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栖作战是海军陆战队的基本作战方式。受海岸条件的限制,在运输舰不易靠岸的地区,海军陆战队往往采用两栖突击车(AAV)机动兵力和登陆突击作战,两栖突击车便成为登陆作战的关键装备。传统的两栖作战及作战方式的发展传统作战模式的弊端在先前的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常规两栖作战机动概念中,使用两栖突击车从海上发起攻击时,兵力投送被分为3个阶段,即运输舰在海上的机动、从运输舰到海岸的机动和在岸上的机动。由于受  相似文献   

2.
研究两栖编队作战体系能力涌现机理是组建两栖编队、构建两栖编队作战体系,提升两栖编队作战效能的依据.在具体分析两栖编队作战体系复杂性的基础上,从体系多元组成相互作用、整体层次关联递进协同角度,研究两栖编队作战体系层次相干作用、功能递进关系,进而应用矢量矩阵集合工具给出其在多域组分效应、结构效应、规模效应和环境效应共同制约和塑造下的能力涌现模型.分析两栖编队作战能力涌现模型核心影响因素和信息融合特征指标.最后,得出"两栖攻击舰是两栖编队作战体系能力生成的核心要素、信息融合水平是两栖编队作战能力生成高低的突出表征"等结论和启示.  相似文献   

3.
结合美海军不同时期对两栖作战的需求,描述了美海军五代两栖攻击舰的发展历程及作战能力,阐述了五代两栖攻击舰发展和两栖作战理论发展的相互影响,从作战理论与舰艇装备的发展探析了美海军两栖攻击舰的发展思路和特点,为海军两栖攻击舰发展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使用过程建模解决体系问题的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运用基于统一建模语言(UML)的过程建模方法,建立了体系过程视图和体系端到端面向对象的可执行模型。以未来两栖编队为例,描述了两栖编队远海作战过程,构建了三种两栖编队作战体系并评估其性能,得出两栖编队可以完成远海作战使命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在世界各国海军众多型号的两栖攻击舰中,法国“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作战系统配置较为典型。以“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舰作战系统的组成配置、主要分系统的主要功能及性能、指挥关系和作战指挥控制流程,总结了该舰作战系统的主要技术特点,为两栖攻击舰作战系统的构建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对两栖突击作战系统通过障碍区的行动进行仿真分析,考察通路的数量、通路的宽度、蓝军火力威胁等因素对其生存能力的影响,进而提出提高两栖突击作战系统生存能力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李宪光 《当代海军》2002,(12):22-24
“海龙”在外岛实施特种作战两栖侦搜队渗入敌占区获取情报水中爆破大队擅长非正规特种作战陆战旅从海上发起快速反应打击  相似文献   

8.
于凡 《当代海军》2008,(12):47-49
佐世保基地位于日本九州岛的西北部,是最接近中国的日海军基地。佐世保作为美在日的第二大海军基地,是美两栖舰队的常驻地,也是美国在海外唯一的可常年部署两栖舰艇部队的基地,攻击型两栖舰艇的出击基地,也是美军前沿部署部队的主要后勤保障基地。美第7舰队的旗舰“蓝岭”号、“贝劳伍德”号两栖攻击舰,就以此为驻地。1995年以后,该港陆续部署了船坞型登陆舰、反水雷舰、  相似文献   

9.
两栖编队指挥信息系统是两栖作战力量形成基于信息系统的一体化作战能力的关键,具备跨平台、规模庞大、组成结构复杂和作战方式灵活多变等特点,为此必须加强系统的顶层体系结构设计,以确保两栖作战装备同步协调发展.DoDAF是指导美军军事电子信息系统和武器装备架构开发的框架和指南,各国也跟随研究并开发适合国情的武备标准规范.以DoDAF2.0为体系结构设计方法,结合两栖编队遂行登陆登岛作战场景,开发指挥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模型,开展体系结构模型验证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体系结构模型与预期一致,其研究结果可为两栖编队指挥信息系统方案设计和技术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王春生  刘娜 《环球军事》2012,(19):40-43
近年来,日本政府在极右势力的鼓噪与“绑架”下,不断突破《和平宪法》限制,积极加强两栖攻击能力建设,并以之为力量支撑不断挑起与周边国家的岛屿和海洋权益争端,公然违背《波茨坦公告》、挑衅二战确立的东北亚秩序。从而引发东北亚诸国特别是与日本存在岛屿争端的周边国家,争相引进、研发、量产两栖攻击舰,大力强化以“抗日”为主要目的、以护岛夺岛为核心的两栖攻击作战能力。  相似文献   

11.
于力  张政丰 《国防科技》2020,41(3):93-97
受美国亚太战略的影响,两栖攻击舰队逐步成为美军海外作战力量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建设水平将对未来美军海外战略重心产生深远影响。本文以亚太新局势为背景,以美军两栖攻击舰队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美国防部对亚太地区未来军事部署和谋划的构想,对两栖攻击舰队部署情况、主要任务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研究,可以预见,在未来十到十五年内,两栖攻击舰队将成为美国强势介入亚太的主要力量。  相似文献   

12.
曹鹏钧  姜琬 《国防科技》2012,33(1):25-29
大型水陆两栖飞机能在水面上起飞、降落和停泊,具有航程远、继航时间长、作战半径大、载重大、起降环境适应性好、低空超低空飞行性能优越等特点,有着广泛的军事应用前景。为了提高大型水陆两栖飞机的军事竞争力,促进其战斗力形成和效能发挥,首先对该类飞机的特点进行了分析,然后从世界各国海军多样化任务需求出发,重点围绕该类飞机的作战使用进行了初步探讨。通过分析和论证,表明大型水陆两栖飞机的战术技术特性能较好的满足各国海军侦察巡逻、远程快速搜索救援、中远海快速支援保障、搜潜反潜等使命任务的需要,对增强海军远海作战能力和保持体系化作战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某型两栖装甲车基本作战效能分析为基础,针对实战背景下战场环境的特点,在单车作战效能评估基础上,通过引入战场环境指数和战场生存能力指数,提出改进的ADC模型,并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幂指数法等方法对相应子模型参数进行量化,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实现对某型两栖装甲车作战效能的评估。并通过实例证明所建立模型的有效性,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相似文献   

14.
李杰 《当代海军》2008,(9):39-41
开场白:进入新世纪以来,各国海军纷纷投资或加紧计划建造大中型两栖战舰,已先后大批量采用多种先进技术的两栖战舰大量地加入一些国家海军现役,以两栖攻击舰为核心的两栖作战舰型正成为不少国家主战舰型,并加速上升为现代海战不可或缺和至为关键的海上作战力量。截至2007年底,世界各国海军中仅超万吨以上大型两栖战舰就有51艘。 两栖战舰不仅是未来强国海军的发展重点,也是一些中小国家日渐认同并普遍看好的舰种。下一步,各国海军究竞将如何发展两栖战舰?各种两栖战舰在发展进程中将会遇到哪些问题,存在什么样的焦点与争论?带着上述问题与思考,本刊特约主持人李杰与海军某研究所以及两栖作战专家和海军陆战队的专家,展开讨论与研究。  相似文献   

15.
大型岸基固定翼反潜飞机虽然具有航程、航时、速度等多方面的优势,但由于其大部分的时间都花费在了巡逻飞行和盘旋等待上面,实际作战能力的发挥有限,且效费比也较低。若发展一型速度和岸基涡扇动力固定翼飞机相当,作战半径大、抗浪性能好、且具备水面持久驻留和低速巡航功能的大型水陆两栖反潜飞机,则可以较好的解决上述问题。文章分析了大型水陆两栖反潜飞机的特点和发展现状,并对其在应召反潜、检查反潜、巡逻反潜和持久威胁组网式反潜中的运用和优势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研究发现,通过利用可在水面起降和长时间驻留停泊的特点,以大型水陆两栖为平台的反潜飞机不仅可以大大提高航空反潜作战的有效性,还能极大的降低运行成本,对增强海军中远海作战能力和体系化作战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赵国栋 《当代海军》2003,(10):30-31
日前,国内和国外的一些军事杂志在对“两栖攻击舰”如何定位上,意见不一。特别是在对英国最新一级的两栖舰究竟是“两栖攻击舰还是两栖船坞运输舰”说法不同。为进一步帮助读者,辨清两栖家族成员中的主力舰只——两栖攻击舰,本刊特刊文,详细介绍英国最新一级两栖船坞运输舰。  相似文献   

17.
两栖作战是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与体系的对抗。两栖作战对抗系统是典型的复杂适应系统。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和多Agent建模方法的作战效能评估方法,在掌握装备性能参数基础上,以具体作战环境和一定兵力编成为背景进行作战模拟,能够反映武器系统的诸属性在作战全过程的体现和在不同外界条件下作战效能的差别,可为两栖装甲装备研制、作战使用及战术训练、战法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从水陆两栖应用需求,讨论水陆两栖机器人的必要性以及技术实现途径。通过技术对比,指出两栖仿生机器人的性能优势及研究的必要性,并介绍了国内外研究现状。最后,根据两栖仿生机器人的特点,提出了两栖应用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装备零讯     
《环球军事》2014,(16):72-72
日本将购美国4万吨巨舰 8月3日,日本防卫省称,日本政府已决定向美国购买一艘4万吨级两栖攻击舰,并计划在2019年完成实战部署。日防卫省计划购买的两栖攻击舰是美军黄蜂级两栖攻击舰。日本政府已经在2014年度的防卫预算中拨出了对这艘两栖攻击舰的前期调查费用。根据计划,防卫省将会在2015年确定正式向美方提交订单,并于2019年将这艘两栖攻击舰部署在日本。  相似文献   

20.
两栖战斗车辆武器稳定系统海上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两栖战斗车辆武器稳定系统在海上浮渡时的工作特点。提出了提高系统海上适应性的方法,以提高武器系统的海上作战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