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从《孙子兵法》到《孙膑兵法》,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兵学对军事伦理的重视与发展。从“安国保民”到“战胜而强立”的战争伦理观、从“令之以文,齐之以武”到“人为贵”的治军伦理原则、从“五德”到“知道”的将帅武德修养、从“君命有所不受”到“御将,不胜”的军人道德选择、从“众陷于害”到“战日有期,务在断气”的军事道德环境五个方面,可以看出孙膑与孙武的军事伦理思想既一脉相承,又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2.
军事爱国主义是解读《孙子》与孙武其人的关键思想要素。《孙子》中的军事爱国主义思想元素主要包括:"兵者,国之大事"的军事价值观;"安国保民"、"安国全军"的军人价值观;"君命有所不受"的道德选择方针;"兵以利动"、"非利不动"的军事功利论;"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道德环境效应说五个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3.
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的孙子,不仅是中国古典军事学的奠基人,而且是古典军事伦理学的奠基人。在他的博大精深的军事理论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军事伦理思想。他在创立军事学的过程中,在继承前人军事伦理思想的基础上,把社会伦理与养兵用战的实践结合起来,从最基本的道德关系即军队与国家、人民的关系入手,提出并系统地阐述了军人的价值理论、将帅道德规范及军人道德实践等一系列军事伦理问题,形成了完整的、独具特色的军事伦理思想体系。学习和研究孙子的军事伦理思想,对于深入研究和完整地把握孙子的兵学体系,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军事伦理文化精华,加强当代军队的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仅就孙子军事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和体系结构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以就教于各位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4.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孙子以遏止战争为目的,以非战手段避免兵燹战祸的全胜战略思想.孙子认为,军事斗争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安国保民,任何战争都不可避免地造成军民的伤亡和经济破坏.因此,“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谋攻篇》)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全胜战略思想的内涵是: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后盾,以军事斗争的“不战”为表象,以非军事斗争的“战”为实质,以“伐谋”、“伐交”为主要手段,以迫敌屈服为浅层目标,以“全”为最终目的,安国全军以益天下.需要强调的是,“迫敌屈服”只是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思想的浅层内涵,以“全”为最终目的,“安国全军以益天下”才是其深层和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孙子兵法》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就其军事价值而言,其中最光采夺目的是他以安国保民为宗旨的慎战和善战思想。历史上许多军事家、名将,益于《孙子》的慎战善战思想取得了不同历史时期战争的胜利。《孙子》被誉为“兵圣”、“武圣”置于古代兵经之首。由干《孙子》问世的历史契机与当今时代特征有着相似之处,因此,以古为鉴,撷取精华,运用《孙子》慎战和善战思想的精义于现代局部战争的战略指导,不仅是推动《孙子》理论研究与实际运用的深化,也是指导现代局部战争的客观需要。一、《孙子》安国保民战略思想的历史源由研究《孙子》问世…  相似文献   

6.
“孙吴”的名字首见于《史记》一书,那时离“孙吴”生活的时代已有约四百年的时间。我仔细研究了《史记》以前各种资料中“孙吴”(指孙和吴)一词的含义,认为它指的是孙膑和吴起。我认真研究了“孙子”(即“孙大师”)一词出现的地方,得出结论:按照军事论文的传统,这个称呼指的是孙膑。我仔细阅读过银雀山出土竹简、史记、上孙家寨出土竹简有关孙武的记述,认为里面都是些说教性的故事,对研究历史用处不大。关于孙武预  相似文献   

7.
生活于2500年前春秋晚期的孙武,以其字字珠现的兵学典──《孙子兵法》,构筑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坚实基础,孙子也因此被历代兵家奉为兵圣。明代茅元仪在《武备志》中指出:“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一语道破了孙子军事思想在2000余年封建社会军事学术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即使在今天,孙子的军事思想,仍然是启迪人类智慧的箴言,这也是《孙子兵法》至今昌盛不衰的根本所在。(孙子兵法)构筑的军事理论体系,不仅包含着战争观、作战指导原则、治军思想以及丰富的军事哲学思想,而且也富蕴着军事后勤思想。虽然(孙…  相似文献   

8.
孙子是具有大战略眼光的军事家,他是站在“安国全军”大战略的高度,从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综合因素来认识战争问题的。今人学习研究孙子,也要注意从国家安全战略,也就是大战略的高度,学习和汲取“安国全军”的大智慧。笔者认为,学习研究孙子的“安国全军”之道,应注意把握他的以下思想:一、“修道保法”——“安国全军”的政治战略孙子从考察战争这个关乎国家死生存亡的“国之大事”的角度提出了“修道保法”的政治主张。他认为,善于领导战争的人,必须“修道而保法”《(孙子校释》第61页),就是说,必须修明政治,确保法制,才能掌握战争胜…  相似文献   

9.
吴起是战国时期我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的军事思想集中体现在《吴子》一书中。历代著名军事家和学者,一向把《孙子》和《吴子》并蒂称之为“孙吴兵法”奉为兵学圣典而广泛流传。K吴子》不仅在战略、战术方面探察到了许多神奇的战争规律;在军事伦理思想方面,更容纳了前人所不及的丰富内容,包括“义、强、刚、暴、逆”的正义战争观、“内修文德、外治武备”的国防伦理观、“以治为胜、教戒为先”的军人道德教育思想,“良将”的德行论等,对古代军事伦理思想的发展是一大促进,对今天军队的道德文明建设,也有着十分重大的理论和实…  相似文献   

10.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是我国春秋末期杰出军事家孙武的一句名言。它是孙子进步战争观的体现,是孙子辨证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春秋末期,周王室由盛而衰,各诸侯国之间轻起战端,攻伐无已,“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孙子看到战争对社会  相似文献   

11.
春秋末期的孙武和战国中期的孙膑,都是我国古代大军事家,同被司马迁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尊称为孙子。长期以来,这两位卓越并且是同宗的大军事家,留给人们的印象却是极不相同的:孙武以其精深的兵法流芳千古;孙膑则以堪称军事指挥杰作的马陵之战扬名百世。  相似文献   

12.
孙武在其兵法“谋攻篇”中高层建瓴、大气磅礴地提出:“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孙子要言不烦、主旨鲜明地指出“不战”、“非战”,并非宣扬消极弃战或胆怯畏战,而是集中体现了他所倡导和主张的“全胜”战略思想,深刻揭示了他对战争所希望达到的至高理想境界。“全”字在《孙子兵法》中高频出现,诸如“安国全军”、“胜乃可全”、“必以全争于天下”等等,孙子反复提及“全胜”的鲜明观点,足以见此思想乃贯穿孙子战略思想的“红线”,占据着核心地位。孙子的“非战取胜”、“不…  相似文献   

13.
“势”是我国古代兵学中的一个重要论题。春秋末期的兵圣孙武在其名著《孙子》兵法中曾经以《势》为篇名对“势”作了专门论述。战国时期的孙膑也以“贵势”而流传于世,1972年山东临沂出土的《孙膑兵法》中就有一篇名为《势备》的。相传为周朝初年太公望吕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代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多少年来,一直被世界公认为“兵学圣典”、“百世兵家之师”。它所提出的一些带普遍性的战争规律和军事原则,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但孙武和其他任何作者一样,不能不有其时代的局限性。所谓“前《孙子》者,《孙子》不佚;后《孙子》者,不佚《孙子》”,是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点的。其实,后  相似文献   

15.
《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的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著作。它们产生于春秋末年到战国中期。这个时期,正是我国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的社会大变革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向奴隶主阶级的武装夺权斗争和各个国家进行封建统一的兼并战争十分频繁和激烈,战争规模日益扩大。孙子(即孙武)和孙膑所在的吴国和齐国都是当时经济比较发达,封建生产关系发生  相似文献   

16.
齐鲁大地,“兵圣”孙子、“武圣”孙武故里。古往今来,山东勇武之士辈出。世世代代淋漓尽致地挥洒着军事天才。神奇的地雷战,堪称辉煌杰作。新一代齐鲁民兵继承了前人尚武报国的光荣传统,现出时代的勃勃英姿。A.召之即来来之能战腾空而起的三颗红色信号弹拉开了军事表演的序幕。济南市历下区民兵应急分队出现在人们面前。他  相似文献   

17.
中华武德文化源远流长,初前于炎黄氏族的融合,文明奠基于孙武。《孙子兵法》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闪烁着中华民族伦理智慧的光辉,对现代世界文明有其重要的价值,有待于我们开发利用。从现代世界文明进步的总趋势的视角来看,开发《孙子兵法》道德资源的价值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大国防安国战略的时代昭示“安国”是《孙子兵法》的伦理大旨。“五事七计”是其安国之大经。欧安国就不能不重视养兵用战,孙子在其兵法首篇首句即指出:“‘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与《管子》的“兵者尊主安国之经…  相似文献   

18.
在武德建设上,孙子极为重视将帅的武德修养。这和他的将帅价值观分不开。在《孙子兵法》中他非常重视将帅在养兵用战中的地位和作用。他把“将事”视为“五事”之一,强调“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安危之主也”(《作战篇》);“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谋攻篇》)在他看来,要实现“安国保民”的军人价值目标,将帅是决定的因素。因而孙子非常重视将帅自身的素质尤其是武德素质条件。在其《兵法》首篇中,他即明确指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计篇》)这是对将帅武德素质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择将任将的基本标准。在以后的诸篇中,孙子对此“五德”从不同角度进一步加以了阐释和发挥,形成了以“五德”为纲的将帅品德规范体系和具体修养要求。  相似文献   

19.
《孙子·形篇》,从宏观上论述了军事实力问题后,又提出“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这样一个增强军事实力的重要的原则。既然军事实力的强弱是战争胜负的物质基础,而要赢得战争的胜利,离开这个物质基础专事诡谲之汁是不行的。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实力强大到“能为胜败之政”(即掌握胜败的决定权)呢?孙武的结论是“修道而保法”。所以搞清楚孙武讲的“道”与“法”是十分必要的。孙武说“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孙子·计篇》)对孙武说的这个“道”。杜牧释之为“仁义”;张预注之为“抚众”,即所谓“以恩信道义抚众”者。他们都把“道”看成为可使自己上下一致的政治思想工作。所以郭化若同志把孙武关于“道”的那段话翻译成这样的现代汉语:“政治,是讲使民众和君主的愿望一致,可以叫他们为君主死,为君主生,而不怕危险。”据此,不少人就把“修道而保法”里的“修道”,理解为“修明政  相似文献   

20.
马梅 《国防》2006,(11):83-84
战国中期,出现了一位身残志坚、独步千古、名垂青史的军事理论家和军事谋略家,他就是在我国历史上十分著名的军师孙膑。身残志坚孙膑是兵圣孙武的后代子孙,出生在齐国的阿、鄄(今山东阳谷、鄄城)之间,生卒年月不详。根据有关史料推测,其生活的年代大概与商鞅、孟轲同时。孙膑曾与魏国将军庞涓一起拜鬼谷子为师,同习兵法。庞涓学成之后,下山投奔魏国,深得魏惠王重用,被任为将军。可他自知才能不及孙膑,担心孙膑受到魏惠王重用。因此,秘密派人把孙膑召到魏国。孙膑赴魏之后,庞涓寻机对他施以酷刑,“断其两足而黥之”,即将他的膝盖骨剔掉,造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