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6 毫秒
1.
马锦华,708所研究员,1933年出生,上海交通大学毕业。长期从事反水雷舰艇设计工作,是我国几型反水雷战舰艇的设计总师。日前,本刊记者就读者关心的反水雷战问题采访了马总,以下是访谈实录。  相似文献   

2.
肖菊 《当代海军》1999,(1):40-42
美国率先重视机载反雷在拥有高技术武器和激光制导炸弹的今天,实际上每个拥有海岸线的国家都把水雷看作是对抗两栖入侵最先使用和最为有效的威慑力量。随着沿海国家日益重视使用水雷进行近海封锁,近海作战中反水雷战的日趋激烈,机载反雷也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3.
傅金祝 《现代舰船》2012,(10):38-42
常说水雷是"穷国的武器",而军事实力强大的美国海军其实也拥有先进的水雷武器和反水雷装备,在海战中多次使用,并取得重要战果。美国是一个十分重视水雷战的国家,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布放过大量的水雷,特别是在1945年的对日作战中,利用B-29型飞机在日本周围水域布放了25000多枚水雷,给日本的海上运输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几乎中断了战略物资的海外来源,是加速日本无条件投降的重要因素之一。二战以后,美海军只有两次使用水雷的机会,一次是1972年5月,尼克松总统下令对越南北方实施布雷作战,以A-6攻击机为主,前后对北越的内河和港口布雷超过一万枚,严密封锁北越的海港,迫使北越领导人回到巴黎的谈判桌上,达到美国人体面地撤  相似文献   

4.
二战后,日本十分重视水雷战能力建设,特别是反水雷作战能力。日本海上自卫队不仅拥有较先进的扫雷舰艇和一批训练有素的扫雷作业人员,而且平时注重加强部队的实战训练和演习,积累了丰富的水雷战经验。近期,美日两国又举行了水雷战研讨会,加强反水雷战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西太平洋国家反水雷演习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反水雷演习之一,集中体现了现代反水雷作战样式、展示了新型反水雷装备,一定程度上引领了世界反水雷技术的发展潮流。2011年3月21日至4月5日,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海军联合主办了第四届西太平洋国家反水雷演习。此次反水雷演习,结合第四届西太潜水演习以及第三届西太海军医疗研讨会共同进行。根据新加坡海军邀请和我海军外事活动计划,我国派出了军事观察员参加了此次演习,笔者有幸参与其中。  相似文献   

6.
水雷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海军作战武器,不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水雷武器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其最大的特点是隐蔽性特别好,而且威力很大。水雷武器能够封锁港口、码头、航道,阻塞敌方的海上交通运输线,能够用于对抗入侵的潜艇和大中小型舰船。然而,对付水雷的手段也很多,如用扫/猎雷舰艇、直升机、气垫船进行扫雷,用水下遥控灭雷具进行排雷……虽然这些方法都是对付水雷的有效手段,但是它们都是在发现或确定水雷的  相似文献   

7.
徐阳 《当代海军》2006,(3):66-67
日本是一个岛屿国家,其性质决定日本对于海上运输具有极大的依赖性。因此,日本历来十分重视水雷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对日本实施的“饥饿计划”水雷封锁战争至今使日本人不能忘记。为了对付日益发展的水雷武器,保持未来海上航运的畅通无阻以及适应未来海战的需要,日本海上自卫队不断加强反水雷力量。主要举措有以下几个方面。积极发展反水雷武器装备日本海上自卫队结合本国国情研制了许多新型的反水雷装备,日本海上自卫队在发展自身系列反水雷装备 S 系列(S—1到 S—7型扫雷具)的同时,还研制出了其它的一些新型的  相似文献   

8.
水雷是一种既具有战略使用功能,又具有战术使用价值的水下兵器。它具有布放隐蔽、威慑性强、使用灵活等特点。鉴于水雷和水雷战在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各主要海军国家一直都非常重视水雷技术的发展,先后研制出多种新式水雷,如自航水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地区冲突激增以及海军战区从公海向沿海地带转移加剧了对美军不对称威胁的危险。其中更有效的威胁之一种就是水雷。历史上对付水雷的办法是使用专门的系统,这是很有效的,但对产生的危机反应很慢。加快现代和未来作战的速度要求一种能对变化的作战情况作出迅速反应的反水雷系统(MCM)。本文评价了把FFG7级护卫舰改装为反水雷平台的可行性。这种平台可与战斗群一起部署提供及时有效的反水雷能力。在新型平台研制出来之前,这种改装一种过渡的解决办法,所以叫作近期反水雷舰(NMCM)。本研究确定,这种改装是可行的,估计每舰成本为六千七百三十万美元。  相似文献   

10.
军事专家预言,在未来战争中水雷战和反水雷战仍将是极为重要的一种海上作战方式。因为水雷是一种廉价的水中兵器,在战争期间,它不仅能够对敌方造成心理上的压力,而且还能够用来阻塞海上航道,打击敌方的水面舰艇和潜艇。现代水雷由于高新技术的应用而更加隐蔽和智能化,与此同时,反水雷技术的发展相对滞后,这使得扫除现代水雷更加困难。因此,世界各国海军都非常重视研制和开发高新技术反水雷装备,一些新型的反水雷装备和系统应运而生。美国:反水雷装备独占鳌头美国海军计划在三年内大幅度提高其  相似文献   

11.
9·11事件之后,国际恐怖组织的海上袭击成为了现实的威胁:恐怖组织有可能通过对国家领水区域以及重要经济意义的船运航线布设水雷来发动海上袭击。因此,反水雷舰艇的研制在冷战之后的"冷和平"年代并未偃旗息鼓,反而日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2.
冷战结束后,向岸作战成为美海军的主要作战样式,其主要作战区域由远洋向近海地区转移。在近海水域,既廉价、又容易使用的水雷对美国海军构成严重威胁,而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拥有大量水雷武器。据统计,过去50年中,美海军共计有18艘舰船在敌对行动中遭受破坏,其中有14艘是由水雷引起的。例如,仅在海湾地区就有“塞缪  相似文献   

13.
美海军是一支推行全球战略的海军。在世界的各大洋上都能看见美国海军航母特混编队和两栖作战特混编队的踪影。美海军自称:"美海军将利用航母和远征打击群在地球上可达到的地方进行海上存在作战行动,这些兵力必须通过战略咽喉点抵达那里"。美海军遭遇布雷的战略咽喉点可能有如下水域:巴士海峡、马六甲海峡、直布罗陀海峡、苏伊士运河、苏伊士湾、曼德海峡、亚丁湾、霍尔木兹海峡等。冷战结束后,美海军又提出了由海到陆的战略方针,美海军不仅要通过上述战略咽喉点,还要远征到"可达到的地方"及其近岸水域执行作战任务。为了对付可能面对的各种类型水雷的挑战,美海军花费了大量资金研制各种反水雷舰艇和平台以及反水雷装备,并特别发展了多种先进的水上/水下无人反水雷平台和装备,以改进反水雷的能力和确保全球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14.
水雷是对海军作战最严重的威胁之一。在未来的海上冲突中,海军将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各种水雷的威胁。海上局部战争和海上反恐关国AN/WLD一l猎雷系统。型遥控作战般在沿岸或近岸海区进行,为清理航道与作战区城、支持战斗舰艇作战,以往的作法是调用专业反水雷部队。但这需要大量的反水雷舰  相似文献   

15.
针对传统的扫雷方法在清除智能化水雷引信方面存在的不足,分析了利用主动干扰信号反水雷的思路,通过分析智能引信的工作机理及在干扰背景下对目标信号的检测能力,建立了基于奈曼-皮尔逊准则的主动干扰反水雷模型.针对水雷磁引信,选择电极式电磁扫雷具为干扰源,以中型舰船为保护对象,通过计算三者的相互位置与信噪比的关系,以及水雷检测出...  相似文献   

16.
水雷侦察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在水雷战历史中,几乎每一次反水雷作战都伴随着水雷侦察作战的踪迹。其中最为典型的战例,当属二次大战中英国对磁性水雷的成功侦察。当时,磁性水雷首次被德军使用,对英国的海上运输线造成了极大威胁,而打破这一海上封锁,就开始于一次成功的水雷侦察。英军一名海军少校,机智勇敢地  相似文献   

17.
文章总结了70年代以来几次主要海战中水雷的应用及其在海战中所发挥的作用,同时介绍了为对抗水雷所采用的反水雷装备。从反水雷作战的具体情况,分析了扫雷和猎雷两种主要反水雷装备的效果,并对扫雷和猎雷装备进行了评价,同时也探讨了反水雷装备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水雷属于攻防兼备的武器,具有价格低、布设容易的特点。其“不对称”的杀伤力能够阻挡两栖编队,有效防止编队同海岸“搭桥”。因此若能适当而有效地运用水雷,可以获得其他兵力在战场上达不到的效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海军先后有18艘舰艇受损,其中有14艘是由水雷造成的。 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技术落后的廉价水雷使美军两艘先进战舰受到重创:美国海军1.8万吨的两栖攻击舰“特里波里”号碰上一枚老式的LUGM 145型触发锚雷,被炸开4.8×7.5米的裂口,该水雷造价仅1900美元,但“特里波里”号所造成的损失却高达5007万美元。一艘“宙斯盾”巡洋舰“普林斯顿”号也触雷,2枚普通的意大利制“曼塔”感应式沉底雷在其龙骨下引爆,舰体被强大的爆炸  相似文献   

19.
针对传统反潜手段的不足,结合水雷武器特点,提出了利用水雷与诱饵相结合,构建反潜水雷陷阱打击潜艇的新思路。以圆弧形反潜水雷陷阱为重点,建立了陷阱的效能计算模型,并根据目标潜艇进入陷阱时的航向、航迹偏差等因素对陷阱打击效能的影响,对陷阱的效能模型进行了修正,以提高模型的适应性。最后,利用陷阱效能模型进行了仿真计算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了这种反潜水雷陷阱的可行性及其效能计算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20.
水雷在战舰近距起爆 初冬的一天,太阳刚从大海上探出脑袋。一群科研人员就悄然集结于北国某军港。下午某个时段。他们将在中国黄海某海域起爆大威力水雷。对一艘猎扫雷舰进行抗冲击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