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汤丽娟  李晓 《中国军转民》2023,(18):128-130
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历代发展的伟大结晶,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得以流传百世。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思政教育的切入点,可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既可以丰富思政的教学内容,又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文章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出发,对二者结合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使之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者。  相似文献   

2.
阿斯娜 《中国军转民》2023,(18):131-132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内蒙古地区高校文化建设,让传统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中,有助于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民族团结意识,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对此,要建设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特色精品课程,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平台,从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质量融入内蒙古高校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3.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和发展契机。思想政治教育一直肩负着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新人的时代使命,是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潜移默化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在以文化人中树立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归属感,在心灵解放中提升德智体美劳发展的全面性。  相似文献   

4.
苏宁 《中国军转民》2024,(3):152-15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其中符合时代要求的部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借鉴价值。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新的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价值,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和社会公德的建设。新形势下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路径,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目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践行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征程上新理念的实践主题,二者相结合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辟新空间。唯物史观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中国共产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唯物史观表明了新时代社会发展需要激活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活力、阐释了社会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凸显了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的主体性位置、以唯物史观视角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何以可能,是新时代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创造和实践创新的新主题。  相似文献   

6.
在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聚焦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探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我们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互作用间的内在逻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各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将两者内在逻辑中的核心要素有机整合,融入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之中,不断探索具有实践意义的创新路径,为进一步提升高校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认知以及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扬文化光辉、提供文化力量、夯实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7.
面对当前的时代背景和中华民族对于文化的迫切需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表明了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道路上既要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二者有机联系起来。二者的结合不仅有现实基础作前提,也有理论渊源作依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要之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需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来源。在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发挥其现实性和价值性需要用实践来证明,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前进导向,以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为主要依托,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洪菲 《中国军转民》2023,(22):134-135
在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发展和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现状,通过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深化了对两者结合的认识,传统文化在与马克思主义结合的过程中,不仅得到了传承,还得到了发展和创新。这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富有活力,更能与现代社会相契合。  相似文献   

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相贯通相契合的内在逻辑,本文通过对弘扬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逻辑、基本方法、主要路径的研究,对于我们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大意义,也为高校思政理论教学和科研提供了源源不绝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0.
儒家思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千年的发展流传至今,其内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修身思想更是内涵丰富,意义深远。时至今日,仍然具备重要的教育价值。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积极挖掘儒家修身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积极借鉴。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现代历史的进程中,延安精神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文化和精神符号。它源于特定的历史时期,承载着中共党员和广大群众对于理想和信仰的坚定追求,展示了高度的集体责任和牺牲精神。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集中凝练,其核心价值观念如“仁爱和合”和“生生不息”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深入挖掘延安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逻辑,并探讨这种逻辑联系在当下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现实意义,更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相似文献   

12.
家风家训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而传承下来,对当今社会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更是对培育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起着重要的作用。家风家训文化不仅为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重要的教育内容,还为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并且强化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价值认同。将家风家训文化融入大学生的价值观,需要课堂、学校、家庭、媒体共同助推,用优秀家风涵养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很重要的价值引领和教化作用。因此,充分依托“大思政”育人格局,从“三全育人”、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主渠道、“互联网+”模式和学校、家庭、社会多维支撑路径出发,积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4.
文化的繁荣发展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是密切联系的,它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给予了我们巨大的前进的动力。所以,作为如此强大的一种精神力量,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同时积极地加强文化建设。新时代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  相似文献   

15.
新形势下,世界多元文化间的冲突越来越激烈,不同思想和价值观冲击着我国大学生的主流思想意识。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文章立足于文化自信和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相关概念,通过揭示部分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表现,分析其表现产生的具体原因,进而从高校教育的角度提出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对策,为新时代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对现阶段的大学生学习也具有鲜明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周瑾 《中国军转民》2024,(4):186-18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既能更好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思政课堂来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优秀传统文化中深厚的文化底蕴又为思政课程开展提供了民族沃土。然而二者在融合过程中出现了师资队伍素质不足、资源开发利用不足和融入环境协调性不足的问题,为此应从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开发教育资源和家校社协同发展对策入手,来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习主席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更好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有机融合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卫琦 《政工学刊》2014,(11):21-22
中华传统武德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军战斗力生成的民族文化基因,深入挖掘和弘扬其优秀内涵,对于培育我军官兵战斗精神、推动强军目标实现具有积极意义。一、弘扬"精忠报国、捍族卫民"的武德传统,培育官兵听党指挥、报效国家的忠诚品格忠诚作为武德的基本规范源远流长,《左传》中说"临患不忘国,忠也"。  相似文献   

19.
王芳芳 《中国军转民》2023,(21):134-136
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观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决裂说”到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观世界视野和基本原则的确立;从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到促进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西方到东方,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观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中逐渐得到确立和充实的。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考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观对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建立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雷锋精神是指以雷锋的无私奉献精神为核心,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革命精神,雷锋精神以其基本内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大学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梦的接班人和建设者,而大学时期也是塑造青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关键时期。高校作为大学生学习雷锋精神的主要阵地,如何更好地利用高校这个重要阵地去传承、弘扬雷锋精神,如何让新时代的大学生充分将雷锋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尤为重要。通过深刻把握雷锋精神的内涵以及新时代高校传承与弘扬雷锋精神的必要性,提出高校在新时代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的可行途径,能够更好地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觉悟,更好地塑造新时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有效地践行雷锋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