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慕洛 《世界军事》2022,(5):25-29
军装,是军人身份的体现,是奉献、荣誉、责任的象征,更是练兵备战的必需品.回望中国军队的被装演进历程,从过去"配什么穿什么、发多少用多少"相对粗放的保障模式,到"数据为主、需要什么领什么"的精确保障模式的转变,无疑是一场深刻转型的"被装革命".通过媒体近期的报道可知,解放军官兵在被装精确申领、物流高效发放、新军装试装等方...  相似文献   

2.
“兵”是个多义词,按老百姓的常识,其基本特征是“穿军装”、“带抢”、“打仗”的人。“兵”通常与“士”连起来称呼,因为有别于“官”的“士”与“兵”是军队基层的主体,都是在战场上操纵手中武器直接或间接与敌人搏杀的人。美国的莱克星屯镇中心广场,一座普通士兵的铜像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石碑上刻着“紧守阵地。在敌人没有开枪前,不要开枪;但是,如  相似文献   

3.
对于不穿军装、不吃军粮、不拿军饷的人武系统职工队伍来说,是一支没有军衔的“兵队伍”,是基层武装工作不可或缺的力量。  相似文献   

4.
“处突”被装保障,是指在执行“处突”任务中,换发或增发部队季节(地区)性被装,供应伤员、沾(污)染人员替换被装和烈士殓葬被装,以及给零星人员补发丢失、损坏被装的勤务工作。“处突”被装保障是军需保障的重要内容,其成效如何不仅影响部队战斗力的发挥,甚至影响到“处突”的进程和结局。  相似文献   

5.
难忘的奖品     
最近战友群里流行一首歌叫《脱下军装还是兵》,感人的歌词和深情的旋律一下子把我带回到部队的生活,使我这个曾经在部队工作过20年的老兵产生了强烈共鸣。每每唱到“我们脱下军装还是兵,就像那褪了色的绿军装,如今岁月已经变了模样,一颗勇敢的心依然在胸中。  相似文献   

6.
孟孟 《政工学刊》2013,(1):67-67
剪去潇洒的发型,换下时尚的衣裳,把爷爷奶奶的唠叨揣在身上,将爸爸妈妈的叮咛打进背包,我们拎着梦想、挺起胸膛,融入绿色方阵,穿上梦寐已久的军装。可能你是个好学生,可能你是父母的“小太阳”,可能你是条件优越的“小经理”……但,穿上军装,你就只有一个身份——兵。  相似文献   

7.
笑脸     
1杜妈妈的“兵儿子”94岁高龄且双目几近失明的烈属杜菊兰老妈妈有400多个“兵儿子”,这在第二炮兵某部驻地不算是一件新鲜事。20年来,一茬又一茬“兵儿子”用真情、孝心与杜老妈妈传递着感人至深的“母子情”。今天,“兵儿子”又来看望杜妈妈了,看老人家笑得多开心。(满博摄)  相似文献   

8.
闪闪的红星,威武的军装,飘扬的军旗,不知在儿时的梦中出现过多少次。命运之神,总是惠赐于她的钟情都。1990年9月,我终于如愿以偿穿上军装,成了人武战线上一名新“兵”,并参加了绵阳军分区组织的武装干部集训。初到练兵场,严肃的气氛,雄壮的场面,给人以鼓舞。  相似文献   

9.
军旅烙印     
第一次穿军装时,班长说,你现在是一个兵了。我把脸几绷得紧紧的。心想:不能笑,一笑就不像个兵了。第一次野营拉练,五天二百五十多公里的急行军,全副武装,把我们折腾的一个个都像满肚子泪水的木乃伊。但看到前来迎接我们的老班长时,我把脸儿绷得紧紧的,心想,不能哭,一哭就不像个兵了。  相似文献   

10.
整体而言,军服这一庞大的体系俨然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这些“民间”产生的窍门和手艺彰显出连队兵们对军装的爱护和珍视。  相似文献   

11.
人们赞扬河北省高邑县人武部部长吕景田是个“昼夜想着武装,三句话不离本行的‘民兵迷’。”一九六○年,吕景田从师范大学毕业后,辞去了高邑中学教师职务,当了普通一兵。可没想到,穿上军装后竟被就地留在了县人武部。吕景田很快爱上了走村串乡“办民兵”的工作。他在实践中感  相似文献   

12.
我想会操     
在新兵连,我最渴望的就是会操。梦想在上千人的会操方队里,我一下子像一颗闪闪发光的珍珠忽然间跳出来,让首长们说这个兵不错,这个兵可以干一番大事业,然后在一片欣赏声中当上班长、排长, 甚至当上连长、营长、团长、师长、军长。可是天公故意捉弄于我。经过好多天的摸爬滚打,眼看着会操马上就要到了,我把军装洗得干干净净的,又用盛满开水的军用缸子把军装一片片地熨平,领花、帽徽当然也不放过,一点点地用湿棉球拭净, 然后,眼巴巴地等着那一幸福的时刻了。就在我们班整装待发奔赴会操中心时,我听到了班长的一句话,不,是一句不容置疑的命令:12号,别参加会操,反正你上去也是给班里抹黑。  相似文献   

13.
难舍绿军装     
20岁那年 ,我考上军校。第一次穿上绿军装。在最初的兴奋与欣喜过后 ,我产生了一丝失落 :看着同龄人西装革履 ,在缤纷世界里尽情挥洒自己的青春 ,而我将融进这单调、绿色的方阵中。我不禁问自己 :“军装是不是很‘土气’ ?”第一次探亲回家 ,我身着军装。在车站 ,不止一个人向我问路 ,一位河南老大爷甚至没多想就把包放在我的脚边 ,自个儿买票去了 ;在车厢里 ,一个可受的小男孩除了他妈妈外 ,就喜欢让我抱他 ;到了家 ,几个表姐妹们好奇地审视着我的肩章领花 ,想要试穿这身绿军装。我不由得重新打量这身军装 :是什么魔力让历尽沧桑的老人信任…  相似文献   

14.
伞鞋     
李芳 《中国民兵》2014,(9):60-60
我只穿过一双伞鞋,遗憾的是我一双伞鞋还没有穿破就打起背包,脱下军装回了家。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在伞兵这个兵种序列里,能够多穿几双伞鞋的人毕竟不多。伞鞋是空降兵部队独有的被装物资,是配发给每一个伞兵战士的常用物品。别看这样一双伞鞋,要比当年干部们配发的制式皮鞋还要耐穿。上个世纪士兵的服装发放并不多,刚当新兵时也就一件白色棉布衬衣和一套绒衣、一套棉衣加冬常服,而且冬常服的面料也是上个世纪流行的“卡叽”布,质地较粗。再就是一床军被、一双胶鞋和一双黑色大头棉鞋等。伞兵到了部队唯一不同的是开展伞降训练必须穿上伞鞋。所以,新兵连训练一结束,每一个新兵都领到了一双散发着樟脑球味儿的新伞鞋。  相似文献   

15.
军装——入伍第一天因为它的出现而变得异常热闹非凡、异常刻骨铭心。有位大学学哥曾有这样的总结:3个女生等于1500只鸭子。那么30个女生会怎样?可想而知。高分贝的嘻嘻哈哈声一定会让你头皮发紧、眼睛发花、鼓膜“嗡嗡”作响。兴奋的说笑只是表现其一,其二便是赶紧去照相。尽管照片上的军礼打得五花八门, 但照片背面还是郑重其事地写着:“我是兵了!”  相似文献   

16.
辽源市龙山区向阳街道武装部长李春和,是位有着22年基层武装工作经历的“老武装”。追忆起走过的那段岁月,李部长深有感触地说:“我对部队有着特殊的感情,是部队这所大学校培养和锻造了我。脱下军装22年来,我始终把自己当做一个‘兵’,立足本职岗位,尽我所能地继续为国防和军队建设贡献着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17.
8月25日,笔者在四川省通江县民兵训练基地目睹了参训女民兵的风采。这里撷取几个片断,以飨读者。 “假小子”——刘丽 这是来自铁佛区造纸印刷厂的姑娘,看上去一身男孩子打扮,剪一头短发,穿一身男式军装,走起路来总爱蹦蹦跳跳,课外活动也喜欢与男民兵一块打球、赛跑。有时碰上连长,她也要拉着扳个手腕,结果把连长弄了  相似文献   

18.
许晓东 《中国民兵》2012,(12):45-45
伴随着阵阵掌声,一位中等个头的预备役中校军官走上领奖台,接过旅领导手中的“演习先进个人”证书……这是江西某预备役炮兵旅年度实弹射击演习总结表彰大会中的一个场景。这位中等个头的预备役军官叫毛小东,是江西中烟有限责任公司广丰卷烟厂厂长、该旅预备役副参谋长。2010年11月,根据工作需要,毛小东被任命为该旅预备役副参谋长。对于没当过兵的他来讲.既感到无上光荣,又深知责任重大。他告诫自己:“穿上这身军装就要把心尽到,当预备役军官就要履职尽责.不辱使命。”  相似文献   

19.
6月7日,四川乐山市委书记陈德玉召集在乐山预旅预任职务的市委、市政府各部、委、局的领导和七个区、市、县的党政“一把手”到乐山预旅现场办公。 镜头一:给第一政委“小鞋”穿。上午10点30分,身着军用衬衣的陈德玉带着40多名预任军官,走进物资仓库内,只见被装齐备,前运物资齐全。旅政委范良介绍:  相似文献   

20.
1988年10月下旬,笔者特意走访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517工厂”。在成都市南郊的武侯祠大街东侧,有一个已在贫困的山谷中艰难地徘徊了近20个春秋的“微型企业”,——她就是原“成都军区空军指挥所后勤部被装修理所”。直至1985年军区空军成立后,这个全厂只有20多台旧缝纫机、20多名随军家属职工、500平方米厂房,长期依靠承担部队破旧被装修修补补为基业、连年亏损、每年靠上级拿出2万元给职工发工资的工厂,才从此见到了新的希望之光。这年10月,军区空军领导决定,以原成指后勤部被装修理所为基础,组建“成都军区空军后勤部被装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