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近代兵役制度演变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兵役制度是从清代八旗、绿营世兵制 ,湘军募兵制逐渐孕育、酝酿中初创的。袁世凯在参照中外兵役制度的基础上 ,提出北洋新军兵役制度 ,具有募兵制与征兵制结合的性质。北京政府时期 ,对北洋新军兵役制度加以改进 ,提出北洋陆军兵役制度 ;国民政府时期 ,以中外兵役制度为借鉴 ,提出义务兵役制度。这种逐步的传承、改进 ,反映出 1 840年至 1 949年期间中国兵役制度走向近代化的曲折历程。  相似文献   

2.
北洋六镇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后,清政府有感于清军战斗力的衰弱,决定仿西洋之法编练新军。起初,派广西按察使胡燏棻在天津附近的小站组织实施,所练新军命名“定武军”,聘请德国人为教官。次年改派袁世凯督率训练,更名为“新建陆军”。戊戍政变后,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荣禄奏设武卫军,将袁世凯之新建陆军改编为武卫右军。1901年,袁世凯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人们也就把他的武卫右军改称“北洋新军”。  相似文献   

3.
清末,随着武器装备和训练的近代化,清军军服也由旧式戎衣向西式制服转变。经过自强军、新建陆军军服的发展,1903年北洋常备军军服初步具备了近代西式军服的雏形,标志着中国军服由冷兵器时代向近代火器时代的转变。在此基础上,清廷于1905年正式在全国范围内颁布了西式陆军军服制度。1905年新军服制的制定,是清末军事近代化建设的重要成就和近代军事体制在中国确立的标志之一,对近代中国军事、社会发展都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清代,自1644年入关到1912年覆亡的近二百七十年间,其军制经历了三个阶段:八旗绿营,勇营,近代陆军。本文拟对它们的演变,各自的特点利弊,作一评述。 一、八旗和绿营 八旗和绿营是清朝的基本武装力量。随清朝统治二百多年。 八旗是旗人军事、行政、社会合一的组织。以军事为主。它有满洲、蒙古、汉军三类,  相似文献   

5.
论自强军     
十九世纪末,在江南出现了一支新式陆军——自强军。它同出现在北洋的新建陆军一起,成为中国第一批近代化的陆军。对这支当列颇受中外舆论称赞的军队,却很少有专文论及。本文拟就自强军建军的历史背景、发展演变、军队特点及其历史作用予以初步的探讨,以期求教于各位。一自强军走上历史午台是洋务运动以来陆军近代化缓慢发展、变化、积累的成果。自同治初年起,清政府以“强兵”的军事目的为主发起洋务运动。在几十年的过程里,虽然较海军来说,陆军近代化进程相对缓慢,但还是有了不少变化。  相似文献   

6.
冯玉祥是从北洋军中普通一兵“起家”的高级将领,又是反抗北洋军阀“发家”的有代表性的军人。笔者认为冯玉祥在北洋时期的治军颇具特点,是对北洋军的“变异”。本文探讨其“变异”的原因,并指出冯玉祥治军存在着家长制的弊端。  相似文献   

7.
晚清陆军向近代化嬗变述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论述了晚清陆军向近代化嬗变的整个过程 :由于经制兵八旗和绿营的衰败 ,于 1 9世纪 5 0年代初产生了另立新章的湘军 ,并于 6 0年代初衍生了率先全部装备洋枪洋炮的淮军。 6 0年代至 90年代初 ,部分八旗兵、练军和防军 ,在武器装备和训练方面实现了近代化。中日甲午战争以后 ,决定变革军制 ,编练新式陆军 ,实现全面近代化。本文还论述了晚清陆军实现近代化的若干特点。  相似文献   

8.
川军兴衰录     
商豫 《军事史林》2010,(6):35-39
二刘争霸 1910年,清政府废除绿营制度,建立新军,规定全国共编练三十六个镇(师)。四川因省区较大,兼控康藏地区,因而成立了第十六、第十七、第十八个镇。为适应编练新军的形势,四川省相继设立了武备学堂、陆军小学堂、陆军速成学堂、陆军讲武堂等  相似文献   

9.
纵观袁世凯(1859年至1916年)一生,大致可以分为4个重要阶段:驻军朝鲜,出任清廷驻朝鲜全权代表,个人才华得到了展示,引起了朝野的广泛关注;小站练兵,成为威震一方的新建陆军统帅;投靠慈禧太后,出卖康有为、谭嗣同等人,借此获取晋升之资,一跃成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再授外务部尚书、军机大臣;罢官回籍后东山再起,先后出任清廷内阁总理大臣、民国临时大总统、正式大总统,直至帝制自为、黄袍加身,自己将自己逼上了众叛亲离的绝路。  相似文献   

10.
目前学界对新建陆军进行专门研究的论著很少,多数是在研究中国晚清军事变革、北洋集团等问题时将其作为起源或背景加以概述。因此,总体而言,新建陆军研究还不够细致深入。这种研究现状似乎同新建陆军的历史地位并不相称,值得思考与改进。  相似文献   

11.
晚清以来原有的八旗和绿营体制已经全面腐朽崩溃,在国内外局势日益危急的情况下,清廷开始依靠地方力量举办团练。在军事权力下移的过程中,以湘军、淮军为代表的私人化军队从内部威胁着清王朝的统治。袁世凯去世后,北洋军阀主要分裂为皖、直、奉三大派系,军队私人化问题愈演愈烈。而早期以北洋军阀为主要革命对象的国民党经历了从照搬英美军队国家化,到策动军阀武装斗争,最后到以俄为师的过程,对使用政党力量统领军队的方式进行了初步探索,虽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仍重蹈军队私人化的覆辙,而走向彻底失败。  相似文献   

12.
军需教育近代化是晚清以来实现国家军需独立的主要途径。1903年清廷在保定的北洋陆军速成学堂内开设经理科,拉开了军需教育近代化的序幕;此后又通过设在保定的陆军军械经理师范学堂、陆军经理学堂、陆军军需学堂,接续推动军需教育。辛亥革命之后,南京临时政府创办中央陆军军需学校,初步开创了学员班、学生班两种军需教育模式。南北共和告成后,张叙忠随中央陆军军需学校迁入北京,建立了北京陆军军需学校并任校长。北京陆军军需学校通过健全教育制度、严肃校风校纪,在招生和人才培养方面多措并举,为陆海军培养了大批军需专业人才。1920年代,因北京政府财政日益困难和当局需求之变化,张叙忠接连修订《陆军军需学校条例》,积极调整办学思路,推动办学之转型,使得陆军军需学校在风云激荡的岁月中得以继续运转,军需教育之近代化亦得以继续进行。  相似文献   

13.
曹军 《当代海军》2007,(4):74-75
说起北洋舰队,在大家的记忆里面,最为熟悉的就是中日甲午海战,丁汝昌、邓世昌这些历史人物已经深深刻在我们的记忆中。可是不为世人所知的,早在甲午海战之前,北洋舰队曾经两次访问日本,而这两次访问不仅引发出很多意想不到的故事,而且对日本给予很深的刺激,这种刺激某种程度上对于甲午海战的结局也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北洋舰队初访日本,中国水兵与  相似文献   

14.
清代都司,源于明代。都司卫所与绿营兵相辅相成,构成清初以汉族为主的军制内容,是清初汉族武官升迁调转的必要途径之一。清初在全国设置二十个都司。通过考察清代都司设立的背景、清初各省都司官设置及掌印都司的任命情况和特点,分析清初都司与绿营兵的关系,探索清代都司去军事化及衰落的大势,以及在清初军事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把握明清时代都司系统的发展以及明清军事发展都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上世纪30年代中期,在江苏镇江北五省会馆旧址和北固山甘露寺两处地址上,出现了一所军事院校,人们惊奇地发现,这所新建的军事院校颇与众不同,大门上方赫然挂着“电雷学校”的牌子,仿佛是一所陆军学校,而里面走出来的学生却又穿着清一色的海军军服。在当时的人们眼里,这是一所神秘而奇特的学校。其实,这所学校的奇特之处还不止这些,关于它的创办人欧阳格,至今还留着解不开的谜团。  相似文献   

16.
清末北方军事集团,前后有两个界定:一是洋务运动时期以李鸿章为首的“北洋海军军事集团”;二是新政时期至北洋前期以袁世凯为首的“新建陆军军事集团”。二者前后并没有直系的承接关系。但他们在创办军事教育方面都做出有目共睹的成就,促进了中国教育,尤其是军事科技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也应该看到,由于军事集团创办并掌握教育主导权,导致教育的集团化和教育的私人化,形成中国军队派系对立,是最终促成近代中国军阀割据局面出现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意大利元帅     
意大利元帅设立于墨索里尼执政时期,分为两级四种.其中以最高帝国元帅军衔为最高,其次为陆军元帅军衔、海军元帅军衔和空军元帅军衔.其中陆军元帅军衔和海军元帅军衔设立于1924年;空军元帅军衔设立于1 933年;最高帝国元帅军衔设立于1938年.所有这四种元帅军衔均于1 946年取消.在意大利设立元帅军衔期间,共有2人被授予最高帝国元帅军衔,13人晋升陆军元帅军衔,1人晋升海军元帅军衔,1人晋升空军元帅军衔.13位陆军元帅中,7人是一战期间功勋卓著的军事统帅或高级将领;2人因第二次埃意战争晋升为陆军元帅;4人在二战期间晋升为陆军元帅.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陆军学堂,发韧于19世纪70年代的晚清社会。它随着新型军事工业的创办而产生,并伴着军事改革的进程而发展,其广为建立则在清朝甲午战败后。由于中国近代化海军覆灭,清廷统治阶层内部的有识之士们继而把“强兵富国”的注意力转向兴建新式陆军。陆军学堂的兴起作为清末军事近代化活动中的一个新事物和大事件,虽然行程坎坷举步艰难,但是毕竟对于整个国家的军事教育近代化以及民族和社会心理起到了不可轻视的影  相似文献   

19.
1904年4月,巨舰“海天”号在舟山鼎星岛海面触礁损毁,酿成近代中国海军非战海损的最惨重事故。甲午战败后不久,清政府决定重建北洋舰队,于1896年向英国订购了2艘钢甲巡洋舰,分别命名为“海天”和“海地”(后改称“海圻”)。1899年,两舰建成归国,成为新建的北洋舰队主力战舰。“海天”和“海圻”  相似文献   

20.
张作霖是民国初奉系军阀首领,1927年在北京就任北洋军政府陆海军大元帅,并组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最后一届内阁,成为北洋军政权最后一个统治者.就是这样一个权位显赫的大人物,给家里人定下的规矩却不少,不许妻妾干政,更不许她们包庇亲友,严格要求子女,不许他们仗势欺人,在治家方面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