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蔓延反应喷涂表面涂层技术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围绕自蔓延反应喷涂技术与工艺研究和自蔓延反应喷涂相关理论研究两个方面,介绍了这一技术领域的发展状况。SHS反应喷涂技术将燃烧合成与传统热喷涂相融合,将各类高化学能的反应型粉材、线材引入喷涂技术中制备高性能陶瓷和金属间化合物涂层,发展了SHS反应药芯线材电弧喷涂、SHS等离子喷涂、爆炸反应喷涂以及SHS反应火焰喷涂等技术手段。一方面,对其中的配系设计、控制参数、涂层性能和相关设备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的实验研究;另一方面,围绕涂层形成过程、喷涂条件下的反应机理与模式,以及反应喷涂过程中的能量状态和粒子的物理状态等方面开展了初步的理论研究,正在构筑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
为了数值研究宽广温度范围内Mg/H2O的反应特性,分别建立了考虑部分MgO在液滴表面凝聚的Mg/H2O扩散燃烧模型和基于Arrhenius公式的Mg/H2O反应动力学模型.数值研究了Mg/H2O反应速率在扩散控制和化学动力学控制下随反应条件变化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Mg液滴扩散燃烧时间计算结果与文献值相符;提高温度和水...  相似文献   

3.
在微波辐射无溶剂条件下,苯甲醛、肉桂醛和二苯甲酮分别与苯胺反应合成了3种亚胺类化合物,解决了此类化合物由于不稳定而在柱层析过程中分解的问题,并对产物进行了提纯和1H NMR表征。在辐射功率为400 W、辐射时间为90 s条件下,前2个反应的产率分别为82%和80%,而由于空间位阻的影响,二苯甲酮与苯胺未发生反应。在增大辐射功率、延长辐射时间后,二苯甲酮与苯胺发生反应并取得了56%的产率。  相似文献   

4.
以GRIMECH 3.0详细反应动力学机理为基础,计算了贫燃甲烷氧化时各个基元反应对关键中间组分的生产与消耗贡献,并利用敏感性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甲烷氧化过程中各基元反应对整体反应速率的贡献程度。在确定主反应路径的前提下,构建了包含16种组分,31步反应的甲烷氧化的简化反应动力学机理并与详细机理做了比较。该简化机理主要适用于当量比0.2以下的极端贫燃工况。  相似文献   

5.
扩链剂对TDI封端聚醚预聚物反应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用FTIR研究了不同活性的扩链剂对TDI封端PPG预聚物固化速度和反应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扩链剂与TDI封端PPG预聚物固化反应速度分别按1,3丁二醇、1,4丁二醇、MOCA的顺序增加,室温下3种扩链剂在固化前期均遵循二级反应动力学规律,其固化反应为二级反应,因此不同活性的扩链剂不影响TDI封端PPG预聚物固化反应的反应级数.  相似文献   

6.
菜籽油制备生物柴油及其理化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研究了植物油(菜籽油)在NaOH催化作用下与甲醇反应制备生物柴油的工艺条件,考察了醇油摩尔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等条件对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该反应较适宜的条件为:反应温度50℃、醇油摩尔比6:1、催化剂用量为原料油质量的0.8%、反应时间为20min。对所得生物柴油的主要性能指标进行了考察,发现除粘度较大外,其主要性能指标与我国O#柴油相接近,掺入少量柴油后完全可以作为柴油机燃料使用。  相似文献   

7.
水下制氢反应室动态过程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水下制氢反应室的动态过程规律,基于化学反应动力学和单液滴运动学得到合金/水反应转化率,并在最小自由能法计算得到生成物各组分摩尔数的基础上利用质量守恒方程得到室内各物质质量变化规律。在建立非线性移动边界螺旋管动态模型的前提下,利用能量守恒方程得到室内热力参数变化规律,进而完成制氢反应室动态过程详尽模型的建立。利用该模型编写计算程序,完成某水下制氢反应室动态过程仿真。结果表明,各仿真曲线较好地反映了对应参数的动态变化规律,验证了模型建立与仿真的正确性;合金/水反应转化率决定了反应室的物质质量变化规律及其能量释放特性。该模型可以作为制氢反应室动态特性分析及其过程控制研究的基础模型。  相似文献   

8.
可见光助Fenton体系降解芥子气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联吡啶铁为催化剂,采用光助Fenton体系在可见光照射条件下(λ〉450nm)降解芥子气。考察了不同反应条件下的降解效果,通过EPR分析确定了反应过程中产生的高活性物种,利用GC—MS和NMR等方法分析了反应的产物,跟踪了反应过程中TOC的变化,并根据实验结果研究了芥子气光催化降解的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9.
采用低分子量固态聚碳硅烷和乙酰丙酮铝为原料,利用Si-H与乙酰丙酮铝之间的交联反应合成适于熔融纺丝的聚铝碳硅烷。研究了反应条件对产物数均分子量、软化点和组成结构的影响及交联反应程度与可纺性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和反应时间的延长,反应程度提高,残余乙酰丙酮基减少,Si-O-Al交联支化结构增多,分子量和软化点增大,可纺性随之下降。当乙酰丙酮铝投料比为8%时,在370℃下反应4~6 h,可得到软化点为206~221℃,Al wt%=0.68%,具有良好可纺性的聚铝碳硅烷。  相似文献   

10.
以二乙醇胺和乙酰乙酸乙酯作为原料,经过6步反应合成了3-喹咛酮。反应步骤为:二乙醇胺磺酰化后,磺酸酯与乙酰乙酸乙酯反应形成六氢吡啶环;接着六氢吡啶衍生物脱苯磺酰基、溴化和脱羧;最后经分子内成环反应获得3-喹咛酮。  相似文献   

11.
新型潜伏性环氧树脂体系固化动力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非等温差示扫描量热(DSC)技术对改性咪唑类固化剂(MIM)及其微胶囊固化剂(MIC)与E-51环氧树脂的固化反应过程进行了跟踪,并利用Kissinger和Crane方程对该固化反应进行了动力学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固化剂包覆处理前后其环氧树脂体系的固化动力学参数与固化剂室温贮存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不同升温速率下,E-51/MIM反应体系的放热量均大于E-51/MIC体系;两固化反应体系的反应级数均为0.89;与E-51/MIM体系相比,E-51/MIC体系的固化反应活化能和频率熵因子均较大,并具有更好的室温贮存性能。  相似文献   

12.
Fe3+ 与S2 - 反应是一个典型的竞争反应 ,反应的生成物与反应条件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通过理论研究和实验验证 ,确认在酸性介质中反应的生成物为Fe3+ 和单质S↓ ;在碱性介质中反应的生成物为黑色Fe2 S3↓。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用光声量热法(PAC)研究了辅酶B12的光解反应,同时测定了脉冲激光诱发的辅酶B12光解反应的焓变和反应体积变化,它们的数值分别为31±2kcalmol^-1和7±1mlmol^-1估算出Co-C键离解能,并推测反应体积变化可能与Co-C键断裂引起的柔性咕啉环构象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4.
基于敏感性分析和准稳态假设简化详细反应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发展了一套基于敏感性分析和准稳态假设来简化复杂化学动力学机理系统的方法。采用等压均相反应器燃烧模型和详细化学动力学机理计算特定工况下的自燃过程。通过对详细机理计算结果的敏感性分析后删除其中的冗余组分和冗余反应,简化得到基干反应模型。再找出基干机理中反应速率较快,浓度较低的组分假定为稳态组分,使用准稳态假设方法简化得到总包反应模型。最后以甲烷燃烧的GriMech1.2详细机理为例分析得到了简化机理并计算了着火延迟时间,与详细机理所得的结果进行比较验证,得到了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通过Zn与Cu(NO_3)_2溶液反应的实验分析,提出了研究和全面认识置换反应的思路。对中学化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实验教学应解决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采用低分子量固态聚碳硅烷(PCS)和乙酰丙酮铝([Al(acac)3])为原料,利用Si-H与[Al(acac)3]之间的交联反应合成适于多孔连续熔融纺丝的聚铝碳硅烷(PACS)。研究了反应条件对产物数均分子量、软化点和组成结构的影响及交联反应程度和可纺性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反应程度提高,残余乙酰丙酮基减少,Si-O-Al交联支化结构增多,分子量和软化点增大,可纺性随之下降。当[Al(acac)3]投料比为8wt%时,在370°C下反应4-6h,可得到软化点为206~221°C,Alwt%=0.68%,具有良好可纺性的PACS  相似文献   

17.
研究生化反应中一类可逆饱和反应的数学模型:应用微分方程定性理论,比较完整地解决了该系统极限环的存在性、唯一性和不存在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1961年1月,约翰·肯尼迪就任美国总统后开始推行灵活反应的军事战略。灵活反应战略的推行在当代美国军事战略发展史上起了重要的作用,为60年代以来美国军事战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因此,研究肯尼迪政府的灵活反应战略对于帮助我们了解当代美国军事战略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作用。本文试就灵活反应战略形成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实施措施及其影响略作探讨和分析。灵活反应战略是50年代中后期国际形势和美苏争夺态势的变化及美国国内对国防政策和军事战略问题激烈辩论的产物。首先是到50年代中后期苏联核力量迅速发展,形成了美苏相互核威慑的…  相似文献   

19.
利用DOS方法对重油催化裂化生产装置进行了安全评价.结果表明,在反应再生、分馏及稳定吸收三个重点工艺操作单元中,反应再生系统和分馏系统的实际最大可能财产损失与生产单元财产价值的比值超过了10%的相对危险值界限,稳定吸收系统在10%的相对危险值的范围内.说明反应再生系统和分馏系统有必要采取一些安全防范措施,进一步降低生产的风险程度.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硫-胺-肟反应体系对VX,GB,H3种毒剂的反应效果及含水量等对反应的影响,探讨了反应机理,提出了一种对H,VX和G类毒剂通用的消毒剂配方,该配方对醇酸树脂漆层的损伤要低于碱醇胺消毒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