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民经济动员管理体制不仅关系国民经济的平战转换能力,而且关系“四化”建设速度的高低和综合国力的强弱。研究经济动员管理体制设置,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本文在论述国民经济动员的内涵和体系、国民经济动员管理体制的界说和内涵之后认为,国民经济动员管理体制设置应遵循以下主要原则:一是管理决策权高度集中原则。二是平战结合、军政结合原则。三是精干高效原则。依据此原则,我国经济动员管理机构体系,可以按“两性四分支”形式构建。  相似文献   

2.
柳林  秦华  何开绪 《国防》2003,(8):61-61
国民经济动员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协调发展,一方面,要坚持“军民兼容、平战结合”的原则,以有限的投入产生国防与经济建设双重效益;另一方面,国民经济动员建设要不断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主动革旧推新,保持动员活力。“军民兼容、平战结合”是我国经济动员工作的重要原则之一,是指国家把进行国民经济动员准备工作统筹纳入到整个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使国民经济动员准备尽可能做到平时与战时相衔接,军用与民用一体化。“民为军用”是世界上多数发达国家的共同做法。美国《国家安全战略》认为,未来工业战略必须  相似文献   

3.
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对一国战时经济动员的主要对象、规模以及速度与方式都有很大的影响。我国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与现代局部战争的动员要求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在调整我国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战时经济动员的要求。而要做到这一点,从根本上讲,要在我国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中解决好“效益原则”与“安全原则”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4.
国民经济财力动员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界定了国民经济财力动员能力的涵义,提出了建立国民经济财力动员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设计了国民经济财力动员能力评价指标和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5.
新形势下国民经济动员工作必须确立一体筹划的思路,体现“精、细、准”的要求,强化信息主导的理念,提高动员工作的科技含量。同时,要坚持依法动员的原则,构建军地联合动员模式。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动员的主要任务是由保障全面战争、核战争需要转变为保障高技术局部战争需要。其主要特点是:必须以局部经济动员为重点;必须突出高技术动员;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应变力;必须以提高快速反应能力为中心任务。新时期国民经济动员对管理体制的要求是:把健全组织机构作为加强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首要任务;把“军民结合、平战结合、虚实结合”作为加强国民经济动员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把协调四个关系作为完善管理体制、健全运行机制、提高动员效率的关键环节;把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强有力的调节体系作为加强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7.
国民经济动员管理体制是为提高国民经济动员能力,达成国民经济动员目标,对国民经济动员对象和行为进行调整规范的组织和制度。我国国民经济管理体制较之资本主义国家,由于所有制关系的不同,其管理目的、管理方式也不一样。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动员管理体制,应遵循效益最大化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利益关系原则和党的领导原则。目前,主要是要理顺产权关系,把企业推向市场;改革分配制度,强化利益激励机制;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宏观调控体制。  相似文献   

8.
协调功能:“宁波模式”组织设计的独特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协调功能是国民经济动员组织体制的重要功能之一,它制约着国民经济动员其他功能的实现及发展方向。浙江省宁波市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在实践中勇于探索,形成了“一个协调、三个为主”的“宁波模式”。在这一模式中,协调是核心,政府经济管理部门、行业与企业是协调的对象、是协调作用的平台。“宁波模式”启示我们,做好国民经济动员,必须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国民经济动员协调功能的重要性;要整体谋划,充分发挥国民经济动员协调功能的作用;要依托行业协会推进行业动员,增强国民经济动员在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协调传力  相似文献   

9.
开展国民经济动员工作评价应在明确评价目的、评价原则、评价程序、评价指标体系、单项指标及权重和评价方法等问题的基础上,突出评价工作的重点,加强国民经济动员有关统计制度、基础信息、评价体系试点系统建设,积极开展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  相似文献   

10.
“联动式”国民经济动员机制理论的原初形态是企业“动态联盟”理论,其精神实质是组织核心能力的外部优化组合。“联动式”动员机制是现有的“应战”、“应急”分立的国民经济动员体制框架下的现实制度选择,应通过具体制度的设计得以实现,包括联席会议制度、动员信息共享制度、动员信息通报制度、动员资源联合使用制度等。  相似文献   

11.
国民经济动员概念是国民经济动员学的基本范畴。近年来,人们对国民经济动员概念的探讨逐渐深入,并产生了许多有份量的研究成果,“活动论”与“措施论”就是这些成果中有代表性的部分。两者的争论表明双方认识国民经济动员的角度和深度不尽相同,而这恰恰是引领我们进入国民经济动员学研究领域的钥匙,也是辨别国民经济动员与相关概念的起点。  相似文献   

12.
宁波模式:中国国民经济动员建设的重要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民经济动员建设必须注重动员机构组织架构的“适应性效率”。宁波市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充分利用现有政府行政资源和行业资源,改变动员机构的组织架构,建立了以动员机构抓协调,政府部门为主导,行业组织为主线,动员企业为主力的“一协三主”模式,这种组织架构的创新从根本上提升了国民经济动员能力。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国民经济动员“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功能拓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了阐述。在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新时期国民经济动员的概念和范畴进行了重新界定,并提出了加强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建议:转变理念,加强新时期国民经济动员理论体系研究,推动国民经济动员立法,将国民经济动员中心作为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重要抓手,推动中心建设和运营的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4.
《军事经济研究》2014,(11):F0003-F0003
为推动经济动员建设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总结,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经济研究中心国民经济动员研究会,于2014年初以“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动员研究”为主题组织了征文研讨活动。征文活动得到了军内外经济动员领域广大同仁的大力支持,共收到论文53篇。研究会依据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和正高职称作者论文不参评的规定,聘请相关专家进行了严格评审,16篇论文分获本次征文一、二、三等奖。现予以公告(同等奖次排名不分先后)。  相似文献   

15.
库桂生 《国防》2006,(3):1-4
科学发展观,既是我国新世纪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的指导思想,也是国民经济动员建设的指导思想。2006年是未来20年长远发展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十一五”国民经济动员建设的起始之年。在国民经济动员建设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未来国防动员建设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国民经济动员建设,最重要的是理清科学建设的思路、形成科学建设的模式、采取科学建设的举措。一、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开拓新时期新阶段国民经济动员建设的新思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从基本建设的角度看,…  相似文献   

16.
行业动员:衔接“点动员”与“面动员”的重要纽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行业为“主线”,建立经济动员中心,行业系统内按照行政区划、地区分布或产品相关密集度建立企业综合保障基地,从而实现串“点”成“线”、织“线”成“网”的区域性“面”经济动员,以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专业优势和组织协调能力,这是宁波模式的基本特色之一。其启示在于:要立足政府职能转变、区域经济整体优势,创新行业动员组织机制,推动国民经济动员深入发展;着眼和平发展环境,推进国民经济动员准备常态化。  相似文献   

17.
如何认识“入世”后国民经济动员的新形势,积极探索国民经济动员的新路子,是加强新时期国防动员建设,提升国民经济动员平战转换能力的迫切任务,也是省军区系统适应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需要,做好职能工作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8.
发挥国民经济动员的纽带和桥梁作用,是实现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应围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实现国民经济动员宏观“纳入发展”、中观“有机协同”、微观“搭载功能”,使国民经济动员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具体化。同时,应处理好总体性协调发展与阶段性重点建设的关系,增强应战能力和培育应急能力,实现宏观、中观与微观的有机衔接。  相似文献   

19.
《军事经济学院学报》2004,11(2):F004-F004
《国民经济动员论丛》是军事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朱庆林教授主责的“九五”国家级课题《新时期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研究》的最终成果。全书共150万字,包括《国民经济动员概论》、《国防需求论》、《经济动员基础论》、《经济动员机制论》、《经济动员准备论》五部著作,由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20.
国民经济动员工作是我国经济建设及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的大事。本文着重分析了当前国民经济动员工作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及其对国民经济动员的要求;阐述了建国以来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发展演变及所取得的主要经验;提出了建立新形势下国民经济动员管理体制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机构设置设想,并对当前急需进行的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