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雅 《中国军转民》2023,(23):138-139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全面普及,以网络为媒介的新媒体平台在全国各高校都实现了广泛的运用。高校团委组织并指导学校共青团工作开展,有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在高校团委工作的宣传中,新媒体平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新媒体的具体涵义出发浅析新媒体平台对高校团委工作中的应用和高校团委新媒体平台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并探索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2.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新媒体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既有机遇又面临挑战,在当今新媒体高速发展的时代,创新性做好大学生的思想阵地建设,扎实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分析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新媒体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存在的三方面问题,并分别从空中团课、主题团日系列活动、思政引领、数据收集等六个方面进行了实效性的路径探索。  相似文献   

3.
当前网络生态发生巨大变化,高校舆论场的风险挑战与日俱增,发展形势日益严峻。在此背景下,要充分认识到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做好网上舆论引导,营造清朗有序的校园网络环境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舆论保障作用。新媒体时代,信息海量化、多元化,探索出行之有效的高校网络舆情应对模式,主动引导舆论,不仅是应对舆情所需,更是高校开展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题中应有之意。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和民族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1]团员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尤其大学生团员工作后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承担着为中国共产党培养人才和输送工作骨干的重要职能。新时代共青团如何有效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教育和引领广大青年团员,是当前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的一个重大历史课题。  相似文献   

5.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关系着人才培养的根本,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中受到了较高的重视。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增强了教育的交互性、便捷性,拓宽了教育的范围,同时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为了保证思政教育工作在高校的开展,需要思政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的内容和模式,以适应新媒体时代需要,发挥思政教育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价值和作用。在此基础上,有必要对当前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深入的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6.
在新媒体时代,利用新媒体技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质量是符合新时代教育教学要求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教育部门重点关注的教学任务。本文针对新媒体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展开探索和研究,希望以此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质量。  相似文献   

7.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高校的教育方式、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在不断的调整。同时,社会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如何加强青年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引导青年学生,树立共产主义思想的坚定信念,崇尚科学追求真知,胸怀祖国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成为高校共青团工作中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红色文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教学载体与表现形式,其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大学生起着精神引领作用。其精神引领包括思想凝聚力、价值判断力和榜样号召力。为提高红色文化对大学生的精神引导,应充实和规范红色文化的创作内容,营造和强化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环境与氛围,拓展和创新红色文化的传播载体与传媒形式,以加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提高红色文化对大学生的精神引领。  相似文献   

9.
姜娜 《中国军转民》2023,(23):43-44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国社会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有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时代也逐渐到来,在这一背景下,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也受到了一定影响。本文以新媒体时代对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分析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新媒体时代下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能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高校共青团组织的性质,论述了高校共青团在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中具有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实践优势三大独特优势。同时结合当前形势,阐明了加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有针对性的提出了高校共青团组织在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方面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张梦娇 《中国军转民》2023,(22):136-137
面对“微时代”的挑战,高校辅导员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优势。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等,辅导员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行线上传播。他们可以发布一些热门话题的分析、讲座的摘要和心理健康的小贴士等内容,吸引学生的关注并引导他们进行思考。通过这种方式,辅导员可以更好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互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微时代”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在大量数据充斥的“微时代”,各个领域的信息以多样化的方式传播到大学生群体中,碎片化的信息为原有高校思想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本文通过“微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影响进行总结,调查、归纳其影响产生的原因。“微时代”对现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影响具有正、负两面,而究其产生的原因则是大学生对网络的频繁使用及“微时代”信息的隐蔽性。根据这些原因,本文对现在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进行总结,并对未来的教育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高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也肩负着国防教育和征兵动员的使命。目前,高校征兵工作已进入“一年两征”的新时代。在“强军梦”的国防政策视觉下,针对“一年两征两退”的改革,高校征兵工作也面临新的挑战。为有效推进高校征兵工作,树立大学生国防意识,激发大学生报国热情,应以习近平强军思想为引领,探索构建科学规范、系统有效的征兵工作体系,切实保障征兵改革的有序推进与高效开展。  相似文献   

14.
<正>由北京走进崇高研究院、江西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江西省文化厅联合发起,共青团南昌市委、江西省大学生思想政治协同创新中心、江西省军工企业文化工作联合会主办,江西文化会展中心、江西东方神剑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承办的"用井冈山精神引领社会走进崇高研讨会、井冈山走进崇高教育基地揭牌仪式、走进崇高·2017文化江西生活年"系列主题活动于6月2日至4日在井冈山成功举办  相似文献   

15.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充分发挥大学生群体作为建设者的积极作用,要求高校做好学生专业素质培养和责任感培育。高校党建工作是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基础工程,担当就是责任感。本文研究党建引领心理育人培育大学生责任感的有效途径。结果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对提升大学生责任感具有显著效果,大学生可以在团体活动中深化责任意识,强化责任行为,实现责任意识和责任行为的高度统一。基于此,提出团体心理辅导是高校“党建+心理育人”融合提升大学生责任感、培育大学生心理品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赖东清 《中国军转民》2023,(21):127-129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引,高校思政工作者立足新时代新特点和战略发展全局,不断提升高校青年工作战略性。新时期高校青年工作应坚持思想政治引领,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发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通过激发广大高校青年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使之成为推进强国复兴伟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7.
鲍怡蒙 《中国军转民》2023,(22):115-116
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任。若是将新媒体技术运用到创新高校师生党风廉政教育之中,可以极大地拓展和加强高校全面从严治党工作。因此,本课题尚需深化研究如何深度优化党风廉政文化传播渠道,以确保党风廉政文化传播的有效性,如何解决新媒体传播高校的党风廉政文化方式的不足之处,如何深入探索优化新媒体时代下高校的党风廉政文化的创新性传播途径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和发展契机。思想政治教育一直肩负着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新人的时代使命,是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潜移默化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在以文化人中树立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归属感,在心灵解放中提升德智体美劳发展的全面性。  相似文献   

19.
高校征兵宣传作为征兵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就是要宣传兵役政策、普及兵役法规,鼓励和引导高素质青年参军入伍、报效国家.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我国已进入新媒体时代,高校征兵宣传工作只有顺应时代潮流,积极运用新媒体,才能扩大宣传效应,提升宣传质量.  相似文献   

20.
智能时代,网络技术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被各种新的思想、观念、方式所包围。大学生群体正处于身心不稳定时期,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旺盛,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不能做出正确辨别很容易受到诱导误入歧途。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利用智能技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先进思想文化,如何让智能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扩宽视野的渠道已成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非常重要而又急迫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