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美军事同盟,这种基于日美共同利益和安全考虑的同盟关系形成于冷战之中,并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而作为在军事同盟基础上明确双方军事合作的任务和分工的日美防卫合作指针,自制定以来也是处于不断的修订之中。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对其进行梳理,有助于从纵向对日美亚太安全战略的演进和调整进行把握。  相似文献   

2.
日美军事同盟是当今世界需要关注的双边关系之一,是日美联盟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美军事同盟着重加强联合作战能力的构建,以提升自身军事力量,并为日美同盟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力量保障,为美国推行对外战略及日本军事力量走向世界提供条件。研究表明,这势必对亚太地区的安全及战略格局产生重要影响,理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3.
2000年以来,美国加强了与日本、韩国的军事同盟关系,同时,韩国与日本的军事合作关系也日益密切;美日、美韩两个双边军事联盟渐趋靠拢,安全合作的领域不断扩展,程度不断加深。  相似文献   

4.
对美国及亚洲相关国家来说,美日军事同盟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根据同盟协定,美军太平洋司令部可以自由使用日本的军事基地,可以在西太平洋地区有效部署及调遣兵力,日本则负责承担大部分的驻军费用。而且,在亚洲国家看来,美日军事同盟的存在。使得日本失去了建设军事大国的借口。  相似文献   

5.
1996年4月,美国总统克林顿访日期间,与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共同发表了《日美安全保障联合宣言》。这一宣言把日美安全保障体制由过去的遏制苏联,“保卫日本安全”,转化为主导亚太地区安全,对付所谓“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标志着美日同盟关系的性质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日美两国强化军事同盟关系,开了冷战后亚太地区军事集团化的恶劣先例,对亚太地区的安全与稳定构成严重威胁。对此,亚太地区各国不能不保持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6.
雨城  淑荣 《当代海军》2004,(1):24-25
2003年,日本海军作为日本军事力量的核心,继续在国际国内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动向集中体现了日本谋求军事职能多元化,海外派兵长期化,日美军事同盟外向化的基本战略意图。  相似文献   

7.
战后日美军事同盟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美建立的军事同盟 ,是战后世界军事史上的重要事件。这一事件的产生 ,是基于日美共同的利益和要求 ,并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变化而不断演变的。对此进行历史的考察 ,将有助于我们对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警惕性和对霸权主义全球战略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8.
方勇 《国防》2006,(12):59-62
2006年,日美军事合作不断升温。5月1日,美日两国外交、防务最高长官在美国国务院举行日美安保磋商会议,就驻日美军整编最终报告达成协议,并签署《驻日美军整编路线图》,确定了驻日美军整编的具体日程和详细计划,这意味着日美军事同盟进入“新阶段”。7月5日,朝鲜试射“大浦洞-2”远程弹道导弹后,日美进一步加快了导弹防御系统的联合研制和部署步伐。8月,日本公布2006年《防卫白皮书》,首次用一个章节来阐述加强日美同盟的意义,强调日美两国需要根据安全保障环境的变化,适当地发展应对手段,以确保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安全。上述动向表明,日美迈…  相似文献   

9.
美日军事一体化的发展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瑞 《军事史林》2006,(12):40-43
近期,随着美日两国安全战略的调整,美日军事合作不断加强,出现了美日军事一体化加速发展态势.2005年2月,在美日"2+2"会议上,两国把台湾问题纳入美日军事同盟共同战略目标范畴.为落实美日军事合作计划,2005年10月29日两国"2+2"安全磋商委员会签署《美日同盟:为了未来的改革与重组》协议后,2006年5月1日,两国又签署了《驻日美军部署整编最终协定》,就驻日美军的整编问题达成了最终协议,美日军事一体化出现了许多新内容和新特点.本文旨在对美日军事一体化最新发展态势及其影响作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10.
萧萧 《环球军事》2013,(7):60-61
出于密切与美国的军事同盟关系,日本政府近期持续放松“武器出口三原则”,认定日美公司合作生产乃至出口F-35战斗机零部件,不在“三原则”限制的范围,同时积极研究从美国进口更多武器生产技术,以便提升国内军工综合体的产能。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2001年~2010年美、日、俄、印四国陆、海、空三个军种支出项目的综合比较,结合对军事和政治、社会的发展趋势判断,未来一个时期,四国陆军开支将保持较高水平,海军支出将呈持续增长趋势,空军支出将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日、美军事同盟各军种支出规模与俄、印相比具有相对优势。  相似文献   

12.
2012年1月5日,美国国防部发表了《保持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21世纪的防务重点计划报告》,在"重返亚太"战略的战略背景下,重点针对美国未来的军事力量结构、全球部署态势、军事战略目标等进行了重新规划。新军事战略调整对整个国际格局和地区性大国产生深远影响。随着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调整,军事上的相互依赖程度体现在美日同盟之间尤为突出。本文仅从军事战略角度,运用《权力与相互依赖》中部分理论对其调整下的美日军事同盟机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吴刚 《环球军事》2013,(15):13-14
7月9日,安倍政府公布了本次上任以来的首部《防卫白皮书》,这部白皮书不仅继续以大量篇幅炒作“中国威肋论”的旧调,而且首次提出发展独自军事力量的“强军目标”,特别是拟组建海军陆战队强化夺岛能力,这其中的危险动向不仅仅在于以进攻性部队威胁地区和平与稳定,更是以此为突破口,挑战国际秩序,急需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警惕。渲染威胁气氛,制造扩军借口在迄今为止的《防卫白皮书》中,日本一直强调日美军事同盟的重要性,并强调这种同盟关系是日本的立国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丁建兵 《环球军事》2008,(12):16-17
最近,美国又抛出了建立以美.韩,日三国为核心的,有“东亚北约”之称的“东亚联合安全实体”构想,并伺机向亚洲其他国家辐射,以保住其在亚太的影响力。但韩日在防务合作上从来互不买账,美日防务合作近来也龃龉不断,加上韩国近来因牛肉问题而引发的反美风潮,预示着“美韩日防务同盟”恐难一帆风顺。  相似文献   

15.
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国的亚洲太平洋军事战略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在亚太军事战略变动的过程中,中国战区的战略地位也随之发生变化。剖析亚太军事战略和中国战略地位变动的原由及其过程,有助于认识太平洋战争期间的中美军事关系,从中引出必要的历史结论。一、亚太军事战略:“维持中国作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美两国正式结成军事同盟,共同对日本法西斯作战。在这之前,中国已经独力对日作战达四年半之八。在这期间,美国虽然在一个时期内对日本侵华采取姑息、妥协的政策,但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不断扩大、南进趋势的日渐明显和美日矛…  相似文献   

16.
2月10日,在第43届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上,俄罗斯总统普京措辞严厉地抨击了美国的单边主义、滥用武力、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以及北约东扩,引起舆论一片哗然。分析人士认为,这是冷战结束以来俄罗斯元首对美国最为严厉的批评。普京的这一番话折射出近来俄美关系的微妙变化,意味深长。  相似文献   

17.
北约东扩,日美军事合作升级,国际关系中军事同盟进一步强化,新干涉主义抬头;科索沃战争使美俄关系恶化,军控与裁军合作出现困难;美国轰炸中国驻南使馆,使中美军控对话陷于停顿;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国际安全体系和以主权平等、互不干涉内政为基础的国际法原则遭到挑战,广大中小国家的安全感降低,普遍裁军缺乏动力;特别是美国为谋求世界霸权和绝对安全,不断强化军事优势,扩张军事实力,致使国际军控与裁军的基础进一步遭到破坏。上述事态,严重破坏了国际军控与裁军的基础。尽管国际社会推动裁军的努力并未终止,在个别领域也有某些进展,但从整体上看,  相似文献   

18.
《国防》1999,(6)
科索沃战争是一个强大的军事同盟——北约对一个弱小主权国家的野蛮侵略战争?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在严厉谴责北约侵略罪行的同时,也对现代军事同盟的生存、发展和行为持征,及其对21世纪国际安全环境的影响进行着思考。 一、以军事同盟的形式共同行动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外军事干涉的一个基本特点,被干涉的  相似文献   

19.
《国防》1999,(6)
科索沃战争是以美国为首的军事同盟——北约对一个主权国家的赤裸裸的侵略。而其野蛮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更是对国际法准则和维也纳公约的肆意践踏。世纪之交,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如此肆无忌惮地推行其侵略扩张政策,不能不引起世人的警惕。 人们不会忘记,两次世界大战都是由军事同盟对外推行侵略扩张政策引发的。战后,华约和北约两大军事同盟的对抗,再次使世界濒临世界大战的边缘。  相似文献   

20.
彭彰年 《国防》2002,(8):29-31
2002年5月23日~26日,美国总统布什对俄罗斯进行了上任以来的首度访问,除了与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了《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外,双方还发表了《美俄新关系联合宣言》、《美俄反恐声明》等一系列协议和声明。俄美关系又经历了一次大的调整,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一路曲折,分合演绎 自冷战结束,俄罗斯便开始了融入西方的进程。十几年,俄美关系一路曲折走来。从90年代初一段短暂的“蜜月”到90年代中后期的“冷和平”直至今日美俄新的战略关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