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前十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担负繁重作战任务的同时,抓紧时机连续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精简整编,完成了由单一陆军向诸军兵种联合军队的过渡,军队数量由最高时的600余万减至200余万人,初步建立了科学合理的编制体制,军队的质量建设迅速提高。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人民解放军连续进行三次体制改革、精简整编,有力地推动了军队的全面改革,加快了军队现代化进程,完成了由依靠规模优势、立足于打全面战争向质量建军、立足于打现代条件局部战争的组织形态的转变。总结这一时期人民解放军在组织实施体制改革、精简整编工作方面的经验教训,从中获取有益启示,对于当前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具有一定的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建国后人民军队建设与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我军为适应战略环境和世界军事发展的变化,适时进行了军队精简整编。历史进入2l世纪,正当我军推进有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关键时刻,军委江泽民主席向世界宣告,在“九五”期间裁减军队员额50万的基础上,2005年前我军再裁减员额20万人。  相似文献   

4.
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加强质量建设的精兵之路走有中国特色的加强质量建设的精兵之路,主要是由邓小平倡导的。邓小平关于战争与和平问题的新论断,导致了新时期我军建设指导思想的第一次战略性转变。邓小平关于军队质量建设的思想,由于它具有重大价值和对我军建设主要矛盾的准确把握,将引发并导致我军新时期建设指导思想的第二次战略性转变,即我军建设由数量规模型转变为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转变为科技密集型,把军队建设的重点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军人素质的轨道上来。自刀年代中期以来,邓小平多次强调指出:军队建设的质量问题…  相似文献   

5.
正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军队四次重大改革的回顾与思考【王法安】习近平主席在中央军委改革工作会议上指出,人民军队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改革创新史。在党的领导下,我军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一路走来,改革创新步伐从来没有停止过。习主席的精辟论述,为我们认识理解我军历史提供了一个崭新视角,同时也深刻揭示了我军建设发展的内在动力。今天,面对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大考,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军四次重大改革,总结  相似文献   

6.
我军后勤由应急保障转向和平时期加强全面建设的轨道,无疑是一重大转折。但使后勤建设在现有的基础上快速地向高层次发展,仍需一次观念大更新和体制大改革即由单一的封闭的军队后勤保障体制转向开放的社会化后勤保障体制。一.军队后勤社会化的必然趋势若干年来,我军的后勤保障体制总体建设,采取了军民分离的做法,军队自成体系,“大而全、小而全”的一条龙保障方式。这种做法,对于军队  相似文献   

7.
增强军人的国防观念,是和平时期我军建设中的一个重大课趣。而要做到这一点,最根本的是要正确认清和平时期我军的职能。军队是为保卫国家利益而存在的。战争年代,军人以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解救人民大众于水深火热之中,军队的职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全国解放后,特别是60年代中期以后,我军直接从事对抗性的军事行动逐渐减少,军队的作用不象战争年代那样明显,军人的价值不象战争年代那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参军不仅是国家《宪法》、《兵役法》规定的公民应尽的义务,而且是广大普通高校毕业生报效祖国、施展才华的方式之一。直接接收普通高校毕业生担任军队干部,是我军的光荣传统。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适应军队建设对干部素质不断发展的要求,我军逐步加大了直接接收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和毕业研究生的力度。1997年后,有近2万名普通高校毕业生被吸收到军队工作,为军队的现代化和正规化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关于军队精简整编的理论与实践潘日轩从1975年至1985年,邓小平以果敢的决心和恢宏的气魄领导人民解放军进行多次精简整编,一次比一次规模大,一次比一次搞得深刻,直至百万大裁军。精简整编使全军在控制规模,理顺关系,调整编制,提高军队建设质量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按照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总体规划和部署,为适应战争发展的需要,先后进行了九次较大规模的精简整编和体制编制调整。通过精简整编和体制编制调整,我军的合成范围和程度不断扩大和加强,战斗力显著提高。 第一次精简整编。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出了“为建设正规化、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1985年上半年在北京召开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根据军委主席邓小平6月4日提出的精减军队100万员额的指示,决定全军实行体制改革,精减整编,减少员额100万。这次军队体制改革,精减整编的具体任务是:全军总兵员裁减100万,师团单位减少4054个,军级单位减少31个,大军区减少4个,县市(区)人武部划归地方建制2592个,铁道兵并入铁道部,撤销基本建设工程兵,炮兵改为总参谋部工程兵部。装甲兵改为总参谋部装甲兵部,工程兵改为总参谋部工程兵部。这是我军第一次大规模的精简整编。  相似文献   

12.
历史进入20世纪90年代,一方面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一方面世界新军事变革蓬勃发展,对我军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场新军事变革的本质是信息化,在这种情况下,军队要不要抓意识形态建设,如何抓意识形态建设?江泽民密切关注新军事变革的发展动向,深刻总结了我军建设的经验,就我军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观点,为我军意识形态建设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精简整编,是使军队发展与战争形势和作战要求相适应,提高军队战斗力的一项重要举措。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成立至今,先后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精简整编,回顾其走过的精兵历程,首先想到的是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最早的一次大规模精简整编。本文仅就这次精简整编作一探讨。一、“精兵主义”方针的提出抗日战争前期,八路军、新四军得到很大的发展,到1940年底,由改编时的5万余人发展到50多万人,成为中国抗战的主力,但也出现了主力部队编制过大、机构臃肿的现象。特别是1941年至1943年的严重困难,使这种矛盾更加突出。正如毛泽东主席所指出的:“目前的…  相似文献   

14.
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原则和制度完善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建国初期,我军对怎样建设一支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没有经验。有的提出,搞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就应毫不走样地学习苏军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军事文摘     
我军干部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在人民解放军加速实现现代化的今天,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军官已占全军干部总数的三分之一强。科学家、工程师在军队大有用武之地。随着新的科学技术向军事领域的不断渗透,我军专业技术军官比例逐步提高。共有二百多种专业、几千种技术岗位。特别是一些新兵种部队,如导弹部队等,专业技术军官比例更高。建国初期,我军专业技术军官比例很小,1977年提高到27.8%;经过近十年发展,特别是军队体制改革、精简整编以后,全军干部总数减少,专业技术干部比例又有增加。在专业技术军官中,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干部的结构也正在发生新的变化,高层次专业技术干部比例加大。  相似文献   

16.
司令部作为军队的领率机关和指挥中枢,向来被誉为“军队的大脑”,在军队作战和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建国40年来,随着我军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发展,我军各级司令部建设不断得到加强,在组织实施作战、训练等项军事工作中发挥了中枢作用。认真总结建国以来我军司令部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对于和平时期的司令部建设,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我军“已经进到了建军的高级阶段,也就是进到掌握现代技术的阶段”。我军司令部建设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历史性转折。从新中国成立到50年代中期,是我军统  相似文献   

17.
军校建设要着眼于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军队院校是培养军事人才的重要基地 ,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 ,实现我军现代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必须加强军队院校建设。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 :要“加强军队院校建设 ,培养大批新型高素质军事人才。”这一重大决策 ,既进一步明确了院校教育在军队现代化建设跨越式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也指明了我军院校建设与改革的目标和方向。一、按照我军跨越式发展对院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要求 ,院校必须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更新育才观念江泽民在十届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强调指出 ,培养大批高素质军事人才 ,是中国特色的军…  相似文献   

18.
韩国军队将要进行的精简整编,是新时期韩军的重大转型举措,旨在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精干高效、装备先进、战斗力强的“韩国型军队”,提升韩国对地区安全事务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胡锦涛主席提出的我军在新世纪新阶段“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历史使命,极大地拓展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战略视野,丰富了我军历史使命的深刻内涵。学习理解我军新使命的这一内涵,必须深刻认识党的领导作用和执政地位,必须正确认识军队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中的重大作用,必须把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作为我军建设和发展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张瑶 《政工学刊》2009,(8):55-55
为更好借助社会人才资源为军队建设服务,2005年我军建立并实行了文职人员制度。这是我军力量构成和用人制度的重大调整改革,是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建立一支编配相符、进出顺畅、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文职人员队伍,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