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1934年10月中旬,红一方面军主力,连同后方机关共 8.6万余人,开始突围西征。11月中旬,红军突破国民党军设置的第三道封锁线,进入湘桂边界。蒋介石在红军突破第二道封锁线时才真正搞清了红军战略转移的意图不是南下,而是西进,进而判断红军“必沿五岭山脉,循肖匪故道, 经兴、全西窜”,于是急急忙忙调兵布防,企图“于湘、漓两水以东地区”围歼红军。  相似文献   

2.
王增勤 《环球军事》2008,(19):22-24
在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史上,有这样一个谜团:红军为什么会几乎“兵不血刃”地顺利突破蒋介石的粤北第一、二、三道封锁线,而在深入湖南腹地突破第四道封锁线的湘江之战时,却损失巨大?原来,中国工农红军在突破蒋介石的前三道封锁线时与广东军阀陈济棠秘密达成“借道”协议,使红军顺利地突破了蒋介石重兵布防的一道道封锁线。陈济棠为何会心甘情愿地为在战场上你死我活的“敌人”“让道”,并悄悄送给“敌人”大量军火呢?  相似文献   

3.
红军突破湘江战役,是长征中最为引人瞩目的历史“印痕”,它因惨烈、悲壮和辉煌而格外令人刻骨铭心.血战湘江,和后来的西路军蒙难、皖南事变,并称为我军历史上三大悲剧. 湘江战役是一九三四年十一月底,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为突破国民党军第四道封锁线,在湘桂边境的湘江两岸与国民党军展开的一场空前激烈而又残酷的战斗.当时,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连续突破三道封锁线后,一路西进.此时,蒋介石调动40万兵力,分五路布成前堵后追、左右侧击的态势,企望在湘江东岸聚歼红军.一场空前惨烈的血战不可避免地到来了,进退维谷中的红军,走到了生死存亡的一刻!这是长征途中最危险的时刻.  相似文献   

4.
张军贤 《国防》2006,(5):80-82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由于没有能够打破敌人的第五次“围剿”,为了保存力量,建立新的根据地,以开创发展的新局面,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了万里长征。10月17日,彭德怀指挥红三军团担任中央红军右翼,乘弥漫大雾渡过于都河,踏上了漫漫长征路。血战湘江在红军相继突破国民党军的三道封锁线后,蒋介石慌忙调数十万军队沿湘江两岸构筑第四道封锁线,企图将红军歼灭在湘江以东地区。如果继续向湘江行进,红军势必会陷入敌人重围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彭德怀提出应力避与敌人在湘江一带决战,要在灵活机动中消灭敌人,迫使蒋介石改变部署。但是,这个建议被“…  相似文献   

5.
军事史文摘     
陈济棠为何给中央红军长征让道? 1934年10月,陈济棠曾派出代表与红军代表秘密谈判,达成就地停战、互通情报、解除封锁、互相通商、必要时可以互相借道等五项协议。10月下旬,中央红军开始突围长征,陈济棠在湘粤边境划定通路,使红军顺利、迅速地通过广东边境。这为红军突破蒋军第一道封锁线创造了有利条件。其中原因何在?首先,陈济棠与蒋介石的矛盾和对抗是他与红军签订秘密协  相似文献   

6.
红军长征是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这次战略转移的落脚点选择在哪里,即新的革命根据地建立在哪里,这是关系长征成败和中国革命前途的重大问题。事实上,红军长征最后到达陕北,三大主力会师陕甘,并不是长征一开始就确定了的,而是在长征途中,为了摆脱敌人、消灭敌人、保存自己,党和红军依据敌我情况的变化,不断改变建立根据地的原定设想和计划,最后一步一步确立的。1934年10月,由于第5次反“围剿”的失败,党中央和中央军委首先作出了放弃中央苏区、红军主力突围、向湘西转移的决策。其计划是,从南线突破粤军的封锁线,沿赣、粤、湘、桂边境到湘西…  相似文献   

7.
红军长征是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这次战略转移的落脚点选择在哪里,即新的革命根据地建立在哪里,这是关系长征的成败和中国革命前途的重大问题。事实上,红军长征最后到达陕北,三大主力会师陕甘,并不是长征一开始就确定了的,而是在长征途中,为了摆脱敌人,消灭敌人,保存自己,党和红军依据敌我情况的变化,不断改变建立根据地的原定设想和计划,最后一步一步确立的。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党中央和中央军委首先作出了放弃中央苏区、红军主力突围、向湘西转移的决策。其计划是,从南线突破粤军的封锁线,沿赣、粤、湘、桂边境到湘西…  相似文献   

8.
韩伟 《军事史林》2016,(11):3-7
中央苏区第5次反“围剿”失败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者畏敌如虎,在仓促率领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中,又消极避战,结果,在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的湘江战役时,险遭覆灭,8.6万余人锐减为3万多人.担任全军殿后的红5军团34师浴血奋战,出色地完成了掩护党中央、中革军委领率机关和中央红军主力抢渡湘江的任务.终因敌众我寡,孤军作战,弹尽粮绝,全师大部壮烈牺牲.  相似文献   

9.
王贞勤 《环球军事》2012,(21):64-66
1941年11月,八路军115师和山东党政领导机关的3000多人,在不伤一兵一卒、不费一枪一弹的情况下,一晚上连闯三道封锁线,胜利突破了由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士细俊六亲自组织5万日军实施的“铁壁合围”。“留田突围”因而被誉为中国现代战史上的经典之战而名垂军史。  相似文献   

10.
军事纵横     
1934年10月10日晚,中央主力红军第1、第3、第5、第8、第9军团和总部后方机关8万6千余人,分别从江西瑞金和福建长汀、宁化等地出发,开始长征,向距信丰约七八十公里的于都集结,尔后南渡贡水,分左中右3路突破敌粤军3个师1个独立旅在信丰一带把守的封锁线。左路前为1军团,后为9军团;右路前为3军团,后为8军团;中路是中央纵队和军委纵队;5军团担任后  相似文献   

11.
1937年7月7日深夜,卢沟桥反抗日本侵略军的枪声,标志着中国人民期待已久的全民族抗战终于开始。14日,毛泽东等致电在南京的叶剑英,要他转告蒋介石:“红军主力准备随时出动抗日,已令各军十天内准备完毕,待令出动。”同时,他指示红军各路将领到云阳集中,讨论红军改编问题,并对红军参战、部队编制等做了周密的部署。对此,聂荣臻回忆道:“到七月中旬,尽管同国民党政府的谈判还没有结果,我们已经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开始酝酿部队的改编工作,着手进行开赴前线的准备了。”  相似文献   

12.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封锁会师西北.对此,蒋介石恐慌不安,调集重兵到西北继续围堵红军,胡宗南部是"围剿"红军的主力.中共中央意识到"能否歼敌一部,制止敌人进攻,成了关系我党我军和陕甘宁根据地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1]1936年11月,红军综合分析战争形势之后,决定在山城堡地区与胡宗南部决战.11月21日至22日,红军与丁德隆师激战山城堡.学术界对该战役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如砺锋等对该战役进行的整体论述[2],雷兴鹤等关注其战略战术[1],杨奎松等分析其影响[2].但是对于战争细节,学术界关注较少,如战争前、后的形势分析较简;对战争过程论述多为简括,缺乏详细的阐述;对于战争的场面、士兵的表现叙述不足;对战争中双方指挥官应对战场形势变化时的战略决策研究较少.鉴于此,笔者试以时间为线,以山城堡战役中双方的力量对比和战略决策为切入点,分析战争背景、过程、红军胜利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以及战后国共形势变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长征,是一次远离根据地的战略大转移.在一年时间中,红军转战十余省,跨越万水千山,突破数十万国民党重兵的围追堵截,这主要得益于红军队伍中的“千里眼”、“顺风耳”所发挥的神奇作用.这些“千里眼”和“顺风耳”,就是红军队伍中的无线电技术侦察力量.长征途中,他们不间断地侦听与破译国民党军队行动的密码,为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红军领导人正确决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人民解放军正规化建设最早实践于红军时期。为了适应大规模的国内革命战争的需要,从1930年2月起,中共中央对红军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月,将中央军事部改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作为全国红军的统帅部。4月,中央通知全军,一切指挥权完全统一于中央军委。5月中旬,中共中央在上海召开全国红军代表会议,对红军的任务、战略战术、编制、党的组织、政治委员会制度、政治部制度、政治工作和士兵委员会组织等问题,进行了详  相似文献   

15.
褚银 《国防》2007,(3):64-67
红色区域的发展和红军的不断壮大,特别是李立三"左"倾冒险错误时期红军攻打中心城市的冒险行动,引起了蒋介石的极端恐惧.在他心中,红军,尤其是"朱毛"红军已不是地方一隅之事,而是发展到威胁其政治统治的心腹大患了.  相似文献   

16.
红色区域的发展和红军的不断壮大,特别是李立三"左"倾冒险错误时期红军攻打中心城市的冒险行动,引起了蒋介石的极端恐惧.在他心中,红军,尤其是"朱毛"红军已不是地方一隅之事,而是发展到威胁其政治统治的心腹大患了.  相似文献   

17.
长征是英勇的红军将士冲破国民党军围追堵截、征服万水千山奔赴抗日前线的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指战员宣传抗日主张、动员广大民众拯救民族危亡的过程.毛泽东讲: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中,红军将"北上抗日""共赴国难"的思想一路宣传,一路动员,使之既成为红军长征的动员令,也成为红军指战员共同的奋斗目标.本文围绕长征与北上抗日的关系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18.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也是红军东征胜利80周年.为弘扬红军光荣传统,盘活这一宝贵的教育资源,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人武部组织区宣传教育文化等部门召开联席会议,精心组织策划以"传承红军东征精神,同心共筑强大国防"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吕梁是闻名全国的革命老区,红军事迹广为流传,吕梁英雄家喻户晓.  相似文献   

19.
从1930年5月全国红军会议至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胜利,红军初步实现了由游击战向运动战的第一次军事战略转变.但随着第三次"左"倾错误在中共中央占据统治地位,"左"倾领导人奉行积极进攻战略,强调通过所谓"正规战"夺取中心城市,红军的军事战略转变进入曲折发展时期.赣州战役和漳州战役正是这一时期阵地战和运动战两种正规战的典型代表.这两场战役,充分体现了红军第一次军事战略转变的曲折性.  相似文献   

20.
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5周年,也是红军长征、西征胜利76周年.在"八一"建军节即将来临之际,我们召开"红军长征西征在宁夏和弘扬先进文化"座谈会,这对于继承革命优良传统,弘扬先进文化,全面推动宁夏经济和社会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要充分认识红军长征西征在宁夏这段光荣历史及其文化资源的重要意义 在革命战争年代,宁夏是我们党开展革命活动较早的地区,是红军长征走向胜利的地方,是红军西征的主战场.在红军长征、西征期间,红25军、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都曾先后途经、转战宁夏.数万红军将士在此浴血奋战,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王稼祥、彭德怀、贺龙、任弼时、刘伯承、邓小平等党和军队的重要领导人以及著名国际友人埃德加·斯诺、马海德,都在宁夏留下了光辉的足迹.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红军西征的胜利,实现了巩固和扩大陕甘根据地,打击坚持反共的地方军事势力,发展壮大红军力量;向南打通与红二、红四方面军的联系,接援其北上,实现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积极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争取团结东北军、西北军及一切抗日武装,发动少数民族起来革命,建立少数民族自治政权,促使西北抗日力量大联合,进而形成全国抗战新局面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