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中生是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军事家。他早年投身革命运动,在20世纪30年代参与领导指挥鄂豫皖红军的建设和作战,是鄂豫皖苏区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并参与领导创建川陕苏区,对红四方面军的成长壮大,对鄂豫皖和川陕苏区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军事理论建树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红军建设的基本原则、方针与方法,红军作战的战役战术原则,动员群众参战的原则、方法与瓦解敌军的斗争策略。  相似文献   

2.
四川旺苍县地区曾是上世纪30年代川陕苏维埃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理上,占有红四方面军西进的重要战略地位;各级军政领导机构曾集中于此,成为川陕苏维埃的首府。这里的人力、物力有力地支援了革命战争和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重要战斗和召开的著名军事会议,永远彪炳史册。旺苍县革命史上的许多特点,使其不仅在川陕苏区中别具一格,即使在中国工农红军史上也占有光辉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3.
红军北上抗日的石刻标语范厚坤红四方面军北上抗日的石刻标语在今四川省广元地区,较集中地保存了当年川陕苏区红军镌刻并留下的许多有关“抗日反帝”内容的石刻标语。有许多石刻现仍保存完好,字迹清晰如初。这些宣传标语反映了川陕苏区党政军民对抗日的积极宣传,从中也...  相似文献   

4.
在我军革命战争时期的通信发展史上,无线电通信始终是保障指挥与协同的主要手段,同时,有线电通信也在保障指挥与协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红军时期,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高度重视和指导创建的川陕革命根据地有线电通信网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一、川陕革命根据地有线电通信网建设规模可观1932年10月,徐向前率领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根据地,经过两个多月艰苦转战,摆脱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到达陕南。12月,翻越冰雪覆盖的大巴山,迅速解放通江、南江、巴中地区,创建了著名的川陕革命根据地。根据地全盛时期,东起城口,西…  相似文献   

5.
<正>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突破国民党第四次"围剿",从鄂豫皖入川,开创了中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川陕革命根据地总面积约4.2万平方公里,人口600多万,有县级苏维埃政权40多个,是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重要红色政权。1933年11月18日,为了广泛开展土地革命,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红四方面军造币厂(又称川陕省造币厂)在通江城郊西寺成立,厂长由红色理财专家、红四方面军总经理部(即后勤部)部长、川陕省苏维埃工农银行行长郑义斋兼任,成为二战时期全国各根据地中最具规模的造币厂。对于统一根据地币制,活跃根据地金融;稳定根据地物价,  相似文献   

6.
川陕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第4方面军在四川、陕西两省边界地区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形成的苏维埃政权区域。川陕苏区是“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区域”①,发展的鼎盛时期,面积达到4.2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00万,拥有23个县(市)苏维埃政权。红4方面军部队已由入川时的4个师1.5万余人,发展到5个军8万余人,苏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欣欣向荣。省、县、区、乡、村各级政权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由人民直接选举;苏区群众各按系统组织起来,如少年先锋队、赤卫队、妇女会、运输队、担架队;苏区中心区…  相似文献   

7.
军号慑敌少胜多1934年,蒋介石调兵遣将,对川陕苏区发动了围剿。川陕苏区军民顽强奋战,先后打退敌人4次猛攻,敌人损失了4.5万余人。一天,我军一个由通信队、号兵连和机关干部、勤杂人员组成的军直属队沿着通往宣化、达县的公路向南行进。在天色渐渐黑下来的时候,军直属队在前进中突然发现了敌人的一个前哨阵地。撤退已经来不及了,形势十分严峻。直属队长立即命令通信队用一个排袭击敌人的前哨阵地,两个排在公路两旁设伏待机;号兵连一线散开,每隔10米站一个号兵。做好一切战斗准备以后,近百支军号突然嘟嘟哒哒地吹开了,雄壮的军号声威震山谷。…  相似文献   

8.
<正>川陕边主要指川北和陕南边界区域,是红四方面军创设川陕苏区的主要活动区域,也是作战策略形成并充分运用的范式场地。由于地理环境和交通条件的隔绝,红四方面军与中共中央的联系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迟延性”。面对困囿,红四方面军根据特殊的地理政治条件,分析敌我双方的策略,配合高明的并不断调适的游击战术,  相似文献   

9.
四川省达州市是革命老区、川陕苏区核心地域,战争时期8万多人参加红军、2万多人战死沙场,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达州是兵源大市,每年为部队输送兵员3000人左右,占全省1/10,优抚对象达41.8万人,为国防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简称红四方面军),是十年内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三大主力之一。这支部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粉碎了敌人的多次“围剿”和“会剿”,歼灭了国民党军三十六万余人,相创继建了鄂豫皖、川陕两大革命根据地。十年中,这支部队转战于鄂、豫、皖、陕、川、康、甘等省,到1933年秋发展到八万余人,占当时全军人数四分之一强,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周恩来当时作为中共中央主管军事工作和苏区工作的领导人,从这支部队初创时期起,就  相似文献   

11.
徐海东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实践中 ,坚持从中国革命和革命战争的实际出发 ,紧紧依靠人民群众 ,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多次打破了敌军的大规模“清剿”、“围剿”等 ,体现出了他机智灵活、多谋善断、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和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一“诱敌深入” ,“先疲后打” ,是徐海东军事指挥艺术的显著特点。1935年4月20日 ,蒋介石对鄂豫陕苏区的第一次大规模“围剿”失败后 ,又调集30多个团的兵力 ,对鄂豫陕苏区进行第二次大规模的“围剿” ,企图彻底消灭红25军和摧毁鄂豫陕苏区。面对敌军的大举进攻 ,徐海东根据程子华所介绍的…  相似文献   

12.
张思德,1915年4月19日出生在四川省仪陇县六合场韩家湾一个佃农家庭。1933年参加红军,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当过八路军云阳留守处警卫连通信班长和中央警卫团战士,历经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战斗、二万五千里长征和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1944年9月5日,在安塞山中烧炭时因炭窑崩塌被埋牺牲,卒年29岁。  相似文献   

13.
湘鄂赣苏区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建的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的革命根据地之一,是中国工农红军的主要发源地和摇篮之一,苏区红军担负了重要的战略任务,有力地支援了全国革命。  相似文献   

14.
永载共和国革命史册的四川巴中,曾是中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腹心,当年有12万多人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其中4万多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如今,当震惊世界的5·12特大地震突袭四川汶川,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损失之时,四川巴中军分区在第二天便组建一支红军后代抗震救灾突击队,火速赶赴毗邻的川北重灾区——广元市青川县,展开了一场与死神搏斗、向同胞献爱的大营  相似文献   

15.
位居秦巴腹地的陕西旬阳县,曾经是贺龙元帅亲率红三军转战鄂陕洒播革命火种,随后程子华又率红二十五军经过并创建鄂豫陕根据地旬阳苏区的革命老区。1996年金秋时节,担任旬阳县委书记的高怀德,从上任第一天起就用老区人执着的追求,崇军尚武,情洒武装,构筑起了国防建设的坚固长城。高怀德担任县委书记时,县人武部刚刚收归军队建制,干部缺编,经费不足,基  相似文献   

16.
妇女独立师成立始末1933年3月,红四方面军入川开辟川陕革命根据地。大批妇女投身革命。在反四川军阀刘湘、田颂尧的“围剿”中,为加强后方防卫和有利主力集中,方面军总部与川陕省苏维埃政府抽调机关部分妇女干部以及当地妇女中的积极分子计300余人,在通江成立了总部妇女独立营。同期,邻近的苍溪县建立了妇女独立连,长赤县建立了妇女独立营。1934年年2月,广元县妇女独立营也在旺苍坝(今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境内)成立。根据敌我斗争的形势需要,红四方面军总部、川陕苏维埃政权制定了依托老区、发展新区的《川陕甘计划》,要求“近期内完成妇女独立团。各县组织一支女侦探队到白区侦探敌情,破坏敌人后方;组织看护  相似文献   

17.
正2016年9月22日至23日,由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和百科研究部、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巴中市委联合举办的川陕革命根据地与红军长征研讨会在四川巴中举行。来自军队和地方的40余家单位和个人提交了61篇论文。老一辈革命家、老红军后代或亲属代表,军内外党史、军史研究专家,军事科学院、巴中市有关领导,四川、陕西有关省级部门,川陕、鄂豫皖老区专家学者,共200余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8.
秘密出发 1934年11月16日,在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3000余名将士,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遗队”的旗帜,踏上了长征之路。和有些苏区红军部队不同的是,我们的长征是秘密出发, 没有父老乡亲的十里相送。  相似文献   

19.
达县地处川东北部,李先念、徐向前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从这块热土走出了原国防部部长张爱萍等12位将军,为中国革命和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新的历史时期,达县人武部继承和发扬老区革命精神,高标准落实江主席“五句话”总要求,把一个不起眼的单位建成全省闻名的先进人武部。自1996年人武部收归军队建制后,  相似文献   

20.
秘密出发 1934年11月16日,在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3000余名将士,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遗队"的旗帜,踏上了长征之路.和有些苏区红军部队不同的是,我们的长征是秘密出发,没有父老乡亲的十里相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