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本玉 《国防》2002,(5):35-36
国民经济动员是国防动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根据战争对物资的需求,将经济动员体制由平时转入战时状态,而有计划、有组织地动员社会经济资源所采取的措施。当前,世界并不太平,必须着眼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的需要,认真做好新形势下经济动员工作。 思考之一: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必须实现经济动员与“市场”相适应  相似文献   

2.
加入 WTO 在有利于壮大经济动员基础、提升经济动员资源质量、增大经济动员空间的同时,也对国民经济动员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对此,必须把转变观念、调整思路作为加强国民经济动员建设的出发点,把壮大动员基础作为国民经济建设的立足点,把完善动员体制作为国民经济动员建设的着力点,把搞好国民经济动员准备作为国民经济动员建设的聚集点。  相似文献   

3.
滑兵来 《国防》2002,(5):31-33
面对国际战略格局的调整变化和军事斗争准备的需要,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动员主体多元、内容广泛、协调复杂等新的情况和特点,尽快建立健全既适应“市场”又适应“战场”的经济动员体系,已成为新时期经济动员工作的首要任务。通过近年来的探索与实践,我们感到要做好经济动员工作,必须着力推进以“机构一体化、计划实案化、手段信息化、管理规范化、保障社会化”为主要内容的“五化”建设。 一、推进机构一体化,打牢经济动员工作的组织基础  相似文献   

4.
经济动员准备是纯公共物品,政府在进行经济动员准备过程中必须贯彻投入-产出原则。在谋求国家安全利益既定的前提下,寻求经济动员准备的适度规模是政府追求的目标。经济动员准备规模的选择与控制,必须在理论上确立两个重要概念:经济动员准备内边界和外边界。文章运用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系统阐述了经济动员准备内边界和外边界理论的内容及意义。  相似文献   

5.
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多种所有制经济替代相对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这两方面都对我国现实的战争准备和未来可能的经济动员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诸多军事经济领域的理论与实践都有待创新。如何从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获得充足够用的战争经济资源配置则提出了最为迫切的创新需求。就国内而言,战争准备与经济动员必须以法制和市场机制取代军事、行政命令和指令经济计划作为主要手段和样式;必须同时注重国有与日益扩大的其他所有制形式的经济动员客体,避免军事经济领域内的单一体制。就国际而言,战争准备与经济动员要超越国界,以满足可能的战争需要为最大诉求。  相似文献   

6.
柳林  秦华  何开绪 《国防》2003,(8):61-61
国民经济动员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协调发展,一方面,要坚持“军民兼容、平战结合”的原则,以有限的投入产生国防与经济建设双重效益;另一方面,国民经济动员建设要不断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主动革旧推新,保持动员活力。“军民兼容、平战结合”是我国经济动员工作的重要原则之一,是指国家把进行国民经济动员准备工作统筹纳入到整个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使国民经济动员准备尽可能做到平时与战时相衔接,军用与民用一体化。“民为军用”是世界上多数发达国家的共同做法。美国《国家安全战略》认为,未来工业战略必须  相似文献   

7.
王贵勤 《国防》2002,(1):45-47
“十五”期间,国家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规划出了新世纪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宏伟蓝图。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特别是我国面临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斗争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国民经济动员建设一定要抓住机遇,与时俱进,紧紧跟上经济发展的形势,跟上军事斗争准备的步伐,抓紧各项经济动员准备工作的落实。  相似文献   

8.
张中伟 《国防》2002,(9):11-12
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新军事革命深化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给国防动员建设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应抓住机遇,以与时俱进的精神,认真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积极谋取国防动员工作的新发展。 一、抓好平时准备,提高快速动员能力 国防动员的核心问题,是提高快速动员能力。要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抓紧抓好平时  相似文献   

9.
经济动员的实施与经济动员的准备具有密切的联系,经济动员准备越充分,进行经济动员就越有把握。现代战争突然性强,经济动员往往滞后,为有效快速地实施经济动员,做好平时各项准备工作至关重要。为此,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前,由于国民党南京政府实行一系列错误的方针政策,抗战经济动员准备不力,以致抗战全面爆发后中方处于十分被动的境地。其教训:一是国民党集中力量内战,致使国力衰竭,对日战争经济动员准备不足;二是旧中国工业基础薄弱,工业布局不合理,军事工业建设落后,不能适应战争需要;三是战前缺乏一套系统完备的战争经济动员法规,战时仓促应交,导致战时经济陷入混乱。“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汲取抗日战争国统区经济动员准备的教训,可以改进我国和平时期战争经济动员准备工作,以适应“两场”需要。  相似文献   

11.
马言振 《国防》2004,(11):56-58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军事变革引发了战争形态、作战样式、军事理论的深刻变化。信息化战争科技密集的特点,要求国防动员必须实现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因此,适应信息化战争的动员需求,做好科技支前保障准备,充分挖掘蕴藏于社会的、民间的科技资源,及时将科技动员潜力转化为战争实力以满足战争的需要,显得特别重要。而其首要的环节就是要组织好科技动员潜力调查。一、抓住科技动员潜力调查的主要环节一是做好调查准备。调查之前,应积极收集、准备有关资料,明确调查方案,梳理工作思路,对调查工作做出通盘考虑和安排。抽…  相似文献   

12.
市场经济是战争动员的经济基础,战场是战争动员资源使用的平台。新世纪新阶段适应"两场"发展新环境,将战争动员建设推向新的高度,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努力:转变战争动员观念;合理统筹配置资源,实现军民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推进战争动员建设与经济建设良性互动;注重动员转化能力储备。  相似文献   

13.
四川汶川抗震救灾斗争,对我国国防动员能力是一次检验。抗震救灾的实践表明:国防动员建设平时准备与战时需要必须紧密联系,动员建设与国防建设、经济建设必须协调融合,信息化条件下"快速动员"将成为衡量当前与未来国防动员质量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志,"协同动员"将成为未来国防动员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4.
李金宇 《国防》2006,(9):36-36
在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国防动员建设呈现出动员准备“前置化”、动员体制“社会化”、动员领域“宽泛化”、动员内容“信息化”、动员方式“多样化”“、精确化”等特点,使国防动员工作难度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必须积极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不断深入的新形势,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努力推动国防动员建设不断深入发展。要找准国防动员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坚持军民兼容、平战结合的原则,紧紧围绕国防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目标,根据社会资源占有、配置方法的改变及利益关系的变化,重点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  相似文献   

15.
沈海潮  王继龙 《国防》2003,(2):36-36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并广泛运用于军事领域,信息化战争将成为未来战争的主要样式。要赢得信息化战争的主动权,仅靠现役部队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动员社会各领域的信息力量作补充,这就需要充分做好信息动员准备。信息动员准备的内容很多,但当前应把建立组织领导机构、制定规划、资源储备作为信息动员准备的重  相似文献   

16.
新形势下加强后勤动员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仕林 《国防》2007,(12):14-17
后勤动员建设,是军事斗争准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后勤动员建设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统揽,适应军事斗争后勤准备需要,适应作战后勤保障任务特点和市场经济新环境,突出重点,加紧建设,加快发展,努力提高后勤动员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为适应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的要求,研究和探索现代战争动员与准备应牢固确立依据综合国力的基本观点,把战争准备与动员根植于综合国力之中,建立一体兼容、快速高效的现代战争准备与动员机制;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重点研究和解决局部战争准备与动员问题;着眼高技术战争的发展,注重提高战争准备与动员的质量和效益。  相似文献   

18.
王昀东 《国防》2002,(5):45-45
为使科技动员适应现实军事斗争准备和未来“打赢”的需要,必须充分认识和把握科技动员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集中力量抓好管长远打基础的工作。 一是在思想认识上要有突破。一个国家科技动员水平的高低,与整个战争动员的科技含量有着直接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在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冲击下,高技术以群体  相似文献   

19.
经济动员准备工作涉及各地区、行业的许多企事业单位,需要做的工作很多。在世纪之交,我国经济动员准备工作应在考察世界军事发展的趋势和我国改革现状的情况下,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和军事战略的要求,突出经济动员准备工作的重点方向、重点地区、重点内容、重点对象、重点部门和重点环节,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全面做好新时期经济动员准备的各项工作。  相似文献   

20.
做好农业动员准备工作,在资源配置上,要就近就便调配农业资源;在动员措施上,要适时选择适度的动员措施;在动员的方式方法上,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在应变能力的积蓄和运用上,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农业经济应变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