问题,还停留在理论研究和试点探索的层面上,与军事斗争准备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我认  相似文献   

3.
小A近年交了不少朋友,先先后后恐怕不下二三十人。我向他讨教交友之道,他的回答令人惊讶:“我交的多是‘一次性朋友’,他能帮我的忙我就认他是朋友,不能帮忙就到此结束……”原来是这样! 像这样交朋友的人现在恐怕不只是这位小A。看到谁一时有权就巴结谁,看到谁一时对自己  相似文献   

4.
作为基层领导,在基层“两防”工作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不是本单位出现的问题,上级却仍然要求针对同样问题搞好教育整顿。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一人生病,大家吃药”。部分同志对此很不理解,甚至持反对态度。有的同志认为:“只能是谁生病谁吃药。如果一个人得了病,让所有的人都跟着吃药,不仅会造成药品的浪费,而且也有损正常人的身体健康。”有的同志觉得:“在法制社会里,主要靠法律约束人的行为。一个人触犯法律,自有法律制裁,其他人不可代其受过。处理一个单位或一个人的错误行为也应遵循这样的原则,  相似文献   

5.
人武部移交地方后,常常听到一些在省军区、军分区工作的同志说:在人武下部中有一种“离心倾向”,疏远军事机关,光靠地方一头。我认为出现这种倾向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我们自己有了“离心  相似文献   

6.
姜炜 《政工学刊》2014,(10):36-37
思想观念是人的头脑世界里的一片重要领域,是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谁能掌握这个领域的主动权,谁就能控制部队。然而,在这片看不见摸不到的空间,常常进行着你死我活的争夺,即“头脑中的战争”。作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者,我们当仁不让要为党组织夺取并且坚守这一阵地。  相似文献   

7.
幽默与笑话     
越抹越黑 晚会上,一位妇女在引吭高歌。一位来宾对身旁的男子说:“唱的是什么呀。这么难听。你知道她是谁吗?” “是我妻子。” “噢,对不起。我认为是这歌写得不好,不知出于什么人之手?” “是我写的。”  相似文献   

8.
王冰 《政工学刊》2004,(9):59-59
鲁迅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每一种身份就是一种‘面子’,也就是所谓的‘脸’,这‘脸’有一条界限,如果落到这条线的下边去了,即丢了‘面子’,也叫做丢‘脸’。”俗话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除了不知廉耻的外,一般人总是爱“面子”、要“面子”和争“面子”的,问题在于应该要什么样的面子,怎样才算有面子。时下,一些人在“面子”问题上,常常把握不住界限,结果好“面子”好了个“灰头土脸”。不妨粗列三条:要“面子”疲于应酬。人是社会的人,必要的应酬,本来无可厚非。但有的人为了显示“体面”搞攀比,今天你拉我“小撮”,明天我就…  相似文献   

9.
春秋时期,晋平公有一次向大夫祁黄羊征求意见。问:“南阳缺个县令,你看谁可以担当此任?”祁黄羊想了一下回答说:“解狐这个人最合适不过了。”晋平公很惊讶,问:“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说:“您问的是谁可以担当县令,并没有问谁是我的仇人啊。”晋平公点点头,于是下令派解狐去南阳担任县令。又有一次,晋平公向祁黄羊征求意见,问:“你看目前谁可以  相似文献   

10.
当前,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全党全军深入开展,准确把握党的群众路线科学内涵,必须厘清党员干部要“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和“我是谁”这四个逻辑问题,才能科学地指导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这既是确保活动取得良好成效的客观要求,也是新形势下丰富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1.
问:一个战士在日记中写道:“我很孤独,在排里几乎没有朋友,没有人能够理解我,谁也不帮助我,谁也无法帮助我。我整日默默无语,很少与人说话,战友们似乎从未注意过我,甚至根本就意识不到我的存在。我也需要友谊,需要倾吐心中的苦闷,也需要被关心。可我有的,只是深深的孤独。我再也不能忍受这份煎熬了!我活得太累了!”  相似文献   

12.
该感谢谁     
近读宋史 ,被宋代名相王旦不行“授爵公朝 ,感恩私室”的做法所折服。王旦在担任宋代丞相期间 ,提拔使用了很多人 ,可直到他去世以后 ,有些人还不知道自己是被王旦提拔起来的。王旦曾在生前向著名词人范仲淹解释自己为什么提拔使用人而不让别人知道是自己所为 ,他说 :我提拔使用人 ,只是为国家遴选人才 ,何必让那些被我提拔的人来感谢我私人呢 ?王旦这种不行“受爵公朝 ,感恩私室”的做法 ,以及国而忘家 ,公而忘私的精神 ,值得今人深思和借鉴。现在有些单位的党组织在干部调整后不久 ,就会听到某某是谁提拔起来的 ,某某是谁提名 ,某某是谁的…  相似文献   

13.
据报载,前不久俄罗斯第一副总理涅姆佐夫在一次演讲中对俄新闻界呼吁:不要谩骂自己的国家.他认为,在报刊上经常登载文章谩骂自己的国家会把投资者吓跑,从而影响俄罗斯吸引外资.他批评一些人:“在这里,谩骂自己的国家似乎成了一种勇敢的表现.要是有谁说国家的好话,就会被认为是溜须拍马.”  相似文献   

14.
记得小时候,父母带我串门或家里来了客人时,每当自己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大人们总是悄悄地扯扯我的袖子以示提醒。这是善意的批评、无声的警告。然而,现在这种“扯袖子”的事却渐渐少了,不少人习惯于当“好好先生”,奉行“好人主义”,人与人之间甚至开始忌讳起“扯袖子”的事:扯上级的袖子怕穿小鞋,扯下级的袖子怕丢选票,扯同事的袖子怕伤感情,扯自己的袖子怕失脸面。所以不但自己不扯,而且反对别人来扯,谁扯就认定是谁跟自己过不去,对其耿耿于怀,于是便多了些“抬轿子”的。所谓“抬轿”就是溜须拍马、阿谀奉承、讨好卖乖,…  相似文献   

15.
西藏印象     
“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 ,是谁留下千年的期盼……”西藏 ,古老而神奇 ,多年来一直令中外文人墨客叹为观止 ,留连忘返。去年 3月 ,我有幸踏上了这块梦寐以求的土地。天蒙蒙亮 ,飞机就起飞了 ,经过近 2小时的飞行 ,当我还在迷迷糊糊闭目养神时 ,不知谁叫了一声 :“快看 ,雪山 !”我立刻来了精神 ,急忙向外看 ,只见机窗外面白雪皑皑 ,群峰连绵不断 ,千沟万壑尽收眼底 ,久居都市的我立即被眼前的奇特景象吸引了。飞机在大家的欢呼声中降落在西藏的贡嘎机场 ,第一次踏上“世界屋脊” ,我的心情也格外激动 ,小步快跑奔出机场 ,想亲自领略一下青藏高…  相似文献   

16.
曾经有一个笑话说,某村有——人十分骄横,无人敢惹。后来终于有人忍不住偷袭了他一把.这个人便四处寻找袭击者。一天,他揪住一个弱小的人问,“是不是你袭击了我?”那个人战战兢兢地回问:“你是谁啊?”那个蛮横的家伙很生气:。不认识我,你还想不想混了?全世界有不认识我的吗?”  相似文献   

17.
在战争史上,一支军队对于天候地理的适应能力如何,常常成为这支军队战斗力强弱和胜败的因素之一。这种情况,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都是屡见不鲜的。所谓天候地理,即古人所说的“天”和“地”。在《孙子》兵法中解释为:“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①这些都是属于客观环境和客观条件,它们都存在着利弊不同的两个方面。在战争过程中,谁能适应它们,谁就有可能立于主动或取得胜利;谁不适应它们,谁就要陷入被动或归于失败。  相似文献   

18.
王朔于1999年11月1日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我看金庸》一文,把金庸小说与香港的“四大天王、成龙电影和琼瑶电视剧”并列为“四大俗”;并说金庸很不高明地虚构了一群中国人的形象,使世界误以为“这就是中国人的本来面目”。读完此文,我既为王朔的勇敢之举击掌叫好,也为他可能遇到麻烦而担忧。你王朔也是功成名就老大不小的人了,批谁不好,为什么偏偏去批金庸呢?又没谁硬逼你读金庸小说,“实在读不下去”,也犯不着捏着鼻子硬读。把心中的怒气在报纸上登出来,不是太傻了吗!要是“金大侠”一气之下把你告上法庭,再索赔精神损失费1000万,看你…  相似文献   

19.
王冰 《政工学刊》2009,(2):29-29
“女人也是人”、“名人也是人”、“医生也是人”、“老师也是人”、“教授也是人”、“科学家也是人”、“领导也是人”……而今,“XX也是人”的表白、呼喊、辩解不绝于耳。古希腊,有个敢向亚历山大大帝叫板“不要挡住我的阳光”的犬儒派哲学家叫第欧根尼,他常常大白天点着灯笼满大街吆喝着“我在找人”。不知这位自诩为“宇宙公民”的犬儒,若知今人争着抢着往“人”堆里扎会作何感想。但把种种“也是人”拿出来在阳光底下晒一晒,确能看出层次和境界的高低不同来。  相似文献   

20.
抗击“非典”时期,领导批评人最多也最严厉,有的批评还显得有点过火。但被批评者绝大多数都能正确对待,没有因此而产生矛盾和对立情绪。一位朋友曾深有感触地对我说:“批评是最大的关心。”假如“非典”能让人们都明白,“批评是最大的关心”,那真要感谢“非”典。如果没有非典,在批评“”“与自我批评难以开展的情况下,谁”能承认批评是最大的关心”这个人“生的基本道理呢?批评是最大的关心,有人或许对此还有异议。但细想一想,人之一生,尤其在青少年时期,谁对自己批评最多,除了父母就是老师。实践证明,父母对儿女的爱,老师对学生的爱,是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