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雨城  淑荣 《当代海军》2004,(1):24-25
2003年,日本海军作为日本军事力量的核心,继续在国际国内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动向集中体现了日本谋求军事职能多元化,海外派兵长期化,日美军事同盟外向化的基本战略意图。  相似文献   

2.
2012年1月5日,美国国防部发表了《保持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21世纪的防务重点计划报告》,在"重返亚太"战略的战略背景下,重点针对美国未来的军事力量结构、全球部署态势、军事战略目标等进行了重新规划。新军事战略调整对整个国际格局和地区性大国产生深远影响。随着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调整,军事上的相互依赖程度体现在美日同盟之间尤为突出。本文仅从军事战略角度,运用《权力与相互依赖》中部分理论对其调整下的美日军事同盟机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日美军事同盟,这种基于日美共同利益和安全考虑的同盟关系形成于冷战之中,并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而作为在军事同盟基础上明确双方军事合作的任务和分工的日美防卫合作指针,自制定以来也是处于不断的修订之中。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对其进行梳理,有助于从纵向对日美亚太安全战略的演进和调整进行把握。  相似文献   

4.
梁明 《宁夏科技》2001,(5):63-65
近来,美日军事同盟关系再次成为时令话题,这是因为布什新政府刚刚上台,再者美日近来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面向新世纪,美日军事同盟关系将向何处去,已引起了人们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对美国及亚洲相关国家来说,美日军事同盟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根据同盟协定,美军太平洋司令部可以自由使用日本的军事基地,可以在西太平洋地区有效部署及调遣兵力,日本则负责承担大部分的驻军费用。而且,在亚洲国家看来,美日军事同盟的存在。使得日本失去了建设军事大国的借口。  相似文献   

6.
战后日美军事同盟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美建立的军事同盟 ,是战后世界军事史上的重要事件。这一事件的产生 ,是基于日美共同的利益和要求 ,并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变化而不断演变的。对此进行历史的考察 ,将有助于我们对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警惕性和对霸权主义全球战略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7.
吴刚 《环球军事》2013,(15):13-14
7月9日,安倍政府公布了本次上任以来的首部《防卫白皮书》,这部白皮书不仅继续以大量篇幅炒作“中国威肋论”的旧调,而且首次提出发展独自军事力量的“强军目标”,特别是拟组建海军陆战队强化夺岛能力,这其中的危险动向不仅仅在于以进攻性部队威胁地区和平与稳定,更是以此为突破口,挑战国际秩序,急需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警惕。渲染威胁气氛,制造扩军借口在迄今为止的《防卫白皮书》中,日本一直强调日美军事同盟的重要性,并强调这种同盟关系是日本的立国基础。  相似文献   

8.
美日军事一体化的发展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瑞 《军事史林》2006,(12):40-43
近期,随着美日两国安全战略的调整,美日军事合作不断加强,出现了美日军事一体化加速发展态势.2005年2月,在美日"2+2"会议上,两国把台湾问题纳入美日军事同盟共同战略目标范畴.为落实美日军事合作计划,2005年10月29日两国"2+2"安全磋商委员会签署《美日同盟:为了未来的改革与重组》协议后,2006年5月1日,两国又签署了《驻日美军部署整编最终协定》,就驻日美军的整编问题达成了最终协议,美日军事一体化出现了许多新内容和新特点.本文旨在对美日军事一体化最新发展态势及其影响作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9.
中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以后,日本侵华军事力量深陷长期战的广阔战场而逐步丧失战略主动权,日本与美英之间在远东的矛盾日益尖锐,德国在欧洲大战初期的暂时得势,这一切促使日本军部和政府提出了所谓“世界规模解决策”的战略构想,企图实行征服中国与向印度支那半岛和西南太平洋地区进击相结合的战略方针。在继续打击中国并实行南进的过程中,日本力求切断中国西南国际交通线。在绥靖政策道路上走过相当时目的英国政府,为避免英国东西两线作战,不惜牺牲中国的利益,在日本的压力下,决定关闭滇缅公路3个月。中国政府为阻止关闭和重新开放滇缅路,与英方进行反复的交涉。日本的南进进一步打破了远东原有的战略格局,日美两国的矛盾全面升级,日英关系日益恶化,中国与美英之间共同对抗日本的战略关系空前接近;特别是在与德国的大规模空战中,英国挫败德军的进攻,得以渡过本土军事危机;同时,德、日、意三国军事同盟的成立,轴心与反轴心两大阵营的对抗已露端倪。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动,促使英国政府决定重新开放滇缅公路。  相似文献   

10.
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其军事实力受到重大限制。但战后《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的签署,为日本军备复活提供了保护伞,借此日本逐渐发展成为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国家。20世纪80年代,日本根据当时的安全形势制定了“综合安全保障”战略,对原来的“专守防卫”方针作了较大的调整。其陆上自卫队为避免在本土作战,将“内陆持久”反击战略调整为“歼敌于水际滩头”  相似文献   

11.
加强军队政治工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工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是发挥政治工作直接作战功能、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重要保证。增强政治工作信息系统的防护能力,要建立政治工作信息安全技术保障体系、行政管理体系、法规制度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2.
解放战争史,是一部国民党军迅速崩溃,人民解放军彻底胜利的纪录.在历时4年多的时间里,国民党军与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过不下150余次比较大的战役,而几乎每次都是以失败而告终,最后兵败大陆,退守台湾.其原因,就政治上而言有2个:一是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在对沦陷区城市接收过程中,各级官员腐败透顶,大失民心;二是国民党不顾全国人民要求和平、民主、团结、统一的呼声,逆历史潮流而动,悍然发动内战,导致众叛亲离.就军事上而言,战略指导失误,情报不灵,指挥不统一,兵力、火力分散使用,都是国民党军屡战屡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加强武警现代化建设,必须提高人才队伍素质.建设现代化武警的目标,对人才队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采取多种教育培训方式,切实提升人才队伍建设质量;建立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确保人才素质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4.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我们党加强经济工作指导提出了新要求,要引导广大官兵认识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们党适应生产力发展大势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着眼未来发展确定的重大战略任务,是推进现代化事业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举,增强履行历史使命的自觉性坚定性.  相似文献   

15.
中共对南昌起义的一系列指导,不仅体现在起义的酝酿、决策阶段,还体现在起义爆发后南征途中。其中包括指示广东、湖南等省发动暴动配合起义以及做好起义失败后的善后工作等。纵观中共对南昌起义的系列指导和举措,可以看出其中贯穿一条鲜明的主线,就是紧紧围绕着"民众武装暴动"这一政策。早在南昌起义发动之前,中共就决定在湘鄂粤赣四省发动农民秋收暴动,所以中共对南昌起义的指导离不开这一既定方针。同时,中共中央关于暴动主要依靠群众,军事力量只是副力的思想严重影响着其对南昌起义的领导和评价,而共产国际的"指导"直接左右中共对南昌起义的决策。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主席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强调: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我军的立军之本和强军之魂。这是对十八大报告关于“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论述的进一步深化。认真学习十八大精神,必须切实弄清党对军队领导绝对性的本质特征、科学本源和集中体现,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相似文献   

17.
85年前召开的古田会议,诞生了堪称建党建军纲领的决议,结合特殊的国情、党情、军情,解决了如何加强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人民军队的政治建设定了型。决议的丰富内涵和精神,不仅为历史形势和任务所需,更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永葆本色之根、不断增强战斗力之魂。  相似文献   

18.
19.
智能化战争形态加速演变,为新时代陆军装备建设带来严峻挑战。必须充分认清陆军武器装备建设智能化转型形势任务,正确把握智能化陆战的基本内涵、典型特性和能力要求等需求牵引,科学确立陆军武器装备体系智能化转型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加快推进陆军武器装备体系智能化建设发展,为新型陆军“迈向智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提高领导干部的“三个素质”,增强“四个本领”,是加强军队党的能力建设的紧迫课题。实现这一目标,一要激发领导干部自身的内在动力,自觉改造主观世界;二要振奋学习精神,贯彻“两个武装”要求;三要加强党性修养,保持党员先进性;四要做好本职工作,在实践中提高素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